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特征分析

2009-09-19陈建华

体育师友 2009年3期
关键词:导语体育课教学质量

陈建华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同时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活动着手。思维是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核心,学生的一般思维活动都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的。体育教学有着实践性强的特点,既有身体练习,又有思维活动,抓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下从学生的六种心理来谈一谈。

一、求乐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会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和锻炼。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教学环境之中,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语一般要求言简意赅,内容生动,亲切形象,容易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导语一般有以下四种:① 直入式导语。开门见山揭示主题,使学生能直接了解到本节课的内容,以便尽快组织教学。② 问答式导语。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猜谜式导语。用一个谜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求知欲。例如:想通过兔跳发展下肢力量,可让学生猜谜语“什么、什么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孩子们进入了想象空间。这样一来,孩子们跳出来的兔跳会是多么活泼可爱,形象生动。(4)抒情式导语。使学生引起感情共鸣,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入课堂的正题。

二、慕名心理

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敬畏有能力的体育教师,羡慕比自己强的师长。第一次上体育课学生会暗暗给老师打分,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会首先安排理论教学。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精炼简洁,风趣幽默,催人上进的讲解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身体素质特别好的教师,会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来吸引学生。例如在新授跳高教学中,教师把横杆放到比较高的高度上,示范动作准确,轻松,娴熟地一跃而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认为“老师真厉害”。从而产生仰慕和向往的心理,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和锻炼,对教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 求新心理

学生敏感性强,喜欢新知识、新技术、新游戏等。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同样是接力跑,把接力棒换成动物图案的帽子或胸挂,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拍手接力变为双手击掌也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为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要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身体发育快的特点,多采用围绕教学主题,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通过游戏为主等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融合于身体活动之中。或者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创造课堂教学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新奇有趣的感觉,调动他们爱上体育课,想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他们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造新的游戏和新的活动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求胜心理

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不服输的,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游戏、比赛胜利了,学生兴高采烈。此时,教师再对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创造意识加以肯定和表扬,学生会更加兴致勃勃,努力向上。对输了比赛的同学,教师更要加油、打气,进行技术、战术和策略方面的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的斗志,鼓起他们求胜的信心,从而使其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当学生获得胜利时,体育教师在给予其鼓励、赏识的同时,还要客观分析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让学生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培养其不断进取、勇于拼搏、努力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但下一个期望的目标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避免期望值过高,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动力。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多采用比赛、竞争、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自卑心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代生活方式也给学生们带来了体力活动的减少和心理压力的增大,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出现了一部分肥胖的学生,他们行动迟缓、动作不便、运动能力较差,怕羞、自卑、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参加活动的动力和信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体育老师要了解他们的痛苦,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发展。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加强辅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参与机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空间。对他们要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勇敢向上,积极参与,不断克服消极因素。通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自卑心理会逐渐消除。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因人而异,降低难度,改变练习的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取得成功。这时他们会有成功的满足感、幸福感、愉悦感。照此下去,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达到消除自卑心理的目的,最终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畏惧心理

体育课上学习新的运动技术技能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识了解、模仿学习、熟练掌握。通过教师的示范, 学生的观察,从感性上认识了解它,学生的心理一开始都会自然地表现出来一种胆怯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运动技术的陌生和不熟练。例如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技术中,模仿练习都完成得很好,但进行完整练习时, 面对栏架就出现抓栏架、绕栏架和踢栏架等现象。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时,对动作要领还处于一种模仿和初步掌握阶段,容易产生胆怯和畏惧的心理。第二,运动技术难度的增加。例如学习纵身腾越时,学生分解技术动作掌握较好,但学习完整技术动作时就出现坐箱,用手爬箱等情况。这是因推手的技术要求提高,难度加大所产生的。第三,学习环境的改变。例如学习游泳时,在浅水区中动作技术基本定型,但到深水区中,学生就出现不敢下水或下水紧紧抓住池边等情况,产生怕喝水、溺水的心理现象。第四,身体素质基础薄弱。例如,学习单杠慢翻上成正撑时,有些学生由于肩、腰、腹部力量差翻不上去的,容易产生畏惧胆怯的心理。第五,教师讲解不细,示范不规范或失败,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胆怯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教师正确认识和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变得轻松、偷快,学生参与活动就会积极,体育教学质量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导语体育课教学质量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体育课上的“意外”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讨厌的理由
阔腿裤的小秘密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