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语文德育功能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2009-09-18

教师·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新教材人文

罗 电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人文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充分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塑造功能、发展功能以及感染功能。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基础学科。从本质上说,思想道德品质又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新教材的人文资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各种层次的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一、课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基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往往是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分析,不仅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使学生掌握的道德观念更清晰,获得的道德概念印象更深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逐步臻于道德上的成熟。

要实践这一教育思想,语文教学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为此,新教材增加了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领袖的文章,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使新时期语文教育增加了实效。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鱼化石》、王力的《辣椒》、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老舍《断魂枪》、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这些课文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培养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借助影视媒体,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并把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当他们能够满足自身道德需要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是促使其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课文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不断升华。例如,针对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关于亲情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世界名著《母女情深》、《手足情未了》;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与之相应的有反映鲁迅少年时代生产的影片《风雨故园》;与第四单元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匹配的有同名动画片和德国故事片,与《寓言三则》匹配的有伊索寓言动画《狮子和蚊子》等;第五单元的《扁鹊见蔡桓公》、第六单元的《木兰诗》,则可分别配以电影《神医扁鹊》和迪斯尼动画片。电影电视以其独有的图文并茂的特点和优势,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也最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这种形象化、视觉化的以情动人的作用与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道德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磨炼,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情境,以相应的情境教育学生,让他们在生动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有助于发展其道德意志。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情境,如口语交际、案例操作、情境感受、欣赏评价、探索创意等,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炼意志。同时,应重视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教学形式的采用,让学生充分地表现、思考、交流,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形成道德意志。如教《一定要争气》,课文讲童第周怎样发愤学习,克服困难,别人不敢做的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他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为国争了光。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想象童第周克服困难的场景,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力。

四、协同导行,培养学生道德习惯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表现,是衡量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要实现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必须协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可引进课堂教学,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语文与生活同在。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多样化等特点,新教材的写作教学要特别关注报告、总结、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小论文等实用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他们讲真话、说实话、写心里话,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当然,语文课渗透道德行为教育要以学生实际生活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为依据,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来进行。我的做法是:结合《向沙漠进军》等课文,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结合《死海不死》等课文,渗透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统筹方法》等课文,渗透创新精神教育;结合《记一辆纺车》等课文,渗透勤俭伦理教育;结合《杨修之死》等课文,渗透合作精神教育;结合《多收了三五斗》等课文,渗透公平守信伦理教育。

实践证明,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在教育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习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谢先国)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新教材人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