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王八(四题)

2009-08-04孙方友

章回小说 2009年7期
关键词:景语王八霜花

孙方友

雷王八的大名叫雷其况,由于穷,一辈子也没叫响大名,众人都喊他雷王八。

王八是他的乳名。他兄弟三人,老大叫鳖儿,老二叫甲鱼,他是老三,叫王八。他爹说一名三叫,省劲儿。并说人穷名贱,鳖是水族中最“鳖”的一种动物,受人欺负,只会缩头缩脑不会反抗。雷家祖宗几十代都是鳖。从明洪武年间迁到此地没出一个当官的,全是种地的庄户人,拉丁派款多是头份儿。现在咱们自认鳖了,任人宰割不吭声,过完这一辈就算了。

这话听起来很悲观,其实也是事实。因为家穷,他们兄弟三人是三条光棍儿,均未娶到婆娘。没婆娘就不能传宗接代,所以雷家就面临着灭门绝户之险。

雷王八长到二十岁那年,突然就觉得自己不能鳖了,反正是找不到老婆了,破罐子破摔吧!话又说回来,若想找到老婆必须出人头地,如果像父亲像兄长那样老实巴交规矩做人任人宰割任人欺负说不定雷家真的完了。为出人头地,他先练习胆量。常言说恶从胆边生,胆是恶的坚强后盾。人混好不易,混恶最容易。恶名在外,也是出人头地的一种。为练胆量,他半夜里常到坟地里转,夏天还不断躺在坟地睡。有一年有一个大姑娘投井身亡,他自动报名在井边看尸首。如此闹来闹去,他的胆儿大也就出了名。

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出了名的雷王八就被抽到了镇上的夜巡队。夜巡队的主要任务是监督镇上的“五类分子”。所谓“五类分子”,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其意,它是地、富、反、坏、右的简称。巡逻队的任务是每天夜里去这些人家听动静,有时也突然破门而入,看他们是否搞什么破坏活动或写什么反动标语。若有人干了犯忌的事儿,会立刻被揪到“群专指挥部”,打个死去活来。

这一年,镇东村有一个名叫刘老虎的大土匪被“挖”了出来。这刘老虎手上有三十几条人命,解放前逃到外地参加了解放军,而且连立战功。解放后落户到漯河市郊,一下隐藏了十几年。抓住他的时候,他早已结婚生子,小孩都十几岁了。据说这刘老虎也是个胆大王,长一双鹰眼,夜间能看十几丈远。十八岁那年,为报世仇,他跑到仇家一口气砍倒了六个,而且将仇家的心也剜了出来,从此入了匪道。而且是独匪,从不与人联合。有一年夜间去抢一个富家,看到那家小少爷脖子上戴一个金项圈,一刀就将那几岁的娃娃脑袋削下来,取走了金项圈。在没抓到刘老虎之前,他的恐怖传说一直在镇上流传着,雷王八早有耳闻,而且极其佩服。现在突然见到了真人,激动得浑身直打颤。

