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发展与乡村变迁:“起点-动力”假说

2009-08-21张骁鸣保继刚

旅游学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张骁鸣 保继刚

[摘要]为解释一个特定的乡村为何会选择旅游发展道路,为何会长期延续旅游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旅游主导的乡村变迁,笔者同时参考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这一旅游地演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与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提出“起点一动力”假说。起点即由历史赋存和偶然事件所组成的发展初始状态,动力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假说强调一种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在追求普遍解释力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都在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旅游发展;乡村变迁;起点一动力假说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6-0019-06

1引言

按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是一般规律。然而从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地的大量案例研究来看,这类乡村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农业经济跨越到旅游经济,但并没有经历一个农业现代化或工业化的阶段。伴随着农业部门的地位下降甚至萎缩,旅游部门成为这些乡村的经济支柱,并引发了环境、地方政治生态、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这种跨越式发展,至少引出了如下两个值得笔者深思的问题:第一,这些乡村为什么会走上旅游发展的道路?第二,什么样的条件或者限制,使得这些乡村继续走旅游发展的道路?本文综合参考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和路径依赖理论,提出“起点一动力”假说,并提供一个有关世界遗产地安徽省西递村的经验研究案例。

1.1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

旅游地生命周期(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假说,由巴特勒(R.Butler)系统提出。这一假说的学术生命力首先体现在巴特勒所完成的理论系统化工作。尽管在他之前,斯坦斯菲尔德(c.stansfield)更早地用到了“旅游地周期”(resortcycle)这个术语来概括美国大西洋城旅游业的兴衰,但是并没有将之提升到理论高度。也有学者认为,巴特勒不过是把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用“周期”这样的学术字眼来描述罢了,但正是巴特勒通过理论建构,第一次对旅游地演化现象进行了简洁而精要的概括。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本身的理论适应力也值得重视。以其所适用的分析尺度为例,可以是一个小岛,也可以是一个岛国;可以是一个观光旅游区,也可以是一个度假地;还可以是一个县或者一个城市。这种适应力所直接反映出的理论对于现实的解释力。

按照巴特勒最初的表述,他从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普洛格(S.Plog)、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等人的研究得到启发,借用“产品生命周期”的s型曲线模型,主要根据旅游者人数增长情况,将旅游地演化划分为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复兴或衰落这6个阶段。这一模型实际上是在表述每一演化阶段的典型特征,主要回答了旅游地演化“是什么”的问题,而并未强调“怎么样”的问题。然而,只有当“怎么样”的问题得到了回答,才能真正说明为什么每一个演化阶段的出现并不是随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也才具有更广泛的实践价值。而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就要对旅游地演化的动力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中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每后一个阶段的出现都依赖于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结果;而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的出现,也依赖于特定地区当时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诸方面所提供的初始条件。最终,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实际上就如s型曲线所描绘的那样,形成了一个发展连续体(continuum)。之所以特别指出这一假设,是因为它可能暗示,存在着一种对演化过程的“起点”和“动力”的统

一解释。

1.2路径依赖理论的启示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理论最早从与技术变迁有关的经济学研究衍生出来。戴维(P.David)回顾了QWERTY键盘如何因市场最初阶段一系列“偶然事件”的选择而成为最终占统治地位的键盘设计标准的故事。阿瑟(w.Arthur)通过数理方法演绎了一些偶然事件在技术竞争中可能导致的重要结果,提出技术演进实际上存在一些“自增强”机制,并且最终使演进中的系统产生以下4个结果:多重均衡,结果是不确定的,也不是唯一的或者可预测的;可能的无效率,占支配地位的技术并不一定最优;锁闭(lock-in),占据支配地位的技术很难再被打败;路径依赖。

诺思(D.North)将戴维和阿瑟有关技术演变的路径依赖思想推广到制度变迁研究中。他认为,由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和文化遗产的影响,在制度变迁中也存在着优势获得后的自增强机制,这种自增强机制导致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以及可能的锁闭。在诺思看来,任何制度的变迁都是渐进的,即便看似激进的、跃进的变迁,其实也是依赖原有路径的革新。中国的渐进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诺思的结论。

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多种多样,初始状态、报酬递增、突发小事件、转化成本、有限理性、多重均衡、利益集团政治、知识累积、认知能力都是认识和分析路径依赖的重要工具。阿瑟特别强调“历史是重要的”。由于存在既有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的差异,即便两个国家或地区面临“同一技术和市场环境,它们的整体性制度安排仍可能会相差甚远,其结果取决于各自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历史事件在路径依赖理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换言之,经济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是“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这就是路径依赖的经济学本质。由此可见,在将路径依赖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进行操作化时的必要工作至少包括:第一,分析系统的初始状态,尤其是那些使得系统朝某一特定方向发展的历史事件;第二,分析使得系统继续朝特定方向发展的具体原因。

