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9-23丁恺芝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整合学科信息技术

丁恺芝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成为一种必然。本文对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应如何使用及使用尺度的把握做了粗浅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122-01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既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又可以辅助学科教学,创造生动的情境,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技术运用不恰当的情况,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多媒体作用,避免盲目使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泛滥,许多老师认为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一些教师十分钟爱多媒体,一时出现“课件热”“多媒体热”,公开课也成了“媒体秀”“课件演示”,新鲜的画面,有趣的动画,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老师在此做文章,费工夫。课堂教学中不管需不需要使用多媒体,一律使用,反而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教师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不能让信息技术阻碍了教师的教学。

二、教师要随机应变,防止多媒体出现故障

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一位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播放一段课文范读录音,可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录音无法播放,这位老师当时红了脸,焦急的调试着软件,可是没有成功,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就这样等待了将近三四分钟的时间,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听课的老师都替做课的老师捏把汗,老师再三道歉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最后亲自范读才算“闯过了这一关”。

其实当老师发现课件出现故障的时候,在调试一次无效的情况下,就应该放弃这一环节,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的步骤。现在很多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忘记了自己才是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多媒体。

三、听课效果为重,避免多媒体屏蔽课堂

很多教师为了让大屏幕的视觉效果更清晰,课堂上严严实实的挡上窗帘,这样一来,屏幕是清晰了,可是教室的光线却暗了下来,学生的视力势必受到影响,心情也受到了影响。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教室整节课都没有把窗帘打开,作为听课的老师心里觉得很闷,很压抑,难以安心听好课。想想看,学生的听课效果会怎样呢?教学的效果自然要打一个折扣了。因此,教师要注意这个细节。不要让细节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

四、突出课件功能,规范课件制作

1书本的翻版。这类课件就是把课本的原文搬到课件中,多见于文科学科。这样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并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书获得所需的知识,属于做无用功。

2课件视觉、听觉不卫生。这里说的不卫生是指课件背景颜色、字体颜色、字形字号、插入的图片、所配音效不符合审美要求。例如一个语文课件,背景为深蓝色,字体用黑色,在远处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课件的内容。还有些课件插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自定义动画,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分散了,一些音效的插入也是多余的,有时音量控制不好,反而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课件的重难点不突出。我们制作课件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如果重难点不突出,课件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了。

4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课件缺少必要的链接,老师操作起来很不方便。经常出现状况,这样不仅打断了教师的思路,同时也打断了学生思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只有解决好课堂教学中不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英慧,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物教与学的影,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4)

责任编辑星瞳

猜你喜欢

整合学科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