其实,被抓回的刘老虎与传说中的刘老虎差距很大——这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儿,麻脸上还长一撮儿黑毛儿,双目发出暗黄色,牙齿也脱落了好几颗。尽管形象不是雷王八想象中的那一个,但他还是很喜欢这个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偶像,所以他就主动报名看守刘老虎。那时候刘老虎还戴着手铐,雷王八先给他开了,而且趁人不备,偷偷给他买了好吃的。等到其他人都走之后,他就送给他,然后向他问这问那。刘老虎说,一个人首先要有胆量,若有了胆量,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走正道,当兵打仗,冲锋陷阵,立功受奖,成为人上人;二是走黑道,抢劫钱财,杀人越货。只是现在不是当年的时候,天下已太平,走黑道不容易成器。你若想干大事儿,就走正道,去当兵。雷王八说:“当兵报了几回名,都没当上!我又不想犯罪走黑道,怎么办?”那刘老虎是个文化人,隐藏这十几年中还当上了生产队的副队长,在学习“毛选”运动中,是漯河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对形势研究很透彻。他想了想对雷王八说:“现在的形势是看着乱,但实际上不乱,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万众响应。毛主席喜欢敢想敢干的造反派,那指的是干部和学生。咱农民不行,你再造反最后还是个农民。像你这样光靠打人整人什么的最终还只是个打手,说穿了是别人一条狗!怎么办?只好瞅机会,像赌博一样押赌。我从土匪隐名埋姓当上解放军那一年,就是靠押赌。有一天攻打武汉城,我是第一个扒了光脊报名参加的敢死队,心想中不中就这一把了,死了是罪有应得,不死就算押宝押对了。结果只是负了点外伤,一下就成了英雄。”雷王八听得双目放光,急切地问:“那我如何押赌?”刘老虎看了他一眼,说:“眼下有不少大干部挨批斗是不是?”雷王八点点头说:“是呀,昨天还有个县长被押到这里游街示众哩!”刘老虎一拍大腿说:“这就是机会呀!你想,这些人都是贵人,犯的是路线错误,没民恨,你能瞅机会救出一个,将来被救出的人万一官复原职,你不就中了!”雷王八问:“那救谁呢?”刘老虎说:“最少是个县长,官小了帮不了你!”雷王八想想说:“那好,昨天那个老县长被押到朱集公社去了,听说还要回来。若真的再押回来,我就想办法救他出去。”刘老虎一听这话,认真起来,叮嘱雷王八说:“小伙子,这事儿不可莽撞,要留好后路。比如如何施救,救出之后让他去哪里,你如何保护你自己,都要想好。如果失败了,那可是毁了!不但你受连累,那个老县长也会遭大罪!”雷王八没想这么细,听了这话,颇有点茫然,问:“那怎么个救法?”刘老虎见雷王八求教心切,就直言不讳地说:“比如我是那个老县长,你就不能这样放我走,应该给我换换装,然后告诉我出去后去哪个方向,最好把我先藏在你的一个最穷的亲戚家中,等风头过后,再悄悄将我转移到一个更安全可靠的地方。”雷王八想了想问:“你是说,如果我救县长有功,有朝一日他官复原职,就可以给我安排工作了?”刘老虎说:“对!你要知道,在中国,县长可是掌握生死大权的官!”雷王八一听这话,双目里的光彩更加明亮,一副憧憬未来的样子,兴奋地说:“那样,我就可以讨到老婆了!若再给我个官当当,俺家就不会受人欺负了!”刘老虎望着雷王八高兴的样子,提醒说:“你也别光顾高兴。告诉你,干这种事儿可不是光凭胆大,会有许多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让你猝不及防。比如被人发现怎么办?隐藏地点暴露了怎么办?你都必须有应急之策,万不可功亏一篑!”雷王八一听事情并不像他所想的那么简单,急了,忙问道:“你快告诉我,被人发现怎么办?”刘老虎说:“如果被人发现,你要有本领将其打昏,但万不可打死,因为打死人要偿命,不可得不偿失。打昏的办法是打穴位,这穴位在脖子后面的这个地方……唉呀,这样给你说不清楚,不如我来当那老县长,咱们先演习一回怎么样?”雷王八一听刘老虎要给他实战演习,更是高兴,说:“好,好!来,我先帮你换换装!”说完,立码就脱下了自己的衣服,与刘老虎换了。刘老虎穿好衣服,小声对雷王八说:“为不让人怀疑你,我将你绑了。如果有人发现,你就装成我的样子坐在暗处,万不可说话!等那发现你的人看出有诈时,你就说是被老县长打昏了,什么也不知道了!”雷王八此时已经入戏,点点头催促刘老虎说:“记下了,记下了!你走吧!”

刘老虎此时也像入了戏,走了两步又拐了回来,安排说:“若有人问你一个老头儿怎么能将你打昏,你就说那老县长过去是县大队的大队长,会武术!”雷王八说:“记下了,你走吧,你走吧!”

刘老虎就走了。

刘老虎一走几个时辰,再也没回来!

等到天明时分,雷王八才知道自己上了刘老虎的当。他大骂刘老虎不仁义,活活坑了老子。由于他放跑了大土匪,就被开除了民兵队伍,送回生产队监督劳动。雷王八觉得自己太窝囊,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第二年,就逃到新疆去了。

从此,就再也没了音信。

皮才美是个男的,一点儿也不美,反而又黑又丑,像个非洲人。很小的时候,我就认得他。我能如此早地认识他,主要是因为他常去我家找我父亲汇报工作。

那时候小镇是区政府所在地,我家老爷子是副区长。那时候区干部不像现在分得那么清楚,什么组织、政治、教育可以一把抓。那时候抓工作是抓中心,哪方紧张去哪方。颍河区政府安在大地主崔九少的宅院里。崔家宅院很大,三进深,院里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生人进去往往会迷路。土改过后,里边的八角门、月亮门几乎全扒了,改成了机关用的那种方门。过去的客厅当了会议室,藏书楼改成了武装部的仓库。区党委的几位领导住在最深的一进,为便于接近群众,中进院扒掉了不少房屋,一条宽道直通后院,显得开阔了不少。区派出所是单独一个小院,当时才几个人,所长就是皮才美。

