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009-09-16潘文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潘文生

一、人文、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一般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学科。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涉及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它是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精操、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陶冶和自身实践等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使这些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下一代人的气质、修养和人格,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他们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感悟生命意义,理解人生真谛,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人文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功能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沃土。因此,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要求,是新世纪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大有作为。

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的优势

优势之一: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显著。

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的形成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显著地位和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科目之一,应该是语文。这门课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具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知识、增进入文修养的一个很有利的途径。

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伟大人民的篇章,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通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教人求真、求善、求美,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行动自觉性、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品质,为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可以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特有优势是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无可替代的。

优势之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培养语文能力与培养人文素质并重,这是高中语文新大纲的要求。

新大纲不仅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强调了语文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要求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甚至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估,也要注意做到“有利于提高中生的人文素质”。

优势之三: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尤其新教材,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特征。选文注重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教材的选文,尤其注意选取了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现当代作家学者的作品,如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丰富的人文因素。

新教材还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古代文学作品,旨在提高21世纪高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古诗选了《氓》、《无衣》、《静女》、《白马篇》、《将进酒》等,古文选了《祭十二郎文》、《赤壁赋》等,小说选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香菱学诗》等,都比较注重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特别指出的是,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不但聚焦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还注意把目光投向了世界文学。选文突破了过去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以提高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用以陶冶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入点

1.在教学目的上把握

由于长期受到唯知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的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学科知识教育、轻教学的人文性,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科学程序、轻灵活变通,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等种种弊端,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被严重忽视了。语文教育教学也毫不例外地走进了这一误区。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人文性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汉语文教育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培养出一代代道德文章彪炳千秋的文人学子,哺育出千千万万的美诗佳文,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今日的语文教育对汉语文的人文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感到陌生。要走出困境,提高质量,须弘扬人文。

2.在教学内容上挖掘

如前所述,高中语文学科及其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些人文因素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都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包含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个性观念、时代观念和哲学观念等等。

譬如,说到孔孟,则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谈到屈原,则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说到范仲淹,则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说到文天祥,则说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说到鲁迅,则说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说到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忧国忧民,舍身为国、舍己为民的人文精神。诵读《离骚》,应该让学生明是非、辨清浊;讲析《满江红》,应该激发学生报国之心;朗读《正气歌》,应该激扬学生的浩然正气……总之,要挖掘人文瑰宝中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

审美因素最能体现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审美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的精神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智育水平融合、内化的结果。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审美因素。如从课文自身挖掘出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从创作主体挖掘思想美、情感美和趣味美,从而感受到作家那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和高雅的趣味,触摸那颗充盈着美的因素的作家心灵。让语文课本中风流蕴藉的文采,醇厚朴质的人情,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的自然,博大精深的艺术,浸染青年的情怀。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主渠道也应该是课堂。要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如果语文教学课堂结构还是教师占压倒性的主体地位,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地分析、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去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探讨,那么,这种模式是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我们教师必须建构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模式,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思维时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创设出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境交融,造成一种如痴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的教学情境,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发现、共享快乐”的人文境界,才能让学生通过熏陶、陶冶、感悟,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尊、舒展、活泼、自由的建设性心态。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集中表现。但恰恰这个方面,往往被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以及教师自己狭隘的功利观和简单的教学方法给扼杀了。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未重视人文意识的表现,不符合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题中之意,应该努力克服。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很多。我们要从课内渗透到课外的延伸,从人文知识的传授到人文环境的创设,从教育者的言传到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