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科学心理学对分析哲学发展的影响

2009-07-13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影响发展

刘 毅

[摘要]纵观分析哲学发展的每个重要时刻,都可以看到科学心理学的身影:从分析哲学的最初诞生,到早期分析哲学主要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的衰退,再到当代分析哲学中的重要力量心灵哲学的兴起,科学心理学都产生了影响,起到了推动作用。当代哲学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来自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哲学思考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科学心理学仍然会为相关的哲学思考与讨论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证据。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分析哲学;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3-0315-04

心理学与哲学历来颇有渊源。早在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的千年里,心灵、意识、思维、认识等一直是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几乎每位卓有成就的哲学家都论述了自己对这些心理学问题的思考。即使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科学心理学诞生后,许多心理学的根本问题仍然还是哲学家涉猎的领域。作为西方特别是现代英美哲学的主流,分析哲学始终是20世纪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一大思潮和哲学运动。其影响广泛而深入。在分析哲学的每一步发展中都可以看到科学心理学的身影,从分析哲学诞生之初二者就一直有着密切关系。探讨各个时期科学心理学对分析哲学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分析哲学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使我们对心理学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科学心理学促进了分析哲学的诞生

传统的西方哲学研究有三大主题,即上帝、物质和灵魂。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的洗礼后,19世纪的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三大传统主题中只剩下了对灵魂的思考仍然还是哲学家的工作;同时,历史与科学的发展已经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1879年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心理学的独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哲学孕育的结果,但是,心理学的独立却给予了西方哲学最后的沉重打击,它的诞生使得哲学家的处境雪上加霜:随着心理学也成为了一门实证科学,代替了哲学中对思维、认识等心理活动的思辨研究,灵魂这一主题也不再是哲学的独有领域。

与此同时,科学心理学为心理主义这一哲学思潮的流行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在19世纪末期盛行起来的一股哲学思潮,心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将逻辑规律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规律,认为逻辑不过是从人类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规律,因而是经验的综合。它主张研究主观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如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寻求其组合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就是逻辑。自笛卡儿(R.Descartes)以来的心理主义在密尔(J.Mill)时代达到了顶点,密尔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归结为心理联想,而他只不过是当时为数众多的心理主义者的代表之一。

心理主义思潮迎合了当时科学心理学中声势强劲的实证主义,符合方兴未艾的实验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因而在思想界产生了强烈反应,它对哲学产生了巨大打击,使哲学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战胜心理主义,那么哲学的最后一块阵地,即对纯精神领域的研究也将失去,哲学就会自行消亡。因此,如何围绕心理主义对逻辑性质的解释进行反驳,成为了哲学摆脱自身危机的关键。

为了批判流行的心理主义,德国的弗雷格(G.Frege)建立了命题演算系统和谓词演算系统,主张逻辑是哲学研究的起点和首要工具,探讨了指称、意义等语言哲学的基本范畴,研究“客观知识”的逻辑结构,开启了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成为了分析哲学的先驱。英国学者罗素(B.Russell)等则站在实在论立场,主张用现代逻辑分析整理感觉资料,探究实在,以求获得精确的科学知识。这就是分析哲学的雏形,而逻辑上的反心理主义则成为了20世纪分析哲学的众多特征之一。

以弗雷格、罗素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在20世纪初开始的对数学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的探讨具有深刻意义,它一方面反驳和遏制了心理主义的流行,另一方面为哲学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即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这一转向标志着分析哲学的诞生。因此,分析哲学的诞生有着各种内外部的、社会与历史的复杂原因,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则是众多因素之一。

二、科学心理学对分析哲学主要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的挑战

早期分析哲学家代表除了弗雷格、罗素,还有早期的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石里克(M.Schlick)、卡尔纳普(R.Carnap)等。其中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和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在早期的分析哲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自从20世纪20年代末诞生之日起,就自称科学的哲学,其目的在于用科学的方法、借用科学的逻辑学研究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古典经验主义的传统,把科学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主张揭示科学知识与感觉经验的逻辑关系。这一方面表明科学概念是由经验事实构造,科学命题是由基本的经验命题构造,另一方面揭示了科学概念可以通过逻辑方法还原为感觉经验的概念,科学命题可以通过逻辑方法还原为经验命题。在这种哲学发展成一场运动后,继承者卡尔纳普提倡将其改称为逻辑经验主义,二者在哲学立场和主张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后者变得更温和。逻辑实证主义对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影响了许多学科的发展。

50年代以后,由于外部的批判和内部的理论困境,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内部走向了衰落。50年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奎因(W.V.Quine)对当时盛极一时的逻辑经验主义展开了批判,否定了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同时,塞拉斯(W.Sellas)也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经验论,否定了“所与的神话”。但这只是经验论内部的批判。70年代,奎因的学生戴维森(D.Davidson)批判了现代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要求彻底否定经验论,构成了对经验论的外部批判。尽管如此,但它对整个科学领域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正如美国哲学家范·弗拉森所言:“在本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已经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哲学。甚至直至今日谈及‘被公认的理论观点,仍然是指由逻辑实证主义发展而来的观点,虽然它们的鼎盛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虽然科学心理学促进了分析哲学的诞生,但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中,科学心理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1958年,美国学者汉森(N.R.Hanson)在《发现的模式》中提出了著名的观察渗透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预设直接提出了严重质疑。