一九五四年初级社的时候,区领导都还配有枪支,夜间外出腰里都别着匣子。我家距区政府虽不是太远,但由于工作太忙,我父亲也不常回家。有时刚回来,皮才美就来了。皮才美一脸严肃,进屋谁也不看,拉着我父亲就到里屋小声汇报什么,完了,出来对我母亲笑一笑,摸一摸我的光头,匆匆走了。

有一天,突然就从街上传来消息,说大土匪王大牙落网了。王大牙刚从界首回来,还易了容,但还是被“皮公安”认了出来。王大牙不但杀过不少无辜百姓,还杀过我党的地下交通员,解放前夕畏罪潜逃,这次是回来探望妻子和儿子的,昨天夜里住在他姑姑家,被皮公安带人捂住了。

皮才美因为抓了土匪王大牙,在小镇人的心目中就成了英雄。那时候,镇里的人多喊派出所的人为“×公安”,比如“雷公安”、“张公安”,皮才美虽然是所长,但众人还是喊他“皮公安”。皮公安的匣子枪白天黑夜不离身,匣枪别在腰后,准星似露非露,枪纲皮绳稍露得多一点儿,给人某种威严。那时候派出所的公安人员多穿便衣,只是这些人都是从部队下来的老转兵,穿的便衣也多是褪色的军装。皮才美也当过兵打过仗,但他平常很少穿军装和那种裤边镶了红线的公安服。他常年穿便衣,像区里的一般干部一样。有时候手铐戴在了罪犯的手脖儿上了,那罪犯还不知道是咋回事儿。

王大牙被镇压之后,撇下了妻子和儿子。王大牙的妻子年轻又漂亮,在王大牙未抓住之前,皮才美常去王家询问侦察,有时还要夜守。夜守时,王大牙的妻子吴霜花当然不知道,睡觉前,她的倩影在窗前晃动,直晃得皮才美心慌意乱。有一回,终于忍耐不住,就佯装搜查进了屋。吴霜花见皮公安这么晚了突然出现,很是慌乱。皮才美心中有事儿,态度不像过去那么严厉,只说去办案路过此地,顺便查一查王大牙回来没有,你别害怕!吴霜花这才定下神来,给皮才美倒了杯茶。皮才美早已心猿意马,先坐下来稳了一下情绪,然后就变了口气问她们娘儿俩的生活情况。吴霜花是个水性杨花之人,早已从皮公安的眼神里看出了什么,开始嗲声嗲气地诉说丈夫失踪后村里人如何欺负她们母子。皮才美说:“王大牙是王大牙,你只要不包庇他就没什么罪过,明天我给你们村长说一下,对你们还是要讲政策的!”吴霜花一听自然感激不尽,为感激皮公安就开始了挑逗。皮才美是有备而来,吴霜花的挑逗正中他的下怀,没过几招儿,二人就上了床。

听父亲说,这些都是皮才美事后交代的。皮才美与吴霜花勾搭成奸是抓住王大牙以后才暴露的,因为皮才美许过吴霜花,说是王大牙死后,他准备接她去城里享福。现在想来很可能是皮才美当时为讨吴霜花欢心随意说的一句宽心话,可没想到吴霜花却认了真。可以说,皮才美能顺利抓住王大牙,吴霜花应该是头功,因为她提前递给了皮才美信息。所以事后吴霜花就非常大胆地来镇上找皮公安。而此时的皮才美已把吴霜花视为危险人物了,因为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是违反纪律的,所以每次吴霜花来了他都是躲着不见。吴霜花见皮才美变了心,就警告他说如果他不实现诺言就将他做的丑事揭发出来。皮才美这才慌了。因为他家中有老婆有孩子,从来未想过离婚什么的。如果吴霜花一揭发自己这一生就完了。他想了半宿,也曾想过杀掉吴霜花,但转念一想,如果吴霜花此时一死自己肯定脱不了干系,因为此事在派出所几乎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最后他选择了向组织交代。这个“组织”当时自然是我父亲代表的。父亲听完皮才美的交代之后,急忙向区委书记和区长汇报。区党委又向县公安局打了报告,最后做出了给予皮才美开除党籍、撤消其行政职务的决定。父亲说,那时候组织上对这类事情非常重视,不像现在,当官的包二奶泡小姐也没人过问。皮才美毕竟是个聪明人,若他杀人灭口就完了,唯有相信组织,才会有出路。他虽不当所长了,但没开除公职,这在当时已经够宽大的了。

如此一公开,吴霜花也就没得闹。不过吴霜花还是觉得很委屈,太便宜了皮才美。有一天她突然就出现在皮才美面前,趁其不备,一刀就砍掉了皮才美半拉脑袋……

皮才美死后,吴霜花被判了死刑。吴霜花毕竟是大土匪王大牙的婆娘,杀人时下手狠,赴刑场时面不改色。

几十年过后,我父亲还一直为此事的结局感慨:真没想到,吴霜花会那么烈!这事儿也怪我们,只注意皮才美哩,却忘了吴霜花!这组织工作呀,一定要细致,一步不到位就容易出错!这不,下场多么惨!皮才美,多好一个同志,就这样完了!

