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一片自由阅读的天空

2009-09-08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雷锋读书课文

钟 红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巨大宝库。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是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采用灌输式或串讲串问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自主权,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实施应该是让语文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母语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机会和尽可能的激励,使学生自能读书、自我提高、自主发展。

一、书声朗朗,是我们对语文课堂的生动概括

许多课文充满童趣、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文中人物个性鲜明、话语生动,如《狼和小羊》、《坐井观天》等。学生乐于去读、去想、去亲近模仿其中的人物,也易于在朗读中体验角色情感,在朗读中领会语言内容。许多课文都堪称美文,词藻美,行文美,寓意更美。例如《泉水》一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的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的心会跟着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现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此时,若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分析层次结构,就等于让这美景大打折扣。而抓住泉水的特点,也就是抓住文章的美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导出学生的思考,在思中逐渐向主题靠拢,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泉水之美、文章之美。当然,读并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阅读。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根据文章难易来确定阅读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对有些关键词语,应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采用比较、换字等方法,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最后,可通过感悟高的学生带动感悟低的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示范、互助等形式达到读的成功。教师在读的过程中尽量隐身,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读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品读的满足感。读是对学生语文感知感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做到追而不问,隐身其中,让学生自己去领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在打好语言文字基础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当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离不开教师的点悟。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使其内情有所悟,外形有所似,内外平衡,架设起一座心灵感悟之桥,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阳光、雨露而充分成长的世界。老师不是灌注知识,而是真正地走入孩子,去听听他们的话语,去感受他们的成长,蹲下身去,和孩子们交流每一份喜怒哀乐,去分享生命中的每一滴雨露,去碰撞每一个思想火花,把知识自然轻松地润入学生的心田,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学习《动手做做看》一课,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分小组亲自实践。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你会从《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雷锋叔叔”的敬仰;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明明“有3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母爱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学习,共欢乐,用心与学生交流。

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这是教学成败关键中的关键。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有机必抓,抓机不放,让每个孩子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自由天地。

三、给学生创造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归根到底只能源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

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正是通过读书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所以,教学中,要把教师的分析、讲解内容的活动,变为以学生的读书为本,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运用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读书、讨论、交流,利用课文这些语言材料,练习运用语言,在读和练的实践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如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围绕“是否做一名活着的‘小雷锋”这个问题,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争辩。学生有的认为要做,有的认为不该做。老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争论不休,无法统一意见。课堂上,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及时引导学生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阅读,然后根据自己查找了解到的有关资料等阐明自己认为该不该做的观点、理由,并写下来,再同家长、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学生既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争辩,又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自主的实践中学会了收集、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变“接受者”为“发现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还给学生一片自由阅读学习的天空。用我们欣赏、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

(责任编辑:梁 媛)

猜你喜欢

雷锋读书课文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