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几十年简帛中的草书研究综述

2009-09-01刘常飞

飞天 2009年8期
关键词:章草草书字体

刘常飞

近几十年来随着简帛等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许多专家学者从文字学的角度,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草书形成的年代、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的方法更注重字形的科学分析,依靠多种文字资料加以比较,使历来对草书争论不休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证实并且达成共识,获得的结论也更加可信。然而草书的研究,尚缺乏一个完整的综述。本文拟在综合考察简帛文字及相关论著的基础上,对草书研究的情况进行梳理。

一、草书起源、名实的研究

草书的起源是一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叙》云:“汉兴有草书。”汉赵壹《非草书》曰:“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梁武帝萧衍《草书状》:“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唐张怀瓘《书断》卷上《章草》:“王情云:汉元帝史游作《急就章》……”唐蔡希综《法书论》载:“草圣起自屈原。”

20世纪40年代,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到建武三十二年(公元前46年)的一筒,却显然已是草书了,所以草书的成熟,至晚在西汉末,东汉初。”裘锡圭指出:“早在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就出现了一些跟后来的草书相同或相似的草率写法。……隶书形成之后,这些草率写法作为隶书的俗体继续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草率写法。草书就是在这些新旧草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章草是从古隶的俗体发展来的。”古隶的俗体就是隶书的草写体,一般也称之隶草。《睡》中全部的草字和马王堆帛书的部分草字就是隶草。而后隶草进一步草化,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草书符号,使简省、纠连渐渐形成了固定的规律,狭义的草书开始出现了。此后不久的“元帝简中如登记号为562.3A的永光元年简,其字体已有很浓厚的草书意味;成帝简中如284.8A阳朔元年简和170.5A元延二年简,其字体就已经是相当纯粹的草书了。裘锡圭、陆锡兴等先生据此均证明“草书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元、成之际,很可能在宣、元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此说为专家学者所赞同,成为不争的事实。刘洪根据东海尹湾六号西汉墓出土的一部属于西汉后期成帝时的草书简牍《神乌傅》,得出章草起源于西汉后期之说。首都师大博士生李永忠的博士论文《草书流变研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了草书的起源,汉代草书的形成,今草的形成、流传和发展等。

在草书发生的论述中,古往今来分歧很大。近几十年来随着地下简帛等材料的大量出土,许多专家学者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一般认为是在宣元时代。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笔者认为,草书是否形成,不应以何时出现通篇的草书为准。见到最早的整简中成熟的草书,就认为草书形成了,这无疑是把草书的形成时间人为地向后推迟了。我们知道,草书从萌芽到形成是一个渐变的、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从其形成方式和总体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草书名实的说法历来争议很大。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否定了草书源于史游的说法。蒋善国论述了章草的由来,证明了章草是从“章程书”的“章”字而来。20世纪60年代启功的《古代字体论藁》从字形的角度分析了章草之名的由来,并且界定为:“汉代草书简牍中的字样,多半是汉隶的架势,而简易地、快速地写下去。所以无论一字中间如何简单,而收笔常带出燕尾的波脚。且两字之间绝不相连——称为‘章草。”他还给草书有广、狭二义分别作了界定,其界定为后来的专家、学者所认同。

二、有关草书影响的研究

蒋善国先生在他的《汉字形体学》中讨论了草书在简化汉字形体方面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他从草书创造分歧、难以统一、难以辨识等方面,说明了草书的局限性。郭绍虞的《草体在字体演变上的关系》由正草二体的对比,讨论了草体在字体演变上的关系及草书的正体化的过程,文章根据矛盾论,阐述了草书推动字体演变的巨大贡献。陆锡兴的《汉代简牍革字编》经过论证得出:草书确定了隶、楷的基本笔顺,这对完善楷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草书在文字结构方面对隶变的贡献尤其明显;草书是形成六国古文的主要原因。中山大学外文系的赵太侔先生考虑到草书对于简化汉字的参考意义,在《关于汉字简化问题》一文中通过六七千个通用字的草书字形统计出二百零六个“基本形体”,可以说开了穷尽性切分草书符号的先河。李洪智《试谈草书符号》讨论并阐述草书“符号”名称的由来、草书符号的来源、草书符号研究的历史及前人的不足、目前在草书符号研究方面需要做的工作等四个与草书符号相关的问题,力求清除人们头脑中的一些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草书符号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李永忠在《草书流变研究》中,从草书的形成过程一直伴随着字形的简省化和书写的简易化考察,论证了草书便于使用的原因。从草书具备诸多实用上的优长,说明草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实用价值是相当重要的。论述草书有如下局限:草法不易掌握;难以识别。

因为草书不易辨识,常给考释简帛文字带来困难,因此1991年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裘锡圭先生在《谈谈辨析汉简文字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对识读汉简文字方法作了归纳,提出可以减少识字之误的六点建议,其中第一条是“应该注意不要释错草体字”;于豪亮《释汉简中的草书》一文中释读了近四十个汉简中的草书,这些草书是许多人未考释出或错释的。

三、草书的笔法研究

蒋善国的《汉字形体学》中介绍了草书简化的三种方法;草书省减笔画的六个类别以及简并偏旁的方式。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详细地论述了汉代草书改造隶书的主要方法:省去字形的一部分,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改变笔法等。裘锡圭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中,根据遣册中字的书写风格、笔法特点等方面,厘证了古隶和草书的关系。陆锡兴在《论汉代草书》中第一次揭示了汉代草书的草写规则,即省法、减法、连法。刘洪根据东海尹湾六号西汉墓出土的一部草书《神乌傅》论述了章草结构及笔画的书写特点。首都师大李永忠的博士论文《草书流变研究》从书学、文字学的角度对汉代草书、今草等笔法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与阐释。1932年,于右任努力研讨如何使行草书易识、易认、美丽、准确。对一字多形、结构各异的各家草书,进行定型归类、整理规范。

总之,专家学者们从多方面对草书进行探讨,都推动了草书的研究。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多将目光集中于成熟后草书的研究,对成熟前草书的探讨不多。如果我们从古文字、篆书、隶书和成熟的草书中选取某一个字不同时期的草字或草书写法,并将其串联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也就知道草书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因此,探讨奠定草书基础的准备阶段的未成熟草书是必要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116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5-86

[5]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8

猜你喜欢

章草草书字体
“发幽造秘”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碑学为基 章草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