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效从文本细节开始

2009-11-04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金钱预设安静

傅 琴

教学是由细节组成的,而实效是教学细节的价值趋向。笔者认为,“细节决定实效”。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接受而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做秀”,不是为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撇开学生课堂,再美是虚的,再大是空的。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从关注细节开始的,做到“扎实、真实、朴实”,是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的课堂。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不要为了公开课而又公开了那些“空、大、虚”的东西。一句话,语文课堂,要甘于平淡,注重实效。

一、实效从教学预设开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深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看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猴王出世》时,笔者原先预设的导入是:说说《西游记》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谁?笔者设想到学生一定会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说猪八戒,也可能会说孙悟空,也许还会说某些妖怪,笔者已经想到了课堂上一定会呈现出一幅热闹的景象。

临上课时,笔者再看自己的预设,猛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想要学生了解什么呢?我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本文的教学目标: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的特点。笔者又追问自己:虽然预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为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内容太熟悉不过了,但是,笔者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有效的预设最终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笔者的导入设计的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并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所以,笔者经过思考后,将其改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实际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故事对孙悟空进行了一定的评价,然后笔者顺势引导:那么《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又将向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

二、实效从解读文本开始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抓住文本的主旨,把握住教学的重心,所有的设计、引导都为了教学重心服务,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服务。

《触摸春天》一课讲述了一个盲女孩安静用她那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故事。某老师在教学时始终抓住“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这句话,引领学生读句子,品词语,惊叹于安静那些不可思议的举动,体会她用心触摸春天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不过在引领学生体会“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时,她抓住的是“整天”这个词,一咏三叹,表现出安静在早上的时候,中午的时候,傍晚的时候都在花香中流连。

如果是为了感受安静对花儿的依恋,以此领悟到安静是用心触摸春天的,笔者认为可以抓住这句话中的“流连”一词加以引导:“流连”是什么意思?(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是什么让她流连不返呢?(浓郁的花香,生机勃勃的、美好的春天。)你猜猜,她可能会对这片花园的哪些东西很熟悉呢?(什么花在什么位置,走多少步,往哪儿走,可以闻到什么花香。)她如此留恋于花香,所以她才能做到什么?(走得顺畅,不磕磕绊绊。)她走得如此顺畅,是用眼睛引路的吗?这样的引领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感受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是她是用心来赏花的。

《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重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品读词句体会安静用心触摸春天的境界。“流连”一词正好能为此服务,这一处的设计正能起到很好地导向作用。

三、实效从驾驭课堂能力开始

某老师执教《两只小狮子》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一只狮子是“整天”练习滚、扑、撕、咬,她出示了一个说话练习:(),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从她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明白她想让学生体会的是早上,中午,晚上时,或者在烈日下,风雪中,勤狮子都在练习本领。

笔者关注到一个孩子说得很好:“在火热的夏天,其他小动物都躲在树阴下乘凉呢,可勤狮子仍在练习。”这个孩子善于抓住对比来凸显出勤狮子的勤奋、刻苦,有毅力,多好啊!可惜,老师并未能发现,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了一下,然后又拉回到了表示时间的引导上。

为什么老师视这精彩的瞬间而不见呢?笔者想是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先前的预设,更为重要的是老师没有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语言的敏感度还不强,还没有使自己成为伯乐,所以往往让这样的精彩瞬间擦肩而过。笔者认为,教师们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自己。教师要善于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打磨自己,才能拥有一双慧眼,才能促成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四、实效从词语处理开始

现代汉语里有一定数量的多音字,这是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难点,应想个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记住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何种音。笔者认为,不管该字有几个读音,都尽可能放在一个统一的语言环境中来区别。

某老师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文本中有“背包”一词。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出“背包”的两种读音,她很努力地进行了讲解:当做名词时,指包的一种,“背”此时读第四声;当做动词时,指将包背上,“背”读第一声。从学生课堂的反映来看,学生们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后来还是有学生不断念错。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明白动词与名词,都有一定的难度,况且还要将它们区分清楚。所以,光靠老师嘴巴说说,学生理解的效果甚微。

此时,只要出示一个句子,把“背”的两种读音都放进同一个句子中,结合句子再来谈一个东西和一个动作的区别,会更简单些。比如我们可以出示:

小红挎上背(bèi)包,向山上冲去。小明见小红的包很重,就主动说:“我来帮你背(bēi)包吧!”

这种练习方法能增加趣味性,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同时能提高记忆效果,一字多音出现在一句话中,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也更容易记住。

五、实效从设计练笔开始

现在我们常常能在课堂上看到小练笔的环节,但真正有效的小练笔并不多。

有的老师认为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在教学之后就可设计:学习了课文后,现在你对“美丽”又是怎么理解的呢?这时小练笔的人文性更强一些。

有的老师认为小练笔就是针对某一语言特点或者是文本的写作特点设计。比如《祖父的园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太阳的光芒四射进行了具体、详细地表述,这时就可以设计“雨下得好大,大得如何”、“这人说话声音真响,响得如何”等小练笔让学生学习这样的语言特点,小练笔的工具性则更强一些。

笔者认为,有效的小练笔应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艺术地融合在一起,既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

以《金钱的魔力》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了文本的语言,体会到金钱的无穷魔力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练笔。教师首先出示了不少名人对金钱的认识,然后请学生写一写对金钱的看法。几分钟后,不少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金钱能使鬼推磨;有的说,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金钱买不来亲情;还有的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满意地一次次点头。

让我们再来看看《金钱的魔力》一课的教学目标吧: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看来,我们要指导学生的是要学习马克·吐温先生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将人物展现出来的。所以,课堂小练笔是否也应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来设计呢?笔者想,能否让学生想象当“我”走出裁缝店时的表情、动作,又会说什么话,以此来凸显出“我”的前后变化呢?

因为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对于托德和老板对待金钱的态度已经比较清楚了,可是对于“我”的态度,文本并没进行过多的描写。所以,让学生想象“我”走出裁缝店时的表情,语言,既能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又使学生对“我”的认识更明晰了,可谓一箭双雕。

课堂上的细节,最能成为大家忽视的方面。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将每个知识新授点,能力训练点,情感体验点的细节设计、实施成功了,教学就扎实了。如果我们关注了这些细节,抓住了这些细节上的“虫子”,学生就可以避免有“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后患。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罗恩·克拉克.教育的55个细节[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5.

猜你喜欢

金钱预设安静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语丝画痕
二则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安静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