父亲很是替皮才美惋惜!

赵老邪是外号,真名叫赵文成,叫他老邪是因为他的左眼有点儿斜视,而且是朝里斜,斗鸡眼似的,给人的感觉很滑稽。很早的时候,赵老邪是个卖鸟人,先是在开封城,后来又到皖地界首,再后来还去过郑州。土改那年,城市清理户口,他才回到小镇里。

记得赵老邪在镇东北街住,离古寨墙很近,两间草房,门前是一片菜地,种的是一些常用菜。他的老伴是界首人,据说曾是一名妓女,界首解放那年让妓女从良的时候,她已人老珠黄,又不能生育,城里人都不愿要她。当时赵老邪已年近半百,老光棍一条,自然不嫌弃,便把她领了回来。赵老邪的老伴儿姓吉,名字很“城市”,叫吉素素。我们都喊她素素婶儿。素素婶儿虽然人老珠黄,但从她的五官中还能隐约看出年轻时的风采,尤其是她笑的时候,洁白的牙齿一下能把满脸照亮,双目里微含一种青春时的羞涩,让她的同龄人黯然失色。

赵老邪不但会养鸟,而且很会驯鸟。他有一肚子鸟经,常给我讲旧社会的鸟市。他说鸟市多在城边处的小树林里,为的是便于将鸟笼悬在树枝上。卖鸟的人并不像其他商业小贩那样大声吆喝叫卖,而是静静地坐在一边,全靠买家自己看。是内行,往往不忙问价,而是先端详鸟的货色,看中之后,再讨价还价。开口先问价格的大都是外行,也买不到什么好鸟,多买像娇凤、文鸟、相思鸟、竹叶青、黄莺之类,为的是好养,只要不断水,三五天不朝食罐儿里放小米也饿不死。内行买鸟就讲究多了,他们多是先看产地,比如鹦鹉,讲究山东青岛产;画眉讲究四川产;百灵讲究张家口产。不是正宗产地者,价格要便宜。其次再看毛色、体态、长相,相对象似的,有的还要听鸣声。赵老邪说他年轻时为逮好鸟跑山东去四川,就坐在山里逮鸟,逮到后,还要驯一段时间,等驯成了,再上市。喂鸟也有讲究,鸟食多是些小米、粟子、玉米面什么的。又要听叫的鸟,除去素食外,还必须喂点活食儿,如玉米虫、小蜘蛛、蚂蚱等,这样叫起来才能膛音洪亮。鸟市不但买卖鸟,也可以换鸟,把自己多余的鸟拿出来交换自家没有的:如用“芙蓉”换“珍珠”,用白鹦鹉换“虎皮鹦鹉”,各取所需。鸟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斗鸟场。斗鸟多是让鸟比叫,几只鸟笼朝树上一挂,把笼布一揭,让鸟儿开口比试,最后,总是一只以自己洪亮的嗓门儿、优美多变的声音取胜,其余的渐渐败下阵来,耷拉着翅膀,逐渐哑了口。这时,观鸟者便同时喝彩,得胜的鸟主人满面放光,鸟价也骤然上升。

赵老邪说他最喜欢听鸟叫,所以他就常去张家口贩百灵。他说百灵鸟是一种好胜心极强的鸟,每驯成一只,到鸟市与人斗鸟,往往胜利,卖个不菲的价格。

从外地回来,赵老邪仍不忘养鸟。只是乡下养鸟的人很少,就是有也不会掏钱买,所以赵老邪此时养鸟已全属爱好。他家的小院里长有几棵柳树,树枝上挂着十几个鸟笼,有百灵也有画眉,每天早晨叫声一片,悦耳动听,让人心静。吉素素也喜欢鸟,她说自己没孩子,鸟儿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她对鸟疼爱有加。鸟笼挂在当院儿里,危险除去猫外,还要防鹰。鹰很狡猾,常常会从高空俯冲下来,直袭笼中鸟。如果鸟不动,稳稳地栖在笼子中间的横杠上,外面的鸟嘴巴再长也奈何它不得。但问题是往往这种时候笼中鸟会惊惶失措,乱扑腾,便给外敌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不小心,就会被老鹰猛啄一口,命丧九泉,最后成为外鸟的美食。素素婶儿为防老鹰,还在院里扎了一个稻草人,戴着草帽,斜插一杆木枪。每听到叫声有异,她会急促地从屋内跑出,边跑边呼喊,惊叫声能听几节院。

