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袜子”的朝圣之旅

2009-11-04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朝圣

殷 彩

摘要: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的大语境下,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库柏的经典之作《皮袜子故事集》,展示了主人公“皮袜子”在荒野中的朝圣之旅,揭示了库柏前瞻性的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皮袜子”;朝圣;生态批评;库柏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1789-1851)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但传世之作主要是以纳蒂·班波( 绰号“皮袜子”)为中心人物的边疆题材五部曲《皮袜子故事集》,包括《开拓者》(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草原》(1827)、《探路者》(1840)和 《打鹿将》(1841) 这五部长篇小说。国内外研究者对《皮袜子故事集》的解读有从其社会、道德和宗教意义,有从其人物、主题和艺术特征,有从其折射出的印第安文化,有从其反映的种族、等级和性别观……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该作品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于20世纪70年代初见端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向世界范围扩展。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1996:xviii)指出,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的诞生改变了二十世纪各种文艺批评对象中自然缺席的局面,把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畴。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库柏的经典之作《皮袜子故事集》,展示主人公“皮袜子”的朝圣之旅,揭示库柏前瞻性的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一、感悟自然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以优美的笔触描绘大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并且感悟着自然。通过对大自然美景的观赏,可以激发心灵的美感和愉悦。库柏是一个对大自然满怀深情的作家,他很善于写景,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他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生机盎然、绚丽多姿,充满着无穷魅力的大自然。在库柏的笔下,浓密幽深的原始森林,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流水淙淙的溪流湖泊,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的风景画卷,无一不孕育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无一不向人展示了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在《打鹿将》中,开发者尚未涉足,整片辽阔的荒野渺无人烟,年轻的纳蒂·班波呼吸的空气完全是原始的、质朴的,感悟到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处于原生态的无以比拟的生态美。那里有“茫茫的林海”,“许多湖泊星罗棋布,波光闪闪,无数河流蜿蜒加带,纵横贯穿其间”;那里有一幅幅庄严肃穆,恬静幽美的山水画:“辽阔而澄清平静的湖水”像是“钟灵之气结晶而成的点缀品”,“向四周举目远眺,水平如镜的湖面,万里无云的晴空和郁郁苍苍的树林,尽收眼底”,“茂密的森林绵延不断,眼力能看到的地方,从高耸的山峰到湖边一片青翠”,“草木占有了一切,但是似乎对自己的胜利还不满足,湖边的树木都朝着太阳探向湖心”,“沐浴在阳光中的这一片雄伟茂密的森林,由于六月的馥郁芬芳,凭添了几分妩媚,在这一片辽阔美丽的湖水衬托下愈发显得醒目了”。这一幅幅使人心旷神怡的绝妙画卷里的自然景色还没有被人手破坏或改变。正如库柏在书中所总结的那样:“这是一块不曾为人类蹂躏和玷污过的处女地”,“这里的一草一木还都象上帝安排的那样,按着自然规律自生自灭!”

置身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我们年轻的主人公纳蒂被深深地吸引陶醉了,他感受到了这湖上的恬静幽美和这山林的荒野气息,他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原始美,并且这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使他当时拥有了诗人般的心境。在这里,纳蒂开放所有感官,充分感受着大自然,体验着大自然之美,并激发起了心灵的美感。美国生态文学家巴勒斯也曾告诫人们走进自然之后一定要开放所有感官去吸收、去感悟自然万物,他认为人的真正的发展,是开发感官潜力,是增加对自然的感悟。

在感悟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情操会得到陶冶,性格会得到塑造。在上述纯真天然的湖光山色中,纳蒂禁不住感叹自然界的造化神奇:“这样壮丽,真是伟大啊!看了的确让人心胸开朗!” 接着他又进一步指出,如果尤蒂丝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话,那她一定是个纯朴可爱的姑娘,因为即使受了一点坏影响,这所大自然的学校也该把她纠正过来。再看纳蒂本人,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荒野中度过的,荒野塑造了他勇敢、热情、正直、淳朴、谦卑、光明磊落等种种传统美德,并且他把这种种品德作为自身的生活准则。对于自然的这种性格塑造价值,库柏的观点和当今一些美国生态学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原野对人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荒凉的森林和群山是安详和力量的原始资料,也为生活在与自然协调秩序中的人提供机会。

二、融入自然

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印第安人是自然的孩子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与像钦加哥这样的印第安朋友有着深厚友谊的“皮袜子”虽是白人,却觉得与这些森林的自然居住者更加亲近,这说明他已经深深地融进自然的世界。

纳蒂过着纯朴的生活,是个自然的哲学家。尽管他与理论知识格格不入,但却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他从小生长在林子里,他唯一读过的书或者说他唯一爱读的一本书,就是“上帝在雄伟的森林里,在宽阔的湖面上,在潺潺的河流中,在蔚蓝的天空间,在风、阳光、暴风雨以及大地上其他一切光辉的奇迹中,对所有的生物打开的那本书”,这本书他“看得懂”并发现其中“充满了智慧和知识”。他能从森林中吸取知识,形成几乎是传奇性的技术和力量,具有无穷的生存能力。

