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2009-07-13杜新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常春藤成果教师应

杜新建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实效,个人以为,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初次展示和二次展示的结合

语文学习是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相互交流质疑,最终完成学习活动。因此,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通过个人钻研、合作、展示来深化巩固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力素质。课堂中,在学生的讨论全部结束后,呈现学习成果,再让学生评价,有时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因为学生讨论的结果势必有很多内容相似。仅了解这些成果,将会浪费很多时间,更不必说讨论评价。所以,在学生学习讨论时,老师应及时发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在其他学生讨论尚未结束时,就呈现在黑板或其他媒体上。完成“初次展示”。然后组织其他同学对初次展示的成果进行讨论,补充完善,实现“二次展示”,方可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如果没有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琼珊会怎么样?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如果没有这最后一片叶子,琼珊会离开人世,常春藤叶是支撑她的精神力量。这种初次呈现的学习成果是比较浅显的,教师应在讨论之初将这个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的结论提前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完成二次呈现。仅仅是因为这片客观的叶子吗?其实,不仅仅是常春藤叶,琼珊的意志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想顺利实现初次呈现和二次呈现的结合,教师除了应在课前认真钻研,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预想学情之外,还应当在课堂上及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动态生成,方能顺势利导,建立真正高效的课堂。

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结合

新课标强调各项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的钻研、合作来培养主体意识、自学能力等。但有些教师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可能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最好不讲,学习活动都由学生完成,生生互动最重要。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开放的课堂并不以教师“导”的多少为评价标准,这种“放羊式”的少讲甚至不讲只会导致课堂的混乱无序。因此,在大力倡导生生互动的同时,也应注意师生互动。尤其不能放弃强调教师的“导”。课堂中教师应及时注意小组中被遗忘的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也可以不定地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对学生成果的初次展示,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尤其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时,教师更要因势利“导”,以便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能会出于维护学生所谓的“自信心”的缘故,对学习成果总是采取鼓励表扬,甚至连该指出的问题也未能指出。这是有违新课改初衷的。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浮浅和错误,而是深入和科学。即便如高考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开放式题目,要求学生自圆其说即可,但开放也不等于胡说。尽管见仁见智,但也应注意规范有效。如果只是追求形式的开放热闹,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升级,那也是有违新课改精神的。

所以,教师应根据成果展现的具体情况,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三、合作讨论和建构落实的结合

新课标强调通过学生的个人努力,包括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合作探索能力。但有时课堂热热闹闹结束了,而知识、能力等却落空了,这是有违新课改初衷的。课堂的改革不是以追求形式的变革为目的。不是以有无合作讨论为评价标准,而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有没有掌握方法,能否形成迁移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合作讨论和建构落实相结合。

比如在教小说时,要思考学生有无掌握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三要素的分析方法,有无掌握主题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边塞诗时,学生是否学会联系诗歌中的自然风光、战争生活和家乡生活等内容来分析边塞诗的特点。只有把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热闹的场面才可能有内涵。

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集体的智慧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及时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及时完成对学生成果的点评和升格。只有如此,才能完成正确的建构。

正如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帮助学生在阅读、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所以,完成学习的建构正如“授人以渔”一样,只有学生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金钥匙,他以后才能成功打开一扇又一扇大门。

因此,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构”,还可以在课堂结束时设置“建构”这一环节,由学生或师生一道完成对本堂课的总“建构”。也许只有这样长期做下去,语文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

猜你喜欢

常春藤成果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常春藤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一株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