素素婶儿不但嗓门儿亮,还会弹琵琶。据说她是从小就被卖进青楼的,老板娘为让她成为摇钱树,专请师傅教给她技艺,能弹能唱,还略识文墨。现在上了岁数,嗓音能喊不能唱了,但琵琶还能弹上几曲。每到傍晚时分,百鸟归巢后她就开始弹几曲,尤其是古曲《春江花月夜》,弹得如歌如诉,能引许多人去静听。

吉素素随丈夫回来的第二年冬天,镇上也开始了土改运动,从县里来的工作队里有一个姓廖的,是县中学的音乐教师,听说吉素素弹得一手好琵琶,就想劝她参加土改工作宣传队。当时是个文工团,演出的多是文明戏,什么歌剧《白毛女》、话剧《斗争陈老十》,目的是掀起群众对地主阶级的仇恨,配合土改运动。

这本来是个好事情,当时吉素素才四十几岁,又有些文化,如果能参加文工团,日后还能奔个前程。可令人不解的是,赵老邪不同意,他说工作队让吉素素上台弹琵琶,那不是在揭她的丑吗?她一没上过学,二不是大户小姐,在哪儿学的弹琵琶?不用问,一定是个青楼女!这不是让她丢丑是干什么?工作队的老廖去做他的工作,说文工团又不是光在这一带演出,去到外地,怎会认得她?再说,只要她一参加,马上就要换服装,和我们一个样,又有谁会去探讨她的身世?论说,话说到这一步,赵老邪也应该同意了,可他却说,别人喜欢你们这个土改运动,我不喜欢!若不是这个鸟运动,我现在还在城里养鸟卖鸟,好歹也是个城里人;现在可好,城里的工作队把我们撵了回来,我挣扎半生想脱离这片黄土地,好不容易才混进城里,却又被你们给赶了回来!你说说,我咋还有心让我老婆去帮你们歌颂土改!

老廖一听赵老邪如此反动,再不做他的工作,回到队里一汇报,工作队队长正想抓个典型,就派民兵把赵老邪抓了起来。

队长问赵老邪说:“听说你反对土改运动?”赵老邪毕竟见过世面,当年卖鸟时练就了一副好嘴巴,一听这话,就知道是自己给廖发牢骚发出了问题,忙辩解道:“我赵某人几代都是穷人,咋能会反对共产党斗地主分田地哩!那样我不是傻鸟一个吗?”队长望了他一眼,又问:“那你为什么不让吉素素参加文工团?”赵老邪说:“队长,我这不是为你们好吗?你想,就她那身份,若进了文工团,不是影响不好吗?人家肯定会说,共产党的文工团收了个妓女,那不成慰安团啦……”队长听他越说越不上正路,急忙拦住说:“别说了,别说了!什么话一从你们这些鸟贩子嘴里吐出来就变了味儿!”赵老邪急忙自我作践道:“是是是,口脏,不是什么好鸟!”

对这种执迷不悟的老百姓,队长也没什么好办法。

最后只好放了。

教育了一番,“熬”了他大半天。

赵老邪被放出来后,却憋了一肚子气,就因自己发了几句牢骚就被抓了,丢人!他气呼呼地回到家中,张口就给吉素素约法三章:一不准再弹琵琶,二不准接触土改工作队,三不准外出看文工团演出。给老婆定了规矩,仍觉得不解气,一肚子无名火无处发泄,就在院子里来来回回地“走绺儿”骂空:“我日他娘!我日他娘!”“骂空”是我们那一带男人常见的发泄手段,也不指骂哪个,只是泛泛地骂一通,泄了心中的无名火就完。那一天赵老邪可能火气太大,直直走了几十遭儿才停下来。不想他刚停息,忽听树上挂的几只八哥同时喊道:“我日他娘!我日他娘!”

