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歌舞的功利性分析

2009-10-28吴茂明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功利性分析

吴茂明

摘 要:古代歌舞适应和反映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因此,功利性成为其首要的和主要的特征,这一特征在中国戏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深入研究古代歌舞的功利性特征,对于准确把握中国戏剧的构成因素和特质是有益的。有鉴于此,笔者试从功利性这一视角对古代歌舞进行一些分析,以请大方指教。

关键词:古代歌舞;功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82-03

古代歌舞之于中国戏剧起着源起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意识形态的古代歌舞是由古代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对当时经济特质和形态的反映。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以物质资料满足为主的功利性目的是这个时期不可避免的主要诉求。李占鹏认为:“它(原始歌舞)的主旨和表现方式仍紧紧地与原始初民的生存不可分割。功利性是原始歌舞的首要特征。”[1]古代歌舞功利性特征在中国戏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深入研究古代歌舞的功利性特征,对于准确把握中国戏剧的构成因素和特质是有益的。有鉴于此,笔者试从功利性这一视角对古代歌舞进行一些分析,以请大方指教。

巴人说:“我们认为原始人的游戏本身就是艺术的表现。(例如,舞蹈)……艺术和游戏在其原始发展阶段,即在原始人群之间,其本身就是一定生产活动的产物,是一定生产活动的继续,而又加强其生产活动的。”“游戏是有功利目的的活动——劳动的孩子。”[2]李占鹏也认为:“远古歌舞产生于原始初民在集体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一切艺术的最初起源都是与人类自身的生存紧密结合的,人类的生存需要带来了属于精神享受范畴的艺术。舞的产生就是这样。”[1]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生产劳动是古代歌舞产生发展的源泉,古代歌舞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生产方式所规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歌舞;反之,歌舞反映、影响并为特定的现实生产方式服务,因此,生产劳动是古代歌舞之母,这是古代歌舞功利色彩浓厚的主要原因,也是古代歌舞功利性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从较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开始,古代歌舞就在适应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的趋势中,展现着自身不断变化的功利性特征。

一、组织并体现劳动生产过程是古代歌舞功利性的最初表现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深受自然界的侵害,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极为困难,因此,原始社会的人们所从事的是体现原始共产主义集体精神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原始初民只有分工的区别,没有等级的区别,一切的活动都是全员性的,尤其是关于劳动生产类的以及围绕劳动生产创造的战争类的、宗教类的等歌舞更是如此。

对此,巴人在分析原始艺术的作用时认为:“它是位置于前一生产活动与后一生产活动之间的一种调节器……这在原始人群的歌舞上,就可以看出。……其基本意义可以说是对自己劳动力量的赞颂;是重新鼓舞自己劳动,组织自己劳动的一种手段。”[2]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的《弹歌》是很典型的劳动生产的歌谣:“断竹,绪竹;飞土,逐肉。”[2]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它以节奏鲜明、强烈的歌舞,再现了紧张有序的狩猎场面,体现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获取生活资料的需求。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3]笔者认为,“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之“八阕”,是以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为核心,其余六阕围绕此核心展开。从其阕名“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可知两部分与农业直接有关,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作物种植和畜牧驯养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反映了先民辛苦耕作、经营五谷(“奋五谷”)、繁殖鸟兽(“总禽兽之极”)的劳动状况,围绕这一主题,表达了先民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载民”“敬五常”“依地德”)的愿望和行为,并祈求神灵、图腾庇佑(“玄鸟”“达帝功”)。

由此分析,葛天氏之乐等古代歌舞体现了古代先民较为自觉而清醒的合目的性的舞蹈创作意象。它展示了先祖求生存、求发展而与自然抗争的生产劳动面貌,是先民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硕果。

二、祭祀娱神并祈佑庇是古代歌舞功利性的重要体现

“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3]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自然规律还不能够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懵懂无知、恐惧难解,导致人们对神鬼的迷信和对巫觋的膜拜。于是出现了由巫觋穿戴着神的面具和衣物,模仿着神的音貌和动作,以驱逐四方鬼疫和娱神鬼的祭祀活动,如周代以前的傩舞。

到了战国时代,这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形式以多样化的歌舞为主。最著名的就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楚辞·九歌》。《楚辞·九歌》所祭的神灵可分为三种类型,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着密切关系。一是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二是地神──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三是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所以《九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4] [5]

另外,《吕氏春秋·仲夏纪》亦有祭祀天神的记载:“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萧,执干戚戈羽,调竽竺埙篪,饬钟磐祝鞞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扫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4]

由以上材料可知,古代歌舞在辅助祭祀活动中,具有了某种沟通天、人关系的神秘媒介功能,呈现了当时人们通过歌舞娱神而祈求实现某种愿望的功利性目的,在诸多祭典仪式中,古代歌舞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三、赋予经国功能是对古代歌舞功利性地位的提升

随着古代歌舞的进一步发展,其特殊的功能性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古代歌舞在祭祀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它能够假通神娱神之名以惑众,是一种愚弄民众、稳定统治有效的政治手段。因此,统治阶级开始拔高歌舞的地位,把它提升到可资经国的重要位置,从此,歌舞具备了辅助政治统治的新的功利性色彩。

