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

2009-09-29沈其新邓学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沈其新 邓学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聚合力、凝聚张力及核心支柱的辩证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2-0099-0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各种因素中,有的因素的作用因时代的变迁而减弱(如地理因素),而文化因素却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刘云山也指出:“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鉴于此,本文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聚合力、凝聚张力及核心支柱的关系为视角,探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强化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这一精神纽带主要包括两大范畴:一是维系各民族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二是维系民族内部各社会阶级、阶层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精神纽带的第一个功能的衰退将会导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而精神纽带的第二个功能的弱化则会引起下层社会阶层的反抗。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社会意识、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的日渐多样化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出现了诸如理想信念异化,思想道德滑坡,诚实信用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放任自由,不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加以引领,势必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甚至会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破坏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用将无从发挥。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吸收一切有益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感,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社会多元诉求,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的巩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的第一个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各族人民所广泛认同与接受的价值理念,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内能够打击少数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能够推动海峡两岸在增进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文化交流,使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对外,能够增强我国对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抵制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社会阶层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能有效巩固和发展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的第二个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用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形式单一,社会结构简单,贫富差距较小,利益矛盾较为缓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新兴阶层不断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贫富差距拉大,利益矛盾激化。共同的物质利益追求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强化的物资基础,在利益分配格局严重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奢谈如何发挥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用是无法想象的。这就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的第二个功能的发挥形成了新的挑战。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的有效发挥往往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保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党在深刻分析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复杂局面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现阶段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属于整体利益一致条件下人民内部的利益差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是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观念的有力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有利于在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中形成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使原来由于利益矛盾冲突造成的混乱的价值观念得到提炼,得到升华,得到统一。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强化的根本保证,它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的两个功能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增强的内在要求

“民族凝聚力聚合力是民族文化结构内三大文化层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而形成的合力。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内的三大文化构成要素是:从精神文明而言,主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感召力和聚合力;从政治文明而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强制力和制约力;从物质文明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与科教兴国成就聚合而成的影响力。”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大小与强弱,取决于民族凝聚力内核构成中的各要素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合理调整,内核组合越合理,其聚合而成的合力就越大越巩固。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认为,民族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精神文化是深层结构。政治文明,就其文化属性来说,就是文化

哲学关于文化结构论中的制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中层结构,是世界先进物质文明与民族传统精神文明的结合点,对民族文化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当代世界先进物质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合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一直未能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核构成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化层次没能得到合理组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目标出发,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两个文明”的思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02年,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概念,把以往的“双文明建设”理论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三大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增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是明显滞后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内核构成的完善进程有所影响。

民族文化结构内三大文化层次的协调发展,亦即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增强,客观上要求我国现阶段相对滞后的政治文明建设赶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并有效发挥其调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的作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鲜明旗帜,对政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人民群众在价值追求上的共同愿望,能够有效地引领、推动和规范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二者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指导。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保证我国政治文明不走弯路,推动政治文明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政治文明调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作用;在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作用。这样,我国民族文化内的三大文化层次得到了协调发展,实现了合理组合,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拓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是指民族文化对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很强的凝聚张力,历史上辉煌的‘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就是中华文明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不断拓展的结果。”近代以来,由于外敌入侵和国内统治者闭关自守、腐朽无能等原因,传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逐渐衰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对外交往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迅速增长,但“十年内乱”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被窒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在国际舞台上进发出旺盛的活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得到空前的壮大和拓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固然重要,然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贾庆林指出:“扎实推进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要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里所讲的“精神力量”、“精神纽带”指的就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我国只有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建设,才能增强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贏得主动,才能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得到充分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主导地位。因此,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的进一步增强与拓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文化软实力通常以民族凝聚力作为其作用发挥的表现形式,而民族凝聚力的大小和强弱又取决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程度。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为我国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具有其他价值体系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和优越性,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指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提倡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而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率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各种健康、有益文化的共生共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成员普遍奉行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能够极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发展利益与文化安全,树立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彰显,实现质的飞跃。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巩固的力量源泉

任何民族凝聚力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通过其核心支柱的影响力、号召力宋体现的。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经历了从“士”为代表的封建官僚集团到为“共和”而战的革命党,再到中国共产党这么一个更替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自形成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最伟大最坚强的核心支柱。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自身执政地位得到不断巩固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核构成的三大要素之间实现了和谐发展,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升华。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法宝,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组织形式,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汇聚中心,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不断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的过程,就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其核心支柱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不断增强自身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不仅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统一战线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我们党历来对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十分重视,胡锦涛强调:“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能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增进党派间的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有助于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有利于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能够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有利于激发海内外同胞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海内外同胞大团结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通过制定符合整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动纲领,制定切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具体模范行动,才能使各民主党派信服并紧密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个变化发展的体系,必然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党,也必然会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