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暴力与德性的回归

2009-07-07孙学娇

法制与社会 2009年4期
关键词:施暴者家庭成员德性

孙学娇

摘要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它的解决对策也是多角度的,有立法层面的、社会救助方面的等等。本文则通过对家庭暴力的伦理分析和对德性回归的阐述,从德性伦理的角度就家庭暴力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词家庭暴力德性价值德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18-0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关系。家庭的和睦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家庭暴力的伦理成因及产生的危害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由婚姻、血缘、收养、或法律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以压制对方或以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的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长期以来对家庭暴力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我们对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使得家庭暴力愈演愈烈。因此,我们要弄清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才能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我们应该去挖掘家庭暴力的深层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正处在一个传统德性遗落的时代,个人德性和家庭德性、社会德性的缺失(即德治手段的弱化)成为法治手段所不能调整社会状态下的又一“失灵”,这必然引起我们对德性伦理的再思考。本文就从德性伦理的角度去探寻产生家庭暴力的伦理成因。

第一,家庭暴力是男权文化和夫权文化的产物。当今文化基本上是男性中心本位文化。男女不平等是产生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

第二,市民社会功利化趋势的增强。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思想的包围下,原来的社会互助和家庭关怀意识淡薄,使家庭相互支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利他主义道德力量弱化,过分的权利势必伤害其他的家庭成员。

第三,道德调控机制的弱化。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经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从“单位人”转化为无单位的人,组织团结性的削弱使社会有序性降低,那些品德不高的人就可能采取暴力手段处理家庭纠纷,而单位显得力不从心使得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引发家庭暴力。

第四,施暴主体的德性缺失及不健康的心理。德性作为道德的基础和实质,它是个人个体善和公共善的内在结合。德性的最终追求其实就是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不健康的心理则引起甚至纵容施暴者的家庭暴力行为。

二、德性的价值与回归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德性。有人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也有人认为德性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德性常常作为道德的同义词来使用,中国传统道德正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之上,并把道德直接理解为人的德性。本文认为:德性是从善恶的角度来说明人之本质的范畴,广义的德性指社会的风俗习惯与道德评价之意;狭义的德性则指个人品质修养与规范之意,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范畴。道德的价值在于它的功用,现代的道德常常是客观的,带有强制性的特征,而德性所讲求的却是个人对幸福人生的自觉体验。德性的特点还表现为它的终极性,人的生命总是表现为实现某种目标,这种目标就构成了人生的终极价值。一个人之所以幸福,本质内容离不开德性的内容,德性也就是那些使我们获得幸福的内在品质。

道德哲学家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遗落了传统德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道德已经失去了它的根基,变得空洞无力。人们不知道如何提升道德品质,不知道如何在面临道德两难时做出判断。麦金太尔的看法有一定的普遍性,它的重大意义是在现代社会重新提出了德性的价值问题。德性的价值的着眼点是个人品性的培养,也就是它的内在价值的体现。德性的价值首先在于个人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其次德性是造就社会和谐的内在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性的社会氛围。我们需要德性的回归,重新回归我们对传统道德的遵循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三、德性与家庭暴力

前面提到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德性缺失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即说,施暴者根本就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对德性的体认的过程。德性的体认,通常就是通过良知对是非善恶的分辨、选择来实现的。德性的潜在力就是把在生活的这种美好与丑陋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出来。很可惜的说,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没有把自身内蕴着的德性品格体认出来,而最终导致暴力行为得发生。如何从伦理道德上调节社会成员的家庭关系,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是我们家庭伦理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德性能够使家庭成员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当今,人的个体价值正在得到彰显,个体个性化势必难以互相协调、不愿为彼此适应而牺牲自己的个性。人们有了现代的话语权意识,但缺少现代人应有的义务观念和责任能力。为此,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培养德性建立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

第二,德性唤起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良知,形成利他主义的道德屏障。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在享有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同时负起相应的责任。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没有责任的婚姻更是不道德的。家庭内部要奉行奉献牺牲的利他精神,家庭资源的分配也要代际之间、男女之间相对均衡。

第三,德性是家庭幸福的无限财富。我国传统的家庭幸福的理想境界就是“父慈子孝”,在父母子女之间必须倡导慈孝的理念。在慈孝之间尤其要强调孝为先,代际循环才能使得整个社会德性的得以顺利传承。无论是慈还是孝都是个人完美德性的彰显,慈与孝强调代际之间的互补与相得,这对于家庭的幸福与亲情的延续至关重要,它将成为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家庭领域,只有大力倡导家庭道德,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和生活的稳定。那同时也是个人德性完善与发展的保证,这也正是本文所倡导的德性回归的体现所在。德性就是维系家庭和睦、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家庭成员的德性对于家庭的幸福至关重要。要消除家庭暴力除了要唤起个人德性的回归,还应该必须首先树立几种正确的意识。这些正确的意识应该包括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加强家庭道德伦理建设,还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机制,促进和谐家庭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施暴者家庭成员德性
柳亚子书法
小编有话说
——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