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2009-07-30李四权陈美建吴自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顶点长方体课件

李四权 陈美建 吴自然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但课标要求学生只需要达到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的初级认知目标。本节内容在学生的几何知识结构中,是将静止的二维空间纵深为能“立起来”的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是学生后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基础。在几何知识认知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长方体的认识》既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还是学生几何认知上的一次量与质的飞跃。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探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几何知识网络的构建。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尽管能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但实践操作能力、几何直觉、空间观念还非常缺乏。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面对长方体的框架时,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面、棱的特征,但是在面对一个长方体模型或实物时,认识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还设计了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轻松构建认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个部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构建长方体的表象,初步形成立体的空间感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亲历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形体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法和学法

“空间与图形”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有着其他分支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对照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的原则,教师设计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特征、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教学流程。教学中充分运用长方体的实物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让学生在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等实践活动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体验到探究的成就感。

教具学具

各种长方体的实物、学具袋、测量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人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这个长方形是谁的一部分?(课件呈现一面墙体中一块砖的正面的长方形并闪烁,让学生猜,然后动态演示从墙体中抽出一块砖的过程)

2说一说

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再用课件补充展示一些长方体图片。

3议一议

你了解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既直观,又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说生活的长方体实物这个话题时,全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认识“面,棱,顶点”

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实物,感受长方体实物后说一说发现(见图1)。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见图2-图4)。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猜一猜。课件演示:同学们还想了解我什么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质疑,课件出示如下问题: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面的大小、棱的长度又分别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简单议论后,课件出示明确的要求:你们可以自由组合,想探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

学生重新组成学习小组。

课件出示友情提示:小组人员要合理分工;小的误差可以不计;发现的“成果”要填入报告单,暂时没有把握的可以不填(见下表);小组要分工合作,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2)动一动。学生分组实践操作。

(3)说一说。课件依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演示面、顶点、棱等相应的内容(课件放映顺序是可调的)。

(4)课件展示长方体总体特征。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围成的;它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搭一搭。课件出示要求:每组同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比一比谁搭建得最漂亮,哪个小组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多(见图5)。

(2)比一比。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构建长、宽、高的认知: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结合学生的议论,课件(用一把锤子敲打一个长方体的8个顶点,使长方体变小,配合敲打锤子的声音)动态演示长、宽、高的变化引起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设计意图:在新知构建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天性,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亲历感受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演示,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重新组合学习小组,既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在一种多维度、立体式的环境空间进行,促进了学生的相互欣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

课件出示智力闯关题。

基础题:指出相对的面的长和宽。

拓展题:说出下面的这三条棱是哪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见图6)?

开放题:给水立方挂彩灯。为了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工人叔叔准备把奥运游泳馆“水立方”装饰一新,给“水立方”的外围挂彩灯,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彩灯线?只说一说你的想法,看谁的办法多。

设计说明: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三道闯关题,既不拔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达到内化学生认知的目的。避免让数学课成了空洞的说教课。

●教学反思

按照以上的设计,我在班里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令我满意!我在教学中发现,在学生有深入地研究长方体前,尽管对长方体的表象比较清晰,都能直观认识,但对它的特征——长、宽、高的认识却非常模糊。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在几个主要的环节上,我在放手让学生实践的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创设情境时,由“猜长方形是谁的一部分”到动画演示长方体的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帮助学生克服了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思维障碍。

在探究特征时,结合学生的亲历感受,用课件动态地演示长方体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棱相等,帮助学生克服了空间想象上的困难,为学生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创造了条件。

在认识长、宽、高时,抓住12条棱这个长方体的“骨架”,以棱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搭长方体框架的活动中,认识长、宽、高;在学生观察、比较不同框架时,加以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认识到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猜你喜欢

顶点长方体课件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表面积是多少
“图形的认识”复习专题
删繁就简三秋树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数学问答
问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