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想、想像——诗歌鉴赏的左翅右翼

2009-09-16李智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想像力景象草木

李智祥

古往今来,诗歌的创作者能灵活自如地将天地万物驱遣于笔端,无不得益于他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思维,这其中有两个必不可少,一是“联想”,一是“想像”。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冲破教学参考书的束缚,让“联想”“想像”的翅翼翱翔得更自由一些。

一、形象描述,激发联想和想像

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尽管很丰富,但他们的知识阅历毕竟有限,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各种意象的描述往往粗浅而简单,这就需要老师精彩的引领示范,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时,教师先以深沉感慨的语气描述自己想像的当时的情境:1170多年以前,一个寒冷的秋天。南京,秦淮河边,深秋清冷的河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烟雾,明月的清辉映照在沙岸上呈现出一片模糊的颜色。这时,一艘客船缓缓停靠在岸边的码头上,船上的客人纷纷上岸。人群中,一位头戴罩纱纀头,鬓发略白的中年人忽然停住了脚步,他伫立船头,凝望隔江灯红酒绿的歌馆,禁不住摇首长叹……”这样的描述将学生带到了晚唐金陵秦淮河畔迷蒙冷寂,纸醉金迷的特殊意境中,渲染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氛围,以此冲击着每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自觉地将自身融入了这一特有的忧虑氛围中,去感受这首诗,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巧设疑问,诱导联想与想像

提问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唤醒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概念和经历,促使其积极地阅读和思考,启动和促进各级水平和各种方式的信息加工,从而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发展自己的想像力。

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教师首先要学生诵读全词,接着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月如钩”的景象你见过吗?联系“无言”、“独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词语想像一下,置身于这样的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触?学生讨论很活跃,如钩的月亮是残月,很容易牵惹游子的愁思。“无言”、“独上”可让人联想到诗人孤独的身影,沉重的步履,怅惘的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之人,孤寂之心,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丰富简语,提升联想和想像

诗贵精练,常有不尽之意于言外。诵读鉴赏则要深味细玩,有意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提升自己的联想力与想像力。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们可以从正面想像。宫殿毁损,行人绝迹,一片荒凉萧索的景象。可以从侧面想像,“草木深”,不仅说明荒草丛生,林木苍苍,而且想像得出已抛荒很久了,成了狐兔之窟,飞鸟之巢。还可以从反面想像。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从几个方面想像后,可见诗人所见的景象,亦可探知诗人的内心,有助于理解全诗“感时”、“恨别”的感情。

四、补充空白,锤炼联想和想像

诗词中的“空白”,指的是诗人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所凝成的诗行中的令人回旋思索的“余地”。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如能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像抓住这一契机,必能使学生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所发挥出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描写边关战争的诗之所以如此精炼是因为作者省去了一些情节。“黑云压城”为什么“城欲摧”?“临易水”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诗人尽在不言中,让读者去联想,去想像。“城欲摧”是因为敌军围困万千重,不难想像,战争形势格外严峻,气氛格外紧张,令人透不过气来。寂静的战场正“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场战争的暴风雨即将来临。“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我们不难想像到又一个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沉闷。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提着宝剑冲上前去,死也要死在战场上。通过联想和想像,我们不仅如见战争惨烈悲壮的过程,而且容易感知戍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主旨。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想像力景象草木
不识草木
寒露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杯中异景
冬天的景象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读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夏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