这一下,赵老邪傻了。因为他平时生怕鸟学脏了口,从不敢在鸟前说脏话。不想这一下,几只驯成的八哥全脏了口,他心疼得差点儿哭出来。赶巧这会儿老廖又来了,一进院听到的全是骂声,而且全是仿赵老邪的腔调儿,很是气愤,急忙回到工作队驻地报告,说这赵老邪非但没改正错误,竟还变本加厉地教鸟儿骂人!对这种人,再也不要手软了,还要抓!队长听了沉默一时,说:“那只脏鸟又没指名道姓骂你,你何必拿屎盆子朝自己头上扣呢?”老廖冷静下来一想也是,笑道:“是呀,有拾钱拾银子的,哪有拾骂的呢?”

赵老邪因鸟惹祸,很是害怕,生怕民兵来抓,老廖刚走他就逃了出去。

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赵老邪竟从此杳无音信。

吉素素一直等着赵老邪,每天傍晚时分,她就坐在小院里抱着琵琶弹曲子,如泣如诉的一直弹到夜深人静……

在颍河镇十字街路北,有一家张记布店,铺面不是太大,三间门面房,招牌灰灰的,一看便知有些年头了。

店主是一个很胖的老头儿。很胖的老头儿胖得有些惨白,显得虚。眼泡儿像是常年肿胀着,将眼睛也弄得很“金鱼”。只是他笑得很和善,而且这种和善的笑整天挂在脸上,退不掉似的。这可能是出自他的一种职业习惯:见客三分笑。也可能他认为做人就应该这种样子,这说明他对人生很认真。

张记布店经营较广,有高档绸缎,也有大众穿的土布和洋布,尤其是有一种名曰“凡士林”的蓝布,销路一直很好。民国末年的那些日子里,镇上一般人家身上穿的蓝布大衫,多是从张记布店买来的。张老板的老婆是县城吴裁缝的女儿,很会裁大衫,有人买了布,多让老板娘裁一裁。老板娘从不推托,相反更加热情,而且从不收费,所以张记布店的口碑很好——这可能是一种促销的手段。

令人不解的是,张老板的婆娘也非常胖。一般夫妻结构,多是男胖女瘦,或女胖男瘦,夫妻都胖得如桶似的不多见。张记布店的老板娘由于个子矮,又胖得很发横,就落了个“半截缸”的绰号。据说张家已换了三次大床,原因就是这对夫妻都超胖,有时再一用劲,床腿撑不住。当然,这话有很大成分是笑谈,也可能是杜撰,都是为了说明张家夫妻胖的。人们说这些话时都很善意,能捞到这种善意的谣言也不容易,最起码你得是个人物。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对胖夫妻却养出了一个漂亮女儿。

张家小姐叫张环,解放前期在陈州读洋学,住在外祖父家。因为她的外公是裁缝,所以张环的穿着一直领导着陈州城的潮流。当然,一个女儿家要想出类拔萃,尤其是在穿着上高人一筹,自然条件一定要好。张环恰恰具备这一点。她个头偏高一些,眼睛又大又亮,头发又黑又长,皮肤又白又细,就像眼下选美选出的冠军,所以还未等她长满十八岁,就已经很让人瞩目了。

每年暑假,张环要在家中住上一个多月。

小镇人由于张环归来,眼睛一下全亮了。那阵子,张记布店的生意要好得空前,而且顾客多是年轻后生。其中,也有景镇长的三公子景语常。

这是一个很帅的小伙子。

小伙子在汴京读师范,一所很有名的高等学府。景语常是镇上第一个大学生。

张环听说过景语常,但没见过。景语常每年暑假也要回镇上住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他常来布店买布,而且每次买了,还央求张环的母亲给裁一裁,均裁成很小的长衫或旗袍。他说他在搞雕塑,这些非常小的衣服全是给小泥人穿的。

这是别人想不到的。众人都想不到的事情就显得奇怪,凡是奇怪的事情就比较吸引人。果然,张环被吸引了。

那一天,张环在河边散步,离老远就看到一个很帅的小伙子在挖胶泥。她猜想这个很帅的小伙子一定就是景语常,上前一问,果然是他。那时候景语常已满头汗水,面颊透着红光,衣服上沾了不少泥土。张环站在他的一旁看了很久他也没发现。张环耐不住,便问:“挖这么多胶泥干什么?”景语常这才发现面前站着一位姑娘,因为张环一直住外婆家,所以他不认识张环,便问:“你是谁?”张环说我是张环。张环说完这句话时以为景语常一定很惊讶,不料景语常听后非但不惊讶,反而问了一句让张环意想不到的话:“你是这镇上的?”因为张环原以为景语常常去布店买布也是为她而去,不料人家连张环是谁都不知道。这下使张环大伤自尊,扭脸走了。