路径依赖理论的影响已经波及地理学科,例如新经济地理学就尝试用它来解释经济发展如何依赖于历史和初期发展状态的问题。在旅游发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也分析过旅游目的地演化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并就文化旅游商业化等特定问题提出过某种解释。

2“起点一动力”假说

根据以上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和路径依赖理论的回顾与分析,无论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社会经济变迁还是旅游地的演化发展,对“起点”和“动力”的研究有可能提供一种统一的、系统性的解释工具。受此启发,针对引言部分有关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两个问题,此处提出的“起点一动力”假说包括如下两个主要命题:

第一,乡村社区选择旅游发展的道路,决定于特定的“起点”(origin),即决定于乡村社区发展旅游前期的初始状态,包括历史赋存(广义的历史赋存,包含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社会经济状况等多种组成)

与那些促使旅游发展的偶然事件;

第二,乡村社区延续旅游发展的道路,决定于特定的“动力”(dynamics),即决定于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要素之间复杂的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

此外,旅游发展给乡村社区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不确定的,这呼应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的“复兴或衰落”阶段的不确定状态,也呼应了路径依赖理论对路径依赖结果不确定性的理论判断。

如图1所示,“起点一动力”假说可以在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的s型曲线上得以体现,但是必须指出,“起点一动力”假说更加强调发展路径的“统一指向性”,或者说强调“动力”对于“起点”所确定的发展方向的“服从”,即并不存在某一动力或某些动力的作用使得由起点所决定的发展方向被逆转的情形。这诚然是一个理想化的假定,但它来自于路径依赖理论所发现并加以证明的事实。

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如下:第一,命题中同时用“特定”来对起点和动力进行了限制,是因为该假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寻求对旅游发展影响乡村变迁的最普遍解释,但是绝不否认每一种旅游类型、每一个乡村社区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第二,该假说是针对乡村社区而提出的,不仅包括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的乡村社区,也包括那些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对后者而言,它的自然资源就是发展旅游的最主要历史赋存,而探险者、科考队、背包客的不断到来,就很可能成为促使它发展旅游的偶然事件。第三,“动力”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即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要素)的变化发展,其实往往就是变迁过程本身,研究者要想将它们从变迁过程当中剥离出来是不现实的。以往的旅游影响研究,通常是分别研究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较为忽视从整体上来审视各种影响之间的彼此关联与相互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起点一动力”假说推崇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要求尽可能地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人类学的分析工具。与此同时,它强调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开放性,而不是每一个案例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或所谓“借鉴意义”。

3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黟县西递镇,是以明清古民居建筑群闻名的皖南古村落的突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旅游起步于1986年,于1994年成立西递旅游服务公司,2005年成立西递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下文均简称“西旅公司”)。西递村民从1996年开始享受旅游门票收入分红,大量村民以经营家庭旅馆、餐馆、店铺、摊位的形式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当中,少数村民还成为了西旅公司的职工。可以说,西递村在20年间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西递村的变迁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其他类似乡村的一个缩影,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理解这类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借鉴。

为掌握有关西递村旅游与乡村变迁的基本事实,研究者主要采用了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搜集二手资料的方法。对西递的实地观察于2004年4月到2008年8月之间陆续完成,深入访谈同期进行,总共访谈超过50人次,覆盖了西递镇村党政干部、西旅公司领导和员工、参与经商的村民、未参与经商的村民等各种人物。同时,查阅了大量的官方、企业的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还搜集了一些以往很少得到研究者重视的民间文书。

显然,旅游地演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而路径依赖理论也强调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因此本研究首先采用了一种历时态分析的整体框架,即在结束实地调查之后,把所获素材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整理出来,完成一种对事实的整体或全面的记录。清楚还原“故事”,是准确把握种种特殊的现实状况的前提之一,为此,本研究还借鉴了“过程一事件”分析法。这一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可以从质性研究的现象学观念中得到一些回答。现象学认为本质就是现象,对现象的“深描”正是为了揭示社会行为的实际发生过程以及事物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过程一事件分析的实质是根据一定规则从历史中截取不同的分段,了解每一个分段的来龙去脉,从而为搭建整个的“历时态分析”提供材料。过程一事件分析绝非“截面”分析,而是以某一项或某几项历史事件为中心,了解它们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影响的具体事实。以上分析方法是本项案例研究寻找“起点”和“动力”的主要工具。

