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利益

2009-11-04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产品

陈 华

【摘 要】文化利益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对象物的总称,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产品、社会文化关系、文化活动形式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文化资本三种形式。语文教科书作为承载文化利益的有力工具,在这三方面所呈现的比例失衡状况反映了文化利益的不协调,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文化利益 文化权利 文化产品 文化资本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文化化人过程,使人得到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是社会各阶层主体获得文化知识的可靠途径,也是文化利益得以传承和积累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中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播文化和承载文化利益的工具,在文化利益的表现形式——文化权利、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方面呈现出的失衡状态值得我们反思。

一、文化利益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学家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仅就有过统计的文化定义就达数百种之多。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凡人类的一切创造、一切活动都可称文化。狭义的文化偏指人的精神文化,甚至偏指精神娱乐活动或诉诸书面文字的知识。在这里,主要是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强调的是文化的教化和培养功能。

一般来讲,文化利益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国家为维护和创造本国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它是相对满足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言。“西方学者在运用文化利益这个概念时,侧重于文化利益中的‘文化意旨层面,往往是在主权意义上使用,是指一定的国家、民族和地区保持、保护和发展自身独特传统文化、本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传统风俗等等。而在我国,文化利益的运用则更侧重于‘利益。”有学者将文化利益的形式分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作为精神性产品,它负担着人类文化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的责任,其含有精神文化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产品。文化产品用以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特定文化产品——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利益。

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的分析

教材是一种文化。“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例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实践等,都是课程教材的内涵,文化决定着课程教材的内容,文化是课程的核心。”语文教材则是教材文化中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更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体,语文教材承载着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等。它几乎涉及任何文化领域,近似百科全书,给受教育者以广泛而有力的教育。分析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形式所呈现的比例能更清晰地展示各阶层主体所享有的文化利益的状况,以便我们作出积极的反思。

利益是源自社会主体对客观对象的需求,文化利益就是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阶层的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也就不同。本文参考美国教育学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分类法,并根据语文教材本身的文化内容特点对教材中的文化分类,既而从以下几个层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文化利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利益与外国文化利益、民族文化利益(中国多民族文化)、精英阶层文化利益与普通大众文化利益、城市文化利益与乡村文化利益、性别文化利益、儿童文化利益与成年文化利益。特殊群体文化利益。

(一)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包括附录的选读课文)(人教版)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统计结果分析

1.从以上统计结果的分析来看,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以下优点:

(1)在教材中直接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占了很大比重,上册和下册中主人公为儿童的分别占到17篇和11篇。这说明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已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如上册第八组中的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中所描绘的情景都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是以正面材料呈现出来,这更能有效地带给学生正面的暗示和影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所描写的女孩,在“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人”的情况下,她顺利地引导其他两个学生将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当教育家对她的做法提出疑问时,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由于学生的成长、知识的获得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对同龄人的接触、理解和模仿学习。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那些与自己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更能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学生将《一次成功的实验》中女孩的行为作为榜样,那么在他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上课下课进教室,上下楼梯等等日常生活中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在上册和下册中外来文化分别占到9篇和10篇,中国传统文化则各用一组课文来体现。由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文化则成为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最好催化剂。教材一方面突出和传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等。《孔子拜师》中的孔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欣赏到我国古老的建筑和绘画精华,《盘古开天地》和下册中《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则让学生们了解神奇的古老神话故事。另一方面教材也吸收了众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如关于伟大革命领袖列宁爱护小鸟的课文《灰雀》、高尔基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课文《小摄影师》,反映外国儿童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等等。学生不仅增进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也利于学习外国同龄人身上的闪光点。

(3)有特殊群体文化出现,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上册中2篇、下册中1篇。如上册的《掌声》中有着身体残疾的英子,在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中鼓起勇气、抛开内心的自卑和忧郁,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下册中反映外国残疾儿童的《检阅》中,左腿截肢的博莱克被队员安排在国庆节检阅中儿童队的第一排,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和掌声。这类群体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存在,在教材中出现体现这类群体的文化能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理解、宽容别人,在他们身上学习对生活的乐观、坚韧和执着的精神。

2.与此同时,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过少。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汉族文化教育的主体性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真正达成民族间的理解、尊重与和谐共处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问题。因而语文教材尤其是人教版的应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比例的反映,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在这两册书中只有《我们的民族小学》一篇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

