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为何要夏治

2009-09-02樊茂蓉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咳喘肾虚经络

苗 青 樊茂蓉 崔 云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是经典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的精髓,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所谓“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容易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夏治”指这些疾病病情一般在夏季有所缓解,趁疾病缓解季节,辩证论治,以达到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发作时的症状。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防治疾病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治疗方法。因此,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子午流注”和“春夏养阳”的理论,通过在夏季进行贴敷,激发人体阳气,调动人体免疫功能,以减轻呼吸道疾病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中医认为: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因。

正因为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可以进行敷贴治疗。中药穴位敷贴天突、肺俞、心俞、大椎、膏肓等相应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和穴位传导,有助于温阳利气、祛散伏痰,一方面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脏腑阴阳,使人体各项功能趋于平衡;另一方面,可使药物经穴位皮肤直达病处,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冬病夏治还包括起居、饮食调摄、养生等对阳气的保护。夏季天气炎热,是天上阳气与地下火邪相交济的季节。人们因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使精神不济、体重降低,此时若不注重养生,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饮食起居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如白参、西洋参、银耳、燕窝等,这种防病治病的方法与冬病夏治是一脉相承的。

冬病夏治方法多

多数人眼中的冬病夏治往往只是去医院贴块膏药,实际上冬病夏治包括内服中药、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

穴位敷贴本法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冬病夏治疗法,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脏腑,从而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每年每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

穴位注射可以运用穴位注射川芎嗪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天突及双侧定喘穴进行穴位注射,隔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可以达到降气化痰、清肺定喘的功效。此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运用药物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产生刺激和药理作用,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

中药内服如久病咳喘会导致肺脾肾虚损,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一些补肺、健脾、益肾的药物固本,可以起到在冬季来临时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的效果。

药物外擦选用中草药浸泡液外用可以用来治疗冻疮,治疗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可以起到温通经脉、活血止痛、驱寒止痒的功效,从而预防冬季冻疮复发。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目前已经成为冬病夏治的重要方法。我们知道久病咳喘会造成肺脾肾虚损,痰浊内壅是咳喘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饮食注意益肺健脾,可收到防止咳喘疾病冬季加重的效果。

肺虚之人,可食用银耳、莲子、百合、生姜、萝卜、粳米等,有利于补益肺气;脾虚之人,可食用山药、生姜、大枣、莲子、薏仁以利脾气强健,从而令痰无处可生;肾虚之人,可进食白羊肾、牛骨髓、肉苁蓉、五味子、芝麻、桑葚等以补肾纳气平喘。

猜你喜欢

咳喘肾虚经络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慢性前列腺炎和肾虚有什么关系?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透视“肾虚综合征”
穴位贴敷可治小儿肺热咳喘
肾虚是种文化病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经络考证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