4案例地“起点一动力”分析

4.1起点分析

坐落于徽商故里的西递村,受惠于几百年徽商资本对民居住宅和祭祀建筑的长期营建,也幸运地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家庭普遍的贫穷而无力拆旧建新,使得古村落格局和大量的古民居建筑都得以保存。这成为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其次,徽商虽已衰败,但是经商意识却长期留存,这是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再次,西递村民无论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未能熟悉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行的那种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集体农业,生产效率一向低下;西递村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两次结构性巨变(人民公社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剧了农业发展的恶劣形势;西递村也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总之,从产业发展来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基本上都行不通,西递村只能选择其他的发展道路。这是西递村旅游发展的经济背景。

促使西递村走上旅游发展道路的几件偶然事件①,彼此之间充满着环环相扣的前因后果。1978年邓小平同志登黄山之后,要求当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于是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就邀请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专家帮忙设计黄山景区的几座宾馆。为了使这些宾馆体现徽州地方特色,清华大学建筑系专门指派皖籍青年教师单德启前往徽州地区考察。同时,清华大学建筑系正好要接待美国一批专家考察中国古民居,美方专门提出不再看北京四合院,而要看看别的民居类型。单德启自然将西递村作为徽派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推荐出去。美国专家以及其后到来的日本专家,对西递村的古民居建筑叹为观止,引来大众媒体的关注,西递村很快便借助这些传播渠道而一鸣惊人。同时,1985年西递村所属的黟县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的原籍就是西递村,在他与村支书、村长等基层干部的共同努力下,1986年10月15日西递村正式开始售卖门票发展旅游。

西递村案例的起点和动力之间的“统一指向性”,在以上细节回顾中得到初步体现,以下仅举3例。例1,历史赋存的资源基础和旅游发展指向的统一。如果没有徽商年代遗留的古民居建筑,或者说在建国后由于政治、经济的某些不稳定因素破坏了这些古民居建筑,那么也就不会有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例2,历史赋存的社会基础和旅游发展指向的统一,主要指“重商轻农”的历史传统深刻影响了西递村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重商轻农的传统,一方面让西递村民具有朴素而强烈的经商意识,而

旅游的发展正好给他们带来了商业契机;另一方面,缺乏农业生产传统的西递村民,农业技能较差,生产效率低下,当旅游经商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收入来源出现时,村民自然会逐渐放弃本就薄弱的农业生产。例3,偶然事件和旅游发展指向的统一,如果没有重要的领导同志对旅游发展做出指示,没有在当地形成一个推动旅游发展的政策氛围,也就没有外界对西递村的发现和宣传,那么西递村进入旅游发展期的时间可能要推后很多年。这可以从同在黟县的宏村的情形得到一个反证:宏村的古民居资源与西递类似,然而并没有得到与西递村类似的机遇,因此一直到1998年以后才由于外来经营者的强势介入而进入真正的发展期。

4.2动力分析

第一,人的空间固化。这主要是指西递村民多年来保留本地户口、不愿外迁或者不断迁回的现象。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指出,旅游从业者人数与旅游者人数存在一个同时增长的过程。从西递村情况看,村委会按年向有本村户口的普通村民提供门票分红,目前每年人均接近3000元,这对普通村民家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收入以是否拥有本村户口为唯一判断标准。因此,已经嫁出去的女儿户口不迁走或者回来摆摊设点,在外打工者偶遇不顺就匆匆返乡,完成学业者不愿在外工作直接返乡,退伍军人期待在西旅公司找到一份工作,类似的这些与户口紧密相关的人口迁移行为,从不同侧面体现出旅游分红对不同家庭背景的村民的共同吸引。重返西递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摆摊设点或者帮忙打工而加入到旅游经商活动中,经商活动的人越多则经商平均收入相对降低,于是更加重视每年的门票分红收入。如此往复,愿意外出的人越来越少,西递人的工作和生活空间越来越局限于一村范围之内。此外,西递村的精英人物(如村两委干部、西旅公司领导)不但将自身的政绩、业绩和收入与旅游发展紧密挂钩,还以推荐就业等形式将自身裙带关系里的村民引入到这样的利益格局中,使其生产和生活同样依赖于旅游业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普通村民还是精英人物,其出于重视门票分红或通过裙带关系以提高个人收益等目的而留在西递村的行为,都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个人理性选择结果的合成,即从整体上以“人的空间固化”形式使西递村继续走旅游发展的道路。