这以后,张环为报复景语常,再也不出店,每天帮父亲营业,单等景语常去买布。两天以后,景语常果然来了。景语常到布店一见张环立即就明白了,忙道歉说:“张小姐,那一天我真不知你就是张小姐!”张环冷着脸子,不正面回答景语常的道歉,只问他撕多少布,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景语常就觉得很尴尬,撕好布之后,再不好意思求张环的母亲裁一裁,拿着布就离开了张家布店。

景语常一走,张环反倒觉得挺失落。她原以为景语常还会借故让母亲裁衣料再磨蹭一会儿,不料人家竟头也不扭地走了。她就觉得这个景语常太傲气,心中禁不住窝着一股火,见什么都不顺眼,吊了一天脸子。她本想佯装到河边散步再看看景语常挖胶泥,可还没走到河边就像做了贼似的,有点心虚,很后悔当初不该报复景语常,人家已经给你道了歉,为何还要冷言冷语,事情弄砸了还怪人家傲气。心思一顺过来,她很为自己莫名其妙地发火感到幼稚和脸红。人家不认识你有什么错?你无故生的哪门子气?接着,她就自嘲地笑了。事情本该算完,可不知怎么她的脑际间老是缠着这个景语常,打都打不跑。旧世道的女孩儿一有心思爱睡觉,当然张环也不例外。张环的情绪糟透了,她生怕因自己的情绪惹年迈的父亲生气,就躲在自己的卧房里不出来。母亲让她吃饭,她说不饿。父亲让她吃饭,她仍说不饿。女儿一顿不吃,没引起张家夫妇的重视和怀疑,可一连几顿不吃,张家夫妇就坐立不住了,忙去女儿房内问原因。张环自然不会将心中的秘密告诉爹娘,只说没什么,只是肚里不舒服,不想吃饭。为消除父母的疑心,她还坚持起来吃了一丁点儿。虽然只有一丁点儿,却使张家夫妇放心了不少。

不过,张老板还是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对老伴儿说:“看样子,环环心中有人了。”张环娘听了先是怔了片刻,然后叹了一声说:“有可能,她都十八岁了。可这个人是谁呢?”张老板反问道:“你看经常来咱店里的后生哪个最优秀?”张环娘说:“那还用说,自然是镇长的公子喽!”张老板凝了一会儿神,说:“若是真的,小环算是有眼力。”张环娘望了老伴儿一眼,犯愁地说:“可是,这种事儿我们如何管呢?”张老板想了想说:“如果是真的,我们不能央人说媒,那样嫌掉价,要想法儿让景家登门求亲。”张环娘瞪大着眼睛问丈夫说:“人家是镇长,儿子又是大学生,怎会向咱屈就?”张老板笑了笑,很自信地说:“这就要用计谋了。”

第二天,张老板拿出两张纸币,很认真地对张环说:“环环,有一个叫景语常的小伙子前天来买布,我没把账算好,多收了人家钱了。你去把多收的钱退给人家去吧!”张环一听景语常三字,禁不住脸红了一下,然后怀疑地望了父亲一眼,问:“为什么专让我去?”张老板已窥出了女儿心中的秘密,便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店里这会儿正忙,你妈又要给人裁衣服,离不开。去吧,去吧,到地方儿好好给人家道个歉。”张环仍然有点踌躇,不自信地说:“人家要是不理我怎么办?”张老板说:“嘿,天底下哪会有这种人!你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你给谁钱谁都高兴。”张环想想也是,便接过父亲手中的纸币——不料她一看面值又不愿意了,说:“咳,就这么一点儿钱值得吗?”张老板认真起来:“你别看钱少,这可是咱们的信誉!张记布店为何红火,我和你娘靠的就是这个诚字。”张环一听关乎着布店的声誉,就再没话可说,只好拿着两张纸币去找景语常。