在纳蒂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动人的。他爱森林,爱高山,爱湖泊,爱泉水以及上帝所赐给的一切财富。他认为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是自然界的声音,在他看来“没有比树梢上的微风轻吟和清澈晶莹的天然泉水流过山涧的潺潺声更好听的音乐”。他非常迷恋美丽的大自然,以致把自然当作自己的亲密爱人。在《打鹿将》中,当尤蒂丝问及他的情人在哪儿时,他回答说,“她呀,她在森林里,尤蒂丝,她是细雨濛濛中的树枝,是清晨草原上的露水,是漂浮在蔚蓝天空里的朵朵浮云,是在森林中歌唱的小鸟,是沁人心肺的泉水——她是上帝创造的一切自然景物!”。纳蒂从小生活在森林里,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王国,他把森林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当成有生命的个体,把上帝创造的一切自然景物都当成是他的情人,他已经深深地融入在自然之中。

三、回归自然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关注的重点。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在《皮袜子故事集》中有两个重要的象征——荒野的象征和“皮袜子”纳蒂的象征,都与回归自然有关。荒野象征着一种自然纯朴、自由自在的生活;纳蒂则代表着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

从《皮袜子故事集》的全部五部作品可以看出,“皮袜子”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荒野中度过的,并且他终生未娶。从他毕生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来看,他倾向于印第安人这种与大自然为伍、自由自在的生活;从理智的现实来说,他又不得不接受现代文明对纯静、美丽的大自然的入侵。身处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况,他很难找到一位追求和他一样的生活方式,宁愿生活在荒野里而不是文明社会里的妻子。

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库柏给纳蒂安排了两段爱情都没成功。《打鹿将》中尤蒂丝爱上了这个勇敢、热情、正直的猎手,但纳蒂似乎并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给这个姑娘,因为他想继续追求他那自由自在的打猎生活,而尤蒂丝却是位贪图物欲享受的姑娘,对殖民区的文明社会充满向往。因此,他拒绝了这位姑娘的爱,然后继续在荒野里的行程。在《探路者》中,三十五岁的纳蒂爱上了要塞守军上士的女儿梅贝尔·邓海姆。虽然依旧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次他决意为爱情作一些改变,于是便想象与梅贝尔生活在森林深处一所木屋里。然而可惜的是,梅贝尔拒绝了他的求婚。这一方面是由于姑娘已经芳心另有所属,另一方面是由于梅贝尔虽属于并喜欢文明社会,但她却理解并赞同纳蒂对荒野生活的追求。她曾真诚地告诉纳蒂说她不想看到他做出任何改变,他应该坚持他的理想和追求。梅贝尔真诚的话直说到了纳蒂心坎里,并使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归属,因此便与他的印第安伙伴钦加哥回到森林中去了。

从这两段爱情可以看出荒野似乎是“皮袜子”唯一追求的目标和归属。婚姻是不属于他的,因为对于他而言,婚姻就是被家庭和女人所束缚。他不会和一个真正的女人结婚,因为边疆、荒野和大自然就是他的情人、他的至爱。他认为只有在荒野中,在大自然的荫庇之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即使获得这种完全的自由需要付出代价,需要一个人孤老终身,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具有这样一种特质:没有什么能取代他对荒野生活的热爱,也没有什么能减弱他对在荒野中冒险的乐趣。

在《皮袜子故事集》的最后一部《草原》中,年老的“皮袜子”逃离文明来到了西部广阔的大草原。草原上的山峦缓缓向西伸延,直至落基山脉。那儿似乎有一种新的宁静,纳蒂就住在这山中的一座宁静的村子里。这时的他已经八十开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黄昏。他坐在椅子中,遥望着西方地平线,那儿太阳正西沉。沐浴着柔和的夕阳,“皮袜子”安详而肃穆地在大自然中,静待着死神的降临。临死时他仍望着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森林和甘甜的大河流水。他静静地死去,死后被安葬在有橡树遮荫的印地安土地上,这样他的灵魂可以继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并且继续在荒野中自由打猎行走。“皮袜子”,这个自然之子终于求得与大地,与印第安人融为一体。库柏把“皮袜子”之死安排在落基山上,并且把他的死描写得很安详很静谧,目的便是突出这个老人与大地与印地安人的融合,强调他最终的回归自然。

小结

“皮袜子”是个自然之子,他离开了文明社会,在荒野中度过了一生,感悟着自然,融入了自然,即便死后也彻底地回归了自然。通过“皮袜子”在荒野中的朝圣之旅,库柏表达了他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以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的大语境下,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是人类拯救地球的一剂良方,可以使当代人更好地审视环境问题和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Cooper, James Fenimore. The Pioneers. New York: Ai-

rmont, 1964.

[2] Cooper, James Fenimore. The Prairie. New York: Mer-

shon, 1985.

[3] Cooper, James Fenimore. The Pathfinder. New York:

Airmont, 1964.

[4] Glotfelty, Cheryll & Fromm, Harold. 1996. The Ecocr-

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5]库柏著. 白滨译. 打鹿将[M].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2。

[6] 库柏著. 宋兆霖译. 最后的莫希干人[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1。

[7]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朝圣
腾讯公益:去西藏,完成一场没有尽头的朝圣
朝圣
鞋里的花草(大家拍世界)
朝圣
千年龟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