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2009-09-18张三星

教师·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多媒体学科信息技术

张三星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学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本文就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问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词常见于各种教育研究刊物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的先进成果。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片面的理解。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结果无疑将是学科课程在功能结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与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整体变革。

图1归纳了整合前与整合后学科课程在功能结构、形式内容和教与学方式方法等主要方面应体现出的变革。

依据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相当于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要考虑的因素既包括教育政策方面(例如课程设置的改革、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教材的建设(形式内容),也涉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根本改变。当然,无论是课程设置的功能结构,还是学习的形式内容和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清楚的,那就是为了整体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实现有效改善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强调的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二、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数年时光,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发展历程与目前的现状,也表现出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错误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会给学科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现象1:本末倒置,重手段和技术、轻教育理念

使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能让课堂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实践中我曾经听过一些多媒体公开课,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安排得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调查其中的原因,师生互动太少了,老师和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画面,频繁地更换画面,对学生来讲大部分是重复感受,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按照认识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而是由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流,只有这样,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现象2:重量轻质,轻教学的反馈与思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正因为如此,学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讲课时,盲目加大知识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反馈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质量效果和学习能力逐渐降低。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分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本人认为多媒体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手段,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要科学地控制知识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绕教学重、难点,分组合作,强调交互方式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强调教师作为帮助者,强调冲破传统的课堂时空限制,强调质量信息的反馈,也就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授课时,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

现象3、讲公式,按模式,死绑硬套不重整合的科学性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农村的教师,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非常简单,按公式套就行了,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导入——几幅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画面,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他们按照有的人的“理想”,用这种研究出一种“整合课”或“整合课例”,并把它当行万能药。殊不知,这就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所谓教无定法,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课程整合模式的话,试问还需要什么创新和发展呢?

现象4:搞形式主义,不注意“新型教学结构”

有这样一节数学的网络课,尽管这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这一堂课教师上得还是很传统,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他并没有真正在进行课程整合。因为首先是教师地位、作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教师地位没有改变,学生的地位、作用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尽管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计算机,都有网络环境,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0分钟时间大部分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用了CAI就是整合了。一堂课达到了整合的目标没有?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改变了没有,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以及改变程度的大小等等。

现象5:重美观、讲表演、轻课堂教学内容特点

目前许多老师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突出了形象直观,特别是公开课和竞赛课,过于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忽视学科教学的个体特征,学科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高,教学任务没有切实可行地完成,所以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的做法必须纠正。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的是否恰到好处。”。按照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主动参与性,并恰当地利用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来设计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知识特点,发挥各种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达到教学系统的最优化。

三、突破困惑与误区,健康发展

我们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困惑与误区,不是要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其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使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目标为本,按照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要从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学习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全局性的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2.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观念转变就要从旧的学科观念、旧有的教材观和旧有的教学观三个方面进行大规模变革,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传统灌输的、单一的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倡导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3.根据课程特征,灵活选择的整合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当梳理出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很多,包括WebQuest模式、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等。当然,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模式来。我们根据课程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灵活多变的选择可行性模式为参考,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

4.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我国进行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它的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责任编辑:杨予平)

猜你喜欢

多媒体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