(一)古代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正确运用歌舞可使国家得以大治

一方面,歌舞是鉴别政治风貌的标准。“乐无太,平和者是也。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3]意思是说,歌舞能反映一国之政治状态,运用得当,歌舞可以成盛世之乐,亦可成乱世亡国之乐,歌舞与政治相通并能“移风平俗”。因此,运用歌舞不能过分,过分就会有亡国危机。故《吕氏春秋·仲夏纪》说:“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磐管萧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3]很明显,在这里,统治者已将歌舞作为国家治理的圣器来对待,要求不妄用、不奢用,谨慎对待。

另一方面,歌舞可保障国家政治清明。“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3]歌舞的政治功用在这里有了详尽的说明:一能保障国家和平,二能使家庭和睦、百姓安乐,三能免灾长寿、统治善终,四能锄奸迎贤,五能合乎自然规律,能发挥歌舞诸项功能,国家就会“成大化”、得大治。

(二)古代统治者在强化歌舞政治功能的同时,还强化了歌舞的教化功能

古代统治者把歌舞纳入到上层社会的礼仪教育体系,在礼仪制度中,乐舞有着特殊的区别等级、尊卑的功能。比如周代的宫廷乐舞,用以协调伦常宗法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限界,不同等级享有对等的歌舞,专享而不能僭越。如八佾之舞,就仅供周天子专享;六佾之舞则为诸侯欣赏;四佾之舞只供卿大夫看;二佾之舞乃士子可观。为了明晰这种等级,加强歌舞教育成为重要手段。《史记·五帝纪》记载:舜“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音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6]《荀子·乐论》说:“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7]《周礼·地官》对此也作了较详细地说明:“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9]以上文字至少透出了三个信息:一是我国在远古时代已经将歌舞纳入到官方学校的正式教育体系,歌舞成为贵族子弟学校学习的重要课程。二是有了专门的歌舞教师即“舞师”,他们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贵族子弟传授舞蹈技能,传授合乎统治阶级礼仪规范所要求的乐舞。三是歌舞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内容和标准,通过学习兵舞、帗舞、羽舞、皇舞等歌舞,训练贵族子弟容貌端庄、行止有礼有度。这说明,在很早的时期,中国歌舞已经凸显了它的教化功能。

(三)宣示功德、树立威信是统治阶级赋予歌舞的另一项功能,即所谓“功成作乐”“舞者象功”

古代统治者利用人们对歌舞特别是祭祀歌舞的迷信、参与以及对歌舞的普遍认知,注重利用歌舞向天下宣示丰功伟绩、善行美德,以此树立威信、夷伏天下。例如大禹就是将歌舞的示威功能发挥到极致的佼佼者。他在征战中有时竟不施以兵戈,“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8],说的是禹在征服有苗的过程中,除了以文德教化其民,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利用舞干羽之文、武之舞蹈形式,以颇具规模的、颇具威势的歌舞,宣扬强大的威慑力,迫使有苗恐惧、信服而臣服。利用乐舞而屈人之兵,这在古今战史中可算绝无仅有了。

通过《吕氏春秋》等史料来看,制歌舞以宣扬自己已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惯例。“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思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以见其善。”“周文王处歧,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工。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阳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由此可见,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歌舞对自我的宣传功能,凡是欲明帝德、昭其功、见其善,必制歌舞,且歌舞主题鲜明、规模宏大,极尽夸大之能事,目的只有一个,即宣扬自我使四方畏服。[3]

通过以上对古代歌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古代歌舞起源于劳动,因此,功利性是其主要表征。但是,古代歌舞与生产活动的关系却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多样性的特质。有的直接与生产活动有关,有的与生产方式相适应,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有的是生产活动经验的总结,等等。无论是体现劳动生产、祭祀娱神、可资经国,还是精神娱乐、保身健体,生产活动的功利性目的非常明确,是功利性目的和艺术审美感情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同时,歌舞毕竟受特定的生产方式所规约,因此,歌舞的功利性呈现出阶段性和不断变化的特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歌舞的客观的功利性表征逐步弱化,主观的娱乐性表征逐步强化,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惯性下,戏剧逐步成形、成熟并不断发展起来;但是,以歌舞为源起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并没有因其功能的转变而抹去古代歌舞的功利性特质,相反,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铁律下,古代歌舞的功利性特质在戏剧发展长河中,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风向标,它对戏剧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持久的。这也是本文着力探讨古代歌舞的功利性的一个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占鹏.宋前戏剧形成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2]巴人.文学论稿[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

[3]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线装书局,2007.

[4]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袁柯.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6]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7]骆瑞鹤.荀子补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8]孔子.尚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9]郝铁川.经国治民之典—周礼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Analysis about the utility of the ancient song and dance

WU Mao-ming1,2

(1.Literature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2.Shandong Laiwu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Laiwu 271100)

Abstract: Ancient song and dance orientation and reflect the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development regulation, therefore, the utility becomes its initial and main characteristic, this characteristic beats in Chinese process of dram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up profound branding.Therefore, go deep into the utility characteristic of study the ancient song and dance, for accurate hold the composing fact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drama are beneficial.Have owing to this, the writer try from the utility this angle of view carries on som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song and dance, to please generous advise.

Key words: ancient song and dance; utility;analysis

猜你喜欢

功利性分析
警惕功利性支教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学校教育中区别对待的分析
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植入研究
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被动性和功利性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防守压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