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阅读教学的着眼点

2009-07-13林日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李清照赏析背景

林日萍

诗歌教学在初中多淡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只实现终极目标——背诵默写。通过参加环翠区教研中心组织的“同研一节课”活动,我认为诗歌教学应:以背景介绍渲染氛围。以诵读指导体验情感,以鉴赏审美培养情趣,而不应该囫囵吞枣淡化教学过程。

一、以背景介绍渲染氛围

丰子恺把自己的《缘缘堂随笔》送给他的义父杨孟江敬求批评,他的义父的结论是:“这种文章,教我们做起来,每篇只要廿八个字——一首七绝;或者二十个字——一首五绝。”丰子恺风趣的把自己的随笔与古诗相比较认为是:“爆过、放松过的年糕!”的确,古人作诗言简意繁,辞约义丰,既然如此,诗词背景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背景介绍渲染氛围,了解作者产生丰富细腻情感的原因。便于激发读者感情的共鸣进而理解诗意。我在执教公开课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时,听课老师建议背景介绍不要太多,太冗长,突出不了本课的重点。我认为,作为诗歌,背景介绍不能太略,太略,会影响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感悟。李清照之所以写下名篇《武陵春》,是与她的经历分不开的,没有经历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等不幸遭遇的多重磨难,没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就不会有感而发写下《武陵春》。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愁重的原因。否则,学生就无法理解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刻的意境,就不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的赏析不会透彻,也不会缩短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距离。其他的诗也是如此,尤其是背景复杂,典故较多的诗,背景的补充就显得弥为重要了。

二、以诵读指导体验情感

梁实秋先生曾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讲授诗歌,教师的作用只能是点到即止,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非诵读不能见其意境。

我在教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教学设计上我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最基本的出发点,重视学生朗读指导,教学中既有整体的指导要领,如从整首词分析朗读的技巧:语速缓慢,语气沉重,重音处要重读、要拖长读。又有具体的文字处理指导,如:香、花、尽、倦、愁、载、非、休、欲、泪、恐、拟、泛,强调这些词语须重读,并在课件中以不同颜色的字加以强调。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指导训练,所有的学生在朗读技巧上都得到了提高,朗读展示人情人景,非常出色。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朗读技巧,说明学生理解了诗意,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达到背诵默写实现终极目标都将迎刃而解。

三、以鉴赏为主展现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不讲,囫囵吞枣会走入误区,讲得太透彻就缺少了诗意。古诗词虽有值得传承的地方,但是今天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主要以欣赏为主,而不是剖析、肢解学习仿写。既然是赏析,我们在赏析时要注意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的“意象”,注意情景交融相映的“意境”,注意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这些知识不必在每首诗中都讲解琐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去发现,去归纳,去体验,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更有成就感。

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默写几句诗,而是一种古文化的浸润,一种熏陶。通过赏析了解作者热爱山川之美,热爱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语感,学习在现代文中如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是传承中国古文化的实施者,我们的任务是要目标明确的将祖国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李清照赏析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跟踪导练(一)5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