第二,观念与行为的强化。这主要是指由于西递入大量卷入旅游发展,乡村内部的人际关系逐渐以旅游利益分配为核心,形成了对旅游业的依赖性心理,并进而反过来促使村民更加深度卷入旅游业。一方面,西递村民的兼业结构严重偏向第三产业,进一步放弃和荒废了农业生产技能,越发不可能返回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控制和整顿,俨然使其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两方面合力,使得旅游发展逐渐成为整个西递经济生产、社会生活、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村民要提高经济收入,还是官员要积累政治资本,都依赖于旅游业的稳定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普通村民和精英人物都趋向于主动利用个人或群体所能掌握的资源来自觉维护可能从旅游发展当中获得的利益。例如,村民可以通过群体性行动将原本分散在一家一户的政治能力和经济能力整合起来,从而使得与政府、企业的对话或谈判更为有效;为了获得旅游发展中的经济利益或通过领导旅游发展而巩固个人的政治权威,精英人物也充分利用手中的行政资源来排除异己。简言之,在依赖旅游业的观念下,乡村发展的资源大量被用于围绕旅游利益的斗争和协调,对旅游发展的路径依赖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社会关联的硬化。这主要是指“庇护一回馈”关系的存在,从外部环境方面决定了西递村将继续走旅游发展的道路。西递村在旅游业起步与壮大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政府、媒介、学界的宠儿,得到来自多方面的照顾,其中又以来自地方政府(尤其是县、镇政府各部门)的树立典型的行为最为突出。上级政府机构大力维护西递的遗产地形象与旅游地形象,首先源于体现国家利益并满足社会期望,其次也是因为这种形象与政府官员的政绩表现紧密相关。在地方经济绩效的评价指标之外,西递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声誉好坏,直接关乎地方官员和部门官员的升迁。因此,对原本归属于西递村民自治范围和西旅公司企业职能范围的一些实务工作,以及像“村改居”这样牵涉社区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上级政府悉数纳入行政管理框架,相对减轻了基层政权自治的压力,也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然而,“庇护”并不是免费的,上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包大揽也需要西递村承担一定的成本,例如满足政府或个别官员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为主要交换条件的利益要求,其中就包括分享门票收入和提供免费接待等内容。再从乡村精英人物方面看,上级政府的庇护还体现为认可与支持他们的精英身份,使之可以在一村范围之内拥有决策和执行的绝对权威。对西递村精英人物而言,他们用来“回馈”上级的,也只能是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和其他衍生利益。至此,内外部力量对旅游业的共同需要在“庇护一回馈”关系下实现均衡,再次巩固了西递村的旅游发展道路。

图2对以上有关西递村的经验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在这里,“起点一动力”的分析思路,引导笔者将探索的目光深入到潜藏在历史帷幕、经济活动、社会风貌、自然条件背后的那些细节。西递村案例揭示出,在早期旅游发展道路确定之后,通过内外部条件的复杂作用机制,旅游经济活动的不断强化以及围绕旅游经济活动的社会关系变化,逐渐成为西递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主要特征。从实际情况看,西递村近年面临着旅游产品单一、收入增长减缓、管理效率偏低的种种危机,已经显示出一种“锁定”状态。

5结论与讨论

“起点一动力”假说实际上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所描述的旅游地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种整体性诠释,而它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如果要将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复兴或衰落的每相邻两个阶段结合起来看,“起点一动力”假说可能还需要解决一些理论盲点,因为它尚未确切说明为什么从参与阶段就一定会演进到发展阶段,或者为什么从巩固阶段一定会进入停滞阶段,等等。不过,对于类似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起点一动力”假说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线:不妨将每一个阶段末期的演化结果看作是下一个阶段所具有的历史赋存,研究者依然可以去寻找那些促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偶然因素,这样也就确立了新的起点,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挖掘新的动力机制。如此抽丝剥茧,定能有利于加深研究者对旅游地演化的真实过程的理解。

“起点一动力”假说目前还是一个概念模型。一些批评意见认为,概念模型往往“描述性太强而规范性不够”,因此模型的计量化是从“假说”到成为真正的“理论”的关键路径。巴特勒最早萌发旅游地生命周期思想的时候,曾经尝试过建立数学模型,而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模型的计量化应用进行了探索,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尚未出现。对于“起点一动力”假说而言,由于它明确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中应当引入具有指向一致性的“起点”和“动力”两种重要变量,而两者又分别可以用一些自然、社会、经济、人文指标来加以表达,那么也许对其进行计量化研究并不是毫无根基的空想。在处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机制方面,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理论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分析方法,或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基于ASEB栅格分析方法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张家界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探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