(2)精英阶层文化和普通大众文化存在严重失衡。在上册中反映精英阶层文化的有8篇,而普通大众的只有1篇,如《灰雀》(列宁)、《小摄影师》(高尔基)、《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我不能失信》(宋庆龄),等等。在选读课文中精英阶层文化也占很大比重。在教材中,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出现太多,虽然他们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起到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但这些课文中所体现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等还不能完全为学生真正理解,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处理不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而教材中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更易为他们所接受和吸收并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

(3)性别文化中以男性文化为主,无论是儿童类还是成人类。性别偏见是人们对某一性别(通常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这两册语文教材中明显存在着这种状况。在对语文教材的以往研究中早已出现这个问题,我国学者张德曾对1979至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中央教科所的曾天山以1979-1982年、1981-1983年、1987-1994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存在“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倾向。在这里,尤其是在上册书中,反映男性文化的课文13篇,而反映女性文化的课文只有5篇,并且男性文化主要以精英阶层为主,大多都是领袖人物、科学家等,而反映女性文化的只有一篇是体现精英阶层的(《我不能失信》)。小学语文课本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正式读物,将对我国青少年形成性别观起到先入为主或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几点建议

文化利益是众多利益客体当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利益主体——人所指向、需要、追求、消费的相关文化性的客观对象物。文化利益的影响力不像政治经济那样直接强烈,但通常会以内在的、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与规范着每一个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与意义。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化利益失衡也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在这里仅就所分析的样本教材中反映的文化利益问题,从文化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文化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中所具有的占有、支配、享用一定文化性产品和资源的权利。事实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享有文化权利与实现文化利益并非等同,文化权利只是使人拥有一种资格,获得一种机会,享有一种假定的利益,很多时候,文化权利是保持沉默的。因而文化权利要求社会、制度和政府予以内容上的确认和形式上的保障。如我国规定人人享有九年制的义务教育,这是法定的文化权利,但事实上贫困地区的很多儿童,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或者由于传统的性别观念,或者由于客观上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在受教育权利上更是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我们语文教材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他们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的忽视,也造成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了解的缺失。当前,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定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活,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也要符合这一要求。

2.文化产品是实现文化利益的直接的资源,是一种实体性的对象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这一主体实现文化利益的工具,则更应该担负着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功能。而样本教材中所反映的性别偏见会从小对学生造成一种性别认识的误区:男孩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容易形成自我肯定、追求成就和支配地位的性格;女孩更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容易形成顺从、敏感和被动的性格。“这种状况影响着学生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合情化,从而使女孩在学业及职业成就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基本是男性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应聘职位时遇见性别偏见的事就屡见不鲜了。因而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性别差距会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不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3.文化资本指对一定数量和一定类型的文化利益的排他性占有,是一种可以再生新的文化利益甚至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源。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更准确地说,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主要效用在于给个体带来超常的价值。它能为拥有文化资本的个人‘提供物质利益和符号利益方面的庇护:任何特定的文化能力(如在文盲世界中能够识字的能力)都会依靠它在文化资本的分布中所在的位置,获得一种超常的价值,并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可见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当然指人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占有文化资本的人必定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占统治地位或各种利益分配过程中占有利位置。所以,不同主体间的文化利益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主体占有文化资本的不同。比如大学教授的大学文凭和教授资格就能为他带来身份、地位、职业和名誉。由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并积累,因而精英阶层所享有的文化资本除了能为他们自身带来超常的价值外,还能为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提供先天之利。教材中大量精英阶层文化的出现告诉孩子们: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就有机会得到更多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他们必须参加各种培优班、特长班,力争考取名牌大学,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等等来增加自身文化资本的砝码,越来越多的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呼喊着课外时间的减少也缘于此。

现阶段文化利益的获得,实际上是为潜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获得铺垫现实基础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侵害人的文化利益的实现,其实是威胁到了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再生。每个人都渴望摆脱各种世界的羁绊,充分实现自己的各种文化需求与精神渴望,有能力去享受文化生活,去追求自己所梦幻的美好生活,以达到像马斯洛所说的人生的高峰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人们文化利益的保护,并保障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身的文化利益,就成为当前社会阶段最为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朱绍禹.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5,(6).

[3]张德.论性别偏见[J].社会心理研究,1993,(2).

[4]曾天山.论教材中的性别文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5]张怡. 论文化利益[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陈滔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文化产品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学校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学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