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锻炼

2009-09-02臧洪敏李月萱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双拐外展肌力

臧洪敏 李月萱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锻炼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再精细的手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锻炼,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正确的康复锻炼可促使病人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并可有效地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第一阶段功能锻炼(术后1~3天)

主要以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目的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预防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仰卧位,下肢伸直不离床,股四头肌主动收缩向近端牵拉髌骨,缓慢运动,每次持续5~10秒,然后休息5分钟,每天90次左右。

踝关节运动仰卧位,主动地进行足趾伸屈运动,踝关节跖屈、背伸,每个动作保持10秒,再放松,每天90次左右。

臀肌收缩运动患者仰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适地放在身体的两侧,收缩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松,每天60次左右。

髌骨推移运动仰卧位,陪护人员轻轻推动髌骨上、下、左、右活动,每天30次左右。

第二阶段功能锻炼(术后4~10天)

主要是加强肌肉的收缩和关节运动。

直腿抬高运动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离床20厘米,在空中停顿2~3秒,以后停顿时间逐步增加,每天90次左右。

屈髓屈膝运动仰卧位,陪护人员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行屈髋、屈膝运动,但屈髋角度不宜大,应小于45度,每天30次左右。

第三阶段功能锻炼(术后11天~1月)

此时,患者疼痛已经减轻或消失,假体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开始修复,以离床训练为主。但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训练应在15天以后进行。

卧位外展仰卧位,下肢伸直外展,每天120次左右。

卧位到坐位训练双手撑起,患肢外展,利用双手和健肢支撑力将患肢移至床边,每天30次左右。

坐位到站立、扶拐训练患者移至床边,健肢先着地,患肢后触地,拄双拐、利用健肢和双拐支撑力站立,开始训练站立2分钟即可,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以后逐渐增加。

站立到扶拐行走的训练患肢不负重,扶拐行走时必须有陪护人员保护,以免发生意外,时间根据患者体力,一般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3次。

第四阶段功能锻炼(术后1个月后)

屈髋练习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助行器,健侧单腿站立,身体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度为限,加强髂腰肌肌力。

伸膝练习站立位,双手扶拐或助行器,健侧单腿站立,身体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

髋外展练习体位与上面相同,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度为限,加强臀外展肌肌力。

第五阶段功髓锻炼(术后2个月后)

静止自行车锻炼法此方法有助下肢肌肉和髋部活动协调性增强。将一辆自行车静止放好,为防止意外,最好有人扶稳自行车,然后患者再上车锻炼。开始踏脚踏板时,先向后踏,当觉得向后踏动作已很轻松、舒服时,再向前踏。当动作连贯后,再加大踏脚次数及频率,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逐步增加到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第六阶段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后)

此期患肢可逐渐负重,逐步由双拐→单拐→弃拐杖。因为身体平衡已经建立,可扶双或单拐较熟练行走,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当身体平衡调理到完全熟练,可弃拐每天用正常步伐走3~4次,每次20~30分钟,这样可最终恢复到正常步行状态。

小贴士:康复锻炼中的注意事项

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应该做到3个月内不要侧卧,卧床时只取平卧,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的体育活动。一定要做到“四不”,即:不用力屈患髋下蹲、不要盘腿、不坐矮板凳、不跷二郎腿。上楼时健肢先上,患肢后上,下楼时患肢先下,健肢后下。

6个月后可选择散步等活动进行日常锻炼,不宜登山、高抬腿跑、快跑及长途跋涉。

猜你喜欢

双拐外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拄着双拐看春天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周义仓:60岁教授拄双拐上课
“三角形的外展双叶形”的拓展与链接:由“枯井与宝剑”的故事说起
关于“膝关节外展”的一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