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2009-10-28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生态环境现状

达 阳

摘要 介绍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治理保护对策,以期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青海三江源

中图分类号 X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76-01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寒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进程加速,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更加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

1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

1.1 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

据统计,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1 000万公顷,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253.33万公顷;荒漠化平均增加速度由20世纪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

1.2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达到8 800万吨和1 300万吨。

1.3 源头水量逐年减少

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1.4 草原鼠害严重

目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鼠害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原高寒自然生态面临毁灭的边缘。

2 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无论是法学学者还是其他自然学科学者均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并得出较多理论成果。但是,综合各家学说及理论成果,其恶化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成因,二是自然条件客观原因,三是人为因素。近年来,虽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略有变化,平均气温略有提高,并衍生出冰川融化等生态问题;但是总体上,气候等自然客观条件呈平稳发展状态,单纯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亦未引起较严重的生态灾难。可以说,人为因素是造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而且相当多自然条件引起的生态灾难,其根源亦是由于人类自身活动所引发的。

3 保护治理对策

3.1 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

2005年国家批准建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局部保护的意义较小,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而言,以三江源保护为契机,应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总体要求,大力保护、永久保护,是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基本要点;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力度。

3.2 建立较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从生态环境产品公共性的本质出发,江河源区资源共享、中下游受益者(省份)应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治理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还应成立“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金渠道为4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的环境保护建设基金;二是中下游地区的补偿基金;三是社会募捐;四是发行生态彩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上中下游、全社会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可以面向全球吸引资金和人才,把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变成一项国际性、自觉、广泛的社会行为。这不仅对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依托优势资源和环境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

三江源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多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宗教特色突出、文化交汇突出、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草原地区更是独具特色。因此,三江源区拥有众多世界极品旅游资源,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等众多领域,例如:中华水塔——三江源,世界海拔最高咸水湖——青海湖,班禅、达赖的故乡,集宗教、艺术为一体的佛教文化,异彩纷呈的多民族代表性文化等都是三江源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也是青藏高原经济加快发展的最大资本。只要江河源的旅游设施改善和宣传促销得利,这些需求就会变成现实的大市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3.4 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尽快让农牧民脱贫致富

三江源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很多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因为无论法规多么严格,对于尚未解决温饱又无生计的农牧民来说,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违法采矿都是难于消除的。可以借鉴一些经验,三江源区移民应从牧民的实际出发,按照以草为本、以大畜牧业安置为主的原则,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将保护环境同消除贫困联系起来,调动江河源区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对源区居民予以补偿,为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具体做法:一是江河源区移民必须移得出、稳得住。只有人口移得出,草场不放牧,生态才能得到保护。移民搬迁安置费应及时到位,能让移民在入住地稳得住。二是移民要逐步致富。要将移民的致富与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突出有地方资源优势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增加移民的收入。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畜牧业深、精加工企业的发展,按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优育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加移民的收入。

3.5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不仅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对此,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目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从而增强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治理并恢复草地生态的自觉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动员包括新闻媒体产业界、科研文化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既要公开区域环境质量,也要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为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推行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参与影响自己利益的环保决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评估的全过程。

3.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江源区的开发不能继续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线型经济发展之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三江源区生态得到修复,资源损耗降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孝全,苟新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赵克俭,越之重.青海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17.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生态环境现状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