镇公所在东街,一个不大的院子。镇长家住的是公房,也是一个独院。张环打听清楚后,就开始叫门。开门的是景语常的母亲,一个四十几岁很有风韵的女人。她望了望门前站的张环,一下呆了,仿佛觉得这张环就是二十年前的她,怔然好一时才问:“姑娘,你找谁?”张环说:“我找景语常。请问您是他什么人?”景母说:“我是他母亲,你找小常有事吗?”张环不卑不亢地说:“大姨,是这样,我叫张环,是西街张记布店的。我父亲说前天景公子去小店买布,不小心多收了他几毛钱,昨黑儿盘账时算了出来,就让我给你们送来,并表示歉意!”景母一听是这事,笑道:“哎呀,张记布店真是讲信用,就这么点儿钱还让张小姐专程跑一趟。”张环忙解释说:“这事儿本不该我来,只是这会儿店里正忙,父亲便派了我这个差。”景语常的母亲高兴地说:“你来好,你来好,快到屋里坐一坐。”张环觉得自己的口才今日出奇地好,简直说得滴水不漏。现在听得景母让自己到里面去坐一坐,这可正是自己巴不得的事儿,但为了不显山露水,故意迟疑了一下,佯装着不情愿的样子说:“你家人多,怕是不太方便吧?”景母忙说:“你不用担心,家中此时就我一个。常儿去河边挖胶泥去了!”一听景语常去了河边,张环一下失落了不少,心中很懊悔自己没想到这一层,若是直接去河边当面还钱岂不更好。景母见张环仍迟疑,又说:“常儿他爹在所里忙公务,你不用怕,快过来吧!”张环怕景母看出什么破绽,笑了笑说:“那就打扰了。”说完,就随景母走进了小院。小院是四间正室,两间厢房,还有一间大灶房。院子虽不太大,但挺规整,全是方砖铺地,也有两处花圃,内里种着芭蕉和鸡冠花什么的。当院的一张木床上,晒的全是泥塑,多是半成品的人物造型。张环明知这是景语常的杰作,但还是故作惊讶地问:“呀,这么多泥人?”景母笑着说:“这全是常儿弄的!他学的艺术系,整天搞泥塑,他卧房里全是塑好的,走,我带你去看看。”言毕,就领张环到西厢房。西厢房是两间,内间是景语常下榻之处,外间靠墙是三个书架,只是没放书,全是塑好的泥塑,而且皆是穿了衣服的成品。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组成一个个场景,有在村头大树下吃饭的,也有街头修表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突然,张环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个胖女人,一个老男人,还有一个少女。那是一家布店,那少女正在柜台里横眉倒竖地呵斥一个年轻顾客。张环惊诧如痴,她万没想到前天的一瞬竟被景语常抓得如此准确。张环看着自己的“丑态”,心想自己在景语常心中一定是个“恶妇”无疑了。更可笑自己还以为在人家心目中多么高贵,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张环越看越伤心,泪水禁不住就流了出来。景母看张环哭了,不解地问:“张小姐,你为何一看这组泥塑就哭了?”张环生怕露了馅儿,忙掩饰说是迷了眼,说完,就急忙告辞景母,匆匆回到布店,又蒙头睡去了。

张老板见女儿面色灰暗地回来了,知道事情进展得不是太理想。他原想让女儿以送钱为名,与景家人先接触一下,如果讨得景家夫妇的喜欢,他们就会托人来求婚的。不料女儿回来就睡,不知是何原因,想打听打听,又怕女儿不说,只好唉声叹气地忍了。张环的母亲见女儿在被子里一耸一耸的,就知道是在哭,忙问怎么回事儿,是哪个得罪了你。张环什么也没说,擦了泪水,起了床,对母亲说,乡下没意思,她要回城去。

那一天景语常从河边回来得很晚,待他将挖来的胶泥放好后,母亲才对他说刚才张记布店的张小姐来了,说是前几天你买布时给多了钱,人家又送了回来。景语常一听张小姐来了很吃惊地怔了一下,忙问:“你让她看泥塑了?”景母说:“是呀,她看过之后好像是哭了呢!不知你这泥塑怎么让人感动得流泪水。”景语常一听这话更是惊诧不已,知道那张环已看出了其中的奥妙,顿觉自己不该一时心血来潮,塑了那样一组画面。他知道自己已铸了大错,急急忙忙洗了手脸,直朝张记布店跑去。

不想那时候张环已经进城去了。

景语常一听说张环假期未完就回了城,知道这一切全是因自己而起。他顾不得多想,又急急回家,到卧房将那组泥塑用布兜兜了,跑到镇公所找到一匹快马,骑着直朝县城方向奔去。大约追了二十余里,才赶上张环坐的马车。景语常不顾一切地将马横到马车前面。车夫很吃惊地问他干什么,他说什么也不干,只想见到张小姐。

张环在车内听得有人拦车,忙掀开了车帘,一看是景语常骑在马上,顿时呆然。

四目相望,许久,许久。

景语常终于收了目光,很毛糙地打开布包,取出那组泥塑,一下全摔在地上……

责任编辑 成 林

猜你喜欢

景语王八霜花
浥露英含堂北树,傲霜花艳岭南枝——早春游关天培祠
霜花:冰冻的植物汁液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中悟情感情动中练表达
对比中悟情感 情动中练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合教学磨课记
霜花 等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只王八
一只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