APP下载

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感世界里徜徉

2009-11-04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叶圣陶表象语感

陈 青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何为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我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正是凭语感。有了丰富的语感,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勤读多记,潜移默化,充实语言库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既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对同一语言的反复朗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它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规范语言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系统、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应自然就更快、更准、更敏感了,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这就是语感。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诵读的作用,可以通过朗读、默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以及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诵读的重要作用。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是名家代表作或流传千古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高中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时期,熟读或背诵这些名篇与佳作,就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积累大量佳词妙句、华美篇章,存贮语言,积淀语感,使语言能力不断提高。

二、广泛阅读,丰富经历,积累生活表象

生活表象是生成语感的物质基础。叶圣陶在与夏丐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写道:“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段话强调了语感的形成与积累生活表象的密切关系。奥地利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生活经验愈丰富,生活表象储存愈充盈,语言符号向意象的转化就更迅捷,语感就更强。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有限的生活阅历大大制约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丰富他们头脑中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应指导他们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收集古今中外的艺术表象。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语感的培养便无从谈起。“读万卷书”正道出了博览群书的必要性。阅读时,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博览。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感。

三、放飞想象,诱发联想,参透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弦外之音、语外之意。作者能传达出、读者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或“可解不可解”之意 ,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则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将如丝如缕、若有若无的荷香比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是运用了通感手法。传神的描绘往往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鉴赏文学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否则“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所以,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在想象中睁开眼睛”, 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各种生活表象,经过整合,把文字复原为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自然能形成敏锐地从文字

符号中感知形象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四、揣摩字词,品味语句,深究精彩语言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优秀的诗文往往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简洁传神,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还有那些体现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情感的词句,在文中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体会,潜心领悟选词用语的规律和技巧,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日益增强。

例如,《游园不值》中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妙就妙在“出”字,如果把“出”换成“越、爬、伸、攀”等字,就没有“出”好。因为“出”字比上列字“模糊”,留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写出了春天里的生命力是无处不存在,无时不舒张,不知不觉而又悄然无声的。这句话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勃发、生机盎然,将抽象的“春”用红杏出墙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春天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给读者以视觉的愉悦、精神的振奋。

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语感,学习语文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把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以提高语文素养当作自己首要的任务。

猜你喜欢

叶圣陶表象语感
霜的工作
表与里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表与里
燕子,住下吧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透过表象看公式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