逻辑实证主义相信无偏见的感觉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共同基础,主张揭示科学知识与感觉经验的逻辑关系。汉森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基础预设进行了反驳,他的论据之一就来自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二可图形的典型事例鲁宾瓶中,面对相同的画面刺激,不同个体却因为选择的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知觉,将其知觉为一个花瓶或两个人的侧面。由此,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知觉的选择性。正是以此为依据,汉森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预设提出了挑战,认为任何观察都受到了经验的影响,都具有

理论负荷,不受理论影响的、绝对中立的观察语言是没有的,而且理论可能是错的,因此,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所谓客观的科学知识并不可靠。汉森的理论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科学结构中的心理因素,对科学结构、科学发展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在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那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预设提出了全面的挑战。这些都导致了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得不做出一些修正,在某些观点上采取了更为温和的立场。

三、科学心理学激发了分析哲学中心灵哲学的兴起

继逻辑实证主义衰落以后,语言哲学开始在分析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分析哲学家的兴趣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意义和指称问题转向了人类心灵问题。早在分析哲学初期,由于弗雷格等人反对心理主义,心理状态被排斥于哲学研究之外。心理主义把逻辑规律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这是弗雷格无法接受的。但这时的哲学家们就像科学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者,行为主义者为了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性而排斥了意识、内部心理过程等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与之类似,语言哲学家们把研究焦点放到了语言及其意义,但对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却很少涉及。

与行为主义者一样,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哲学家开始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人作为语言使用者这一主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的知觉、思维、信念、意向等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语言的形式和语言使用等,仅研究语言的外在表现而不研究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过程是表面的肤浅研究,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语言。对表达了心理活动的命题研究,是为了揭示这些心理活动的意义,不是仅仅分析命题的结构本身。同时,把这样的命题或句子对象化或客体化也招致了许多批评和责难。因此,分析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与语言相关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心理属性和实际功能。

这时,科学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现代神经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等)的进展,也重新激发了哲学家对心理活动的本质、身心关系、心理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兴趣,各领域获得的研究结果为哲学家的进一步思考提供了条件和大量证据。心灵再次成为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心灵哲学在分析哲学中兴起,成为了颇为引人注目的领域。围绕传统的身心问题,近几十年来心灵哲学中出现了各种理论,例如功能主义、物理主义、突现论、副现象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等。这些理论有的是根据现代科学成果在哲学上进行进一步概括和论证,有的基于思想实验提出身心关系的理论构想,有的则通过语言分析得出身心问题实际上是语言误用而导致的“伪问题”,认为应通过概念澄清来消解传统问题。在绕了一圈后,心灵重新又成为了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此时的研究在方法和深度上都已经比传统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在哲学的这一回归中,科学心理学的作用功不可没,正是科学心理学的相关工作使得哲学家开始重新关注起心灵问题。

四、结论与思考

纵观分析哲学发展的每个重要时刻,我们都可以看到科学心理学的身影:从分析哲学的最初诞生,到早期主要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的衰退,再到当代心灵哲学的兴起,科学心理学起到了直接作用。当代哲学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来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哲学思考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科学心理学研究仍然将会为相关的哲学思考与讨论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证据。

遗憾的是,心理学家却并未对哲学家的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在科学心理学的内部,随着20世纪下半叶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正电子放射层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新实验技术手段的出现,使得心理研究在科学界再次受到关注。与此同时,现在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意识等心理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科学问题,应该用科学理论具体研究意识问题。虽然他们并不完全反对哲学家参与意识问题的探讨,但却认为哲学家的工作只具有象征意义。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F.Crick)的一番话就颇具代表性:“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哲学家学习有关脑的足够的知识,……并在与科学证据相抵触时,能放弃自己所钟爱的理论。否则他们只会受到嘲弄。”显然,这一论断不会得到哲学家的赞同。当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日益众多,而有些问题已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前沿。这些研究要想真正深入,就必须有心灵哲学的参加。心灵哲学家的工作为忙于发现事实的科学心理学提供了停下来看清道路和反省的机会。例如,对当代神经科学中的意识问题,有学者批判性地提出了科学理论表述的概念分析。它强调如果经验问题的表述不能充分澄清有关概念,必然会引起误导科学研究的问题。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并不以命题形式提供反映物理世界“事实”的“知识”,但通过澄清哪些是科学上已知却没有表达清楚的、哪些是通过研究有可能获知但尚属未知的,以及哪些纯属概念误用形成的“伪问题”,则可以推动真正有意义的对传统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在科学性上无疑已大有进步,但任何一门学科的长足进步和发展都必须要进行理论的、哲学的思考,更何况涉及领域颇多的心理学。回顾近一百年科学心理学与分析哲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科学心理学家更关心形而下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是分析哲学家更关注的对象,但当代心理学研究既应包括科学的研究也应包括哲学的研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心灵哲学家们已不再依靠纯粹的思辨,而是从科学心理学研究结果中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支持,但科学心理学家们无疑对心灵哲学家、哲学心理学家、理论心理学家的工作过于疏忽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要想更好地发展,人类要想全面地真正了解自己,仅有科学心理学家的工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多个领域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共同进行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涂文迁)

猜你喜欢

影响发展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