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2016-06-17张玉蓉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3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综述

张玉蓉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为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上,围绕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机制、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开发、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传播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一、引言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亘欧亚大陆、持续2000多年的人类贸易互通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对于亚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交通及物流通道,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通道。为了更好地实现“丝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应当加强中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的梳理与深度挖掘,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区域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播,提升“丝路之旅”品牌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学界和业界不断对其战略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机制、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开发、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传播等领域研究,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良好的旅游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其旅游开发。

梁雪松(2009)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丝绸之路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的必要必与可行性,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丝绸之路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和总体布局。李文兵、南宇(2010)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进行了研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指出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目的地间合作,历史文化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核心,以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交通轴线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支持体系,利益分享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动力。李创新、马峰等(2014)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请世界遗产为例,探讨了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等问题。指出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必须重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尊重其历史价值,全方位加强区域互动无障碍合作,切实推动丝绸之路走向国际化,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经济利益共同体,打造世界一流的遗产廊道型旅游精品。郭鹏,董锁成(2014)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合作模式,提出应当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无障碍旅游区和国际旅游经济特区,搭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网络等。

(二)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开发

遗产廊道是20世纪80年代源自美国的一种在较大范围内保护历史文化的新措施,它对遗产的保护采取的是区域而非局部的概念。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文化景观类型,既可以指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铁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国内外学者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廊道的产生和发展、概念及特征、遗产廊道旅游发展模式以及遗产廊道构建的典型案例分析。

李创新、马峰等(2014)对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特性分析,从国际和区际旅游合作开发的视角初步研究了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王丽萍(2011)对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专门针对大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在阐释遗产廊道理论基础上,对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进行了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王敏、王龙(2014)探析了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模式,针对目前遗产廊道保护与开发现状,引入竞合发展理念,深入阐释遗产廊道旅游竞合发展的必要性。从遗产廊道的资源要素禀赋、区域经济环境、地理与交通条件以及遗产廊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独特文化空间分布特征等四方面因素出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模式。王肖宇、陈伯超(2006)以美国黑石河峡谷为例,对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奚雪松、陈琳(2013)从自然资源保护、历史与文化资源保护、慢行游憩系统完善、解说系统构建、市场与营销策略以及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对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大运河的整体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杜忠潮,柳银花(2011)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对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张永锋,杜忠潮(2009)对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 10 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当注重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开发。

(三)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传播

品牌是消费者思想中的概念,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品牌与传播技术紧密结合,品牌研究经历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国外关于旅游品牌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化研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等。20世纪90年代,施密特和西蒙森研究认为,旅游品牌需要提升体验式服务;费佛施在研究中强调市场调研的重要性。21世纪的研究中,有以下研究成果:LipingA.Cm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旅游地品牌构建模型;Gnoth J.提出了品牌化的概念,并强调旅游地品牌的构建需要选择具有独特属性的目的地吸引物,该吸引物必须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延伸的步骤;Robin强调将旅游目的地品牌以一种特定的符号或者标记作为公众识别。舒尔兹教授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指出应将所有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讯息来源加以统一管理、合理运用并进行资源分配。同时提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互动的、协调一致的、连续的传播才能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创造出品牌的忠诚度,使利润持续增长。

国内关于旅游品牌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旅游品牌研究、城市及旅游地品牌研究及文化旅游品牌传播方式等方面。在景区旅游品牌研究方面,研究者从符号学,传播学等视角出发,将景区品牌进行形象塑造并构建相应模型有的从景区构造层面进行景区形象内涵挖掘和塑造,找到相应的品牌发展方向;在景区品牌管理方面,诸多研究者依据管理学理论将其进行管理体系构建,找到属于某个景区的发展模式;还有些研究者从营销角度出发,将其进行盈利机制和模式的构建,运用品牌经济学原理进行相关研究。在城市及旅游地品牌研究方面,案例研究居多,多是以具体旅游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当地的旅游特色,个性特征,研究品牌发展策略及品牌建设方案;也有研究者从比较研究出发,分析旅游品牌地符号表征和形象规划等。在文化旅游品牌传播方式上,杨艳、黄震方(2006)指出,品牌传播的传统方法是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的重要方式,广告宣传、事件营销、网站在线推广等手段依然行之有效;王波(2011)把文化旅游品牌的对外传播称之为外部营销,文化旅游地可以通过媒介宣传、口碑传播、事件营销等手段将文化品牌传递给外界;张海燕、王忠云(2011)指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播可通过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方式来实现。梁雪松(2009)指出,丝绸之路旅游是我国最早向海外旅游市场推出的黄金旅游线之一,但旅游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相对较低。因此,应当加强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品牌打造和推广,以此提升“丝路之旅”的市场辩识度和美誉度,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述评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旅游合作机制、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开发、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传播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旅游合作机制方面,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动力、合作开发战略、旅游国际合作模式等进行了探讨;在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学者们对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进行了探讨,对遗产廊道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剖析;在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传播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化、景区旅游品牌、城市及旅游地品牌及文化旅游品牌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旅游品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丝绸之路旅游随即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发展的机制、模式、路径和战略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丝绸之路旅游品牌的传播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丝绸之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在后续研究中,应当以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塑造为核心,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进一步提升丝绸之路旅游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雪松.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区域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任宗哲,石英等主编.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方光华,任保平主编.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选择与陕西对策论文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4]李文兵,南宇.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96-200.

[5]郭鹏,董锁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12):2459-2467.

[6]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203-208.

[7]王之泰.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升华[J].中国流通经济,2014(5):11-15.

[8]李创新,马峰等.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9):841-844.

[9]王丽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61-66

[10]刘嘉毅.国内文化旅游品牌研究:回望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71-77.

[11]孙葛.对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廊道文化景观进行视觉构建意义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91-95.

[12]王肖宇,陈伯超.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以黑石河峡谷为例[J].世界建筑,2007(7):124-126.

[13]奚雪松,陈琳.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4):100-107.

[14]吕龙,黄震方.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95-99.

[15]王敏,王龙.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4):137-141.

[16]杜忠潮,柳银花.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J].2011,34(3):519-523.

[17]张永锋,杜忠潮.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 10 城市旅游竞争力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0):194-200.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综述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