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我国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的构筑

2009-09-22朱佳琳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就业

章 江 朱佳琳

【摘 要】 当前,构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主要应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容纳劳动力就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县域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拉动消费内需,间接刺激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

【关键词】 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

自去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问题如同笼罩在全球上空的阴霾。中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近年来一直保持8%以上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而在2009年上半年下滑至7.1%,就业问题也同样持续困扰着我们。自2002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在2003年后每年都超过了800万人[1]。我国的就业体制已从“统包统配”彻底走向“市场化就业”,并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再就业工程”使数以千万计的传统产业工人下岗、转岗;伴随着加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就业;伴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对于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加速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把有效需求限定在一个特殊的框架——劳动力市场之内,区别于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只有增加就业数量的需求才是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估算了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探讨了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

1、劳动力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直观的反映在企业提供岗位的多少,间接体现在劳动力的就业之上。企业招工与人员就业看似具有直接因果联系,企业招聘的人员越多必然导致人们就业的轻松,然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却出现着“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2003年“民工荒”现象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更是进一步蔓延,甚至在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供不应求,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可见大多数农民工的岗位没有稳定性,技术性不强,受市场形势的影响非常大,农民工技术能力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其需求。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出现就业困难,尽管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高薪招揽人才的报道屡见不鲜,但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2008年已逾580万,而年平均就业率自2001年以来逐年走低,2008年为70%,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达到174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3]

2、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

马克思在其工资决定理论曾提到,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由就业的“劳动”供求决定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来决定,劳动力的数量可以由雇主方面自身决定;因此,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上虽然可能存在整体的“劳动”需求增加,但不一定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即就业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4]。这一观点可以很好解释“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的需求增加,却并没有形成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因而直接导致“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局面产生。这种对于劳动的需求不能解决我国庞大劳动大军的就业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因此,我们认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指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实现平衡时的劳动力需求。它表现了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只有带来就业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才能称作构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

二、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规模预测

以就业总量为指标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规模。根据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GDP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按照在经济增长率确定的情况下,假定不同的就业弹性变化情形,预测2009一2015年的就业总量。关于2009一201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采用的是平均为7%。

方案一(表1):就业弹性稳步提高。就业弹性按照每2年提高0.01,由2000一2007年的平均0.13[1]到2015年达到0.17这样一个方案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就业总量将达到83962万人。其中,“十一五”期末有79470万个就业岗位,2011一2015期间每年增加898万个就业岗位。

方案二(表2):就业弹性稳定在0.13的水平。2015年,我国就业总量将达到82979万人。其中,“十一五”期末有79305万个就业岗位,2011一2015年期间每年增加735万个就业岗位。

从预测的形势来看,尽管未来就业总量比较庞大,但根据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于2007年1月11日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5]。又由于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劳动大军,现有企业冗员问题依然紧迫,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因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比较旺盛,但鉴于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就业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21世纪头20年,受我国城镇化将加快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剧烈变化,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换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历史性原因或经济体制转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没有得到发展;到经济转型初期后,国有企业受到市场化的冲击,冗员情况严重,不得不将富余人员释放出来,而此时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力需求却严重不足,大批人员的下岗、转岗、再就业,不仅仅在当时造成了失业率居高的局面,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形成了就业压力。

第二,经济产业结构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始终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高的比重。但是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所能够创造就业的能力却很低,制造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资本有机构成上升,一定程度上造成“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同时,能够吸收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奥肯定理”在中国出现失灵,经济增长带来的创造就业能力下降,这集中体现在近几年来就业弹性的下降[1]

第三,城乡经济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有效需求的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初期自资本积累利用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实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发展了城市,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得城乡间差距开始拉大,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长也仅仅限于城市,而且由于城市自身发展程度以及地域和环境的限制,还有户籍、人事制度等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因素存在,城市承受就业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则,很多时候每增加一单位经济产值所创造的就业机会降低,即就业弹性呈现降低的趋势[6]。因此,相对于城乡均衡发展而言,城乡差距大的地区将拥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有效需求。国家提出的城乡统筹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刺激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由于受到其它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的溢出作用,考虑到企业生产行为的两个方面即商品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受到商品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过去几年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这种外贸依存度高的经济结构不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形式,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南沿海大量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张更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已经将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转移到刺激内需上来,由于内需不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销售及资金回笼,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从而也使企业新增岗位出现困难,劳动力市场需求较为低迷。

四、构筑我国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的建议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劳动力歧视、岗位待遇差距过大等问题,我们应着力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对非正规就业和隐性就业者的情况加以改善。此外,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应该多样化,坚决避免大学生与下岗工人争抢同一职位的局面。在建立平等、健康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之上积极采取措施构筑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

1、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劳动力市场容纳就业空间

中小型企业始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力军。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相关资料,美国中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8.3%,从业人员约占全部企业职员总数的70%;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9%以上,而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数量的75%[7]。在我国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市场上,大型国有企业的就业基本饱和,有些仍处于“富余”的状态,同时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不够灵活,导致其劳动力引进节奏慢,对于劳动力需求潜力相对较低。而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体制转型之后,作为非公用制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无疑在今后的劳动力市场上扮演主要角色,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吸收社会上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尤其能够吸收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努力增加劳动力有效需求的主要途径。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产业结构演进有其特定规律,一味地强调产业升级甚至用行政手段来推进,会干扰产业发展的自主成长机制,破坏产业的均衡性,以致效率性降低。尽管产业结构升级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但一国的竞争力既体现在产业的技术水平方面,也体现在资源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方面。不可否认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产业结构调整也要兼顾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裕之特点。为此,要在充分考虑该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大力提升工业部门科技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发展。

3、发展县域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当前城乡差距过大、劳动力流动受阻、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解决可有赖于建设县域经济。县城可以作为“农村——城市”的过渡地区,其发达程度不像大城市那样高,产业也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而且生活成本较城市要低,生活方式也更贴近农村,限制人口流入的壁垒较少,是作为城市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冲之地的绝佳场所。建设县域经济必须以现存的县城和具有相对条件地区为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考察该区域内劳动力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政策等条件,同时顾及周边的城市以及乡村的协调发展,以对周边地区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4、拉动消费内需,间接刺激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

我国整体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在于农村市场没有打开,原因不在于缺乏新的消费热点,而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仍偏低。目前一些高档家用电器并没有在农村普及,农民的低收入抑制了这些消费品在农村开辟市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的消费水平增长未跟得上经济的总生产供给增长,从而导致出现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因而,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拉动农村消费是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带动整个商品市场的需求使得企业利润增加,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加大新增岗位的供给,从而对整个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的增加都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

[2] 教育部.历年。中国教育年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岳昌君.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12.1:168.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72.

[5]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174.

[6] 乔歆羽.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就业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7-38.

[7] 王波.论中国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2-45.

[8] 蔡昉.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5.3:44.

[9] 王一鸣.杨宜勇.史育龙.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0.2:15-18.

[10]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87.

【作者简介】

章 江(1988- ),安徽省桐城市人,安徽大学2008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朱佳琳(1986- ),安徽省淮北市人,安徽大学2007级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市场就业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影响因素透析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关于盘锦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整合问题研究
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