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促进企业“走出去”的现实意义

2009-09-07司传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走出去产业结构

司传宁

提要 本文从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角度出发,论述积极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对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提出在促进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走出去;产业结构;收支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投资领域来衡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我们也要对当前全球经济开始步入衰退、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等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目前形势下,继续积极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于我们妥善应对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一、“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海外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首先,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迅速。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看,增长均十分迅速。2002年为27亿美元(非金融类),2007年为265.1亿美元,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达256.6亿美元。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截至2007年底达1,011.9亿美元。6年间对外投资累计净额700多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60%。

其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多元化。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为26%,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10.3%,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了89.7%。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投资主体总数占45.5%;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23%;再次为建筑业,占5.2%。

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及地区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涉及批零贸易、资源开发、公共产品、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其中,在商务服务、矿产开采、电力资源供应及制造等行业的直接投资最为集中。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1.8%,批发和零售业占19.4%,商务服务业占15.1%。2007年底,近万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1%。

第四,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品牌输出投资模式和海外研发投资模式和海外并购模式。其中,我国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进行对外投资,跨国并购趋于活跃。2008年上半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62%。

二、继续积极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极为严峻:国际层面,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出口形势恶化,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国内也面临诸如收支失衡、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等问题。因此,继续积极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具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解决我国内外失衡问题。从2000年起,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逐年扩大,2007年达到4,45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从经常项目看,2005~2007年我国经济项目顺差一直维持在1,600亿美元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3,718亿美元。从资本和金融项目看,2002以来也一直是顺差。长年双顺差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第一,巨额外汇储备的挑战。截止到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如何管理这部分资金,既要保障安全性又要保证合理的收益率是个难题。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已经给我们一个警示。另外,大量外汇储备导致中央银行被动发行货币进行冲销,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降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大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引起主要发达国家不满,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第三,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2005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积升值21%,我国众多出口企业面临着极大困难。

对于国际收支失衡,除了采取汇率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方法进行调节之外,同时也可以采取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的方式主动进行调节。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对经常项目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经营,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在维持甚至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减少从中国的产品出口,从而调节我国巨额经常账户顺差;其次,资本流出同时也能够调节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

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只要产业、行业、地点等流向选择合理以及投资决策正确,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就有正面效应。此外,投资能带来大量的红利收入,根据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扩大出口,这些对保持长期国际收支平衡是有利的。因此,对于我国由于外贸顺差和外资大量进入而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所导致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损失与本币升值压力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使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实现平衡协调的发展。

2、有利于弥补我国资源短缺局面。我国的经济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经济增长对各种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强,煤、石油、木材等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能耗型投资拉动,能源使用效率极低,我国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能源的使用效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则为50%,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购买海外资源和能源成为我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

3、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有35家企业入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销售渠道,实现跨国经营,增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能力。2008年11月初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23.3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挪威海上油田服务公司Awilco100%股权就是一个例子。

4、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国民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工业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会急剧加快,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化加速进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化本身将从以一般加工工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深化。

如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处理好原有落后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而现实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促进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意味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如果生产要素不能及时从传统产业中转移出来,势必削弱了产业升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延缓产业升级的速度。因此,基于小岛清的理论,完全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向海外转移尚可利用的边际产业,使传统产业在投资国市场顺利退出,而不至于造成社会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获取高于国内收益水平的海外投资收益,极大地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把过剩设备和生产力向海外转移,不仅延缓了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也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几点建议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给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从加快立法、完善宏观管理和产业引导,从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大对企业的服务与支持等方面进行考虑,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条件。

首先,应当确立“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逐步将国内的优势产业推向国际市场,进而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走出去”的中长期开放战略应是利用国外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即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质量优良、比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国内短缺的资源;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市场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进行生产经营,并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其次,完善法制建设,加快立法。为保证中国海外投资政策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将现有的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增加透明度,规范和管理中国的海外投资。

第三,应当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对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使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增加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和手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第四,应当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多双边国际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政府应在新一轮谈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应从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现实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谈判,提出有利的规则,比如在投资问题上,应根据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有竞争力的贸易方式提出并争取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游戏规则。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N].

[2]李岚红.管制经济学“双失灵”难题的法经济学解答[J].政法论丛,2008.4

[3]许丹松.“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2.4

猜你喜欢

走出去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