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室内设计的文化选择

2009-07-07王珏黉

老区建设 2009年8期
关键词:继承以人为本创新

叶 舞 王珏黉

[提要] 室内设计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的普通住宅把充满人情味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了,变得单一而模式化。而室内设计思想,也随着人们对新生活质量的向往和追求发生改变。中国当代设计师在面对选择无所适从时,转而深入、扎实地学习传统,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应当不失为一种认真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 室内设计文化;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加利福尼亚风格

[作者简介]叶舞(1982—),女,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助教;(江西上饶334109)王珏黉(1985—),女,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助教。(江西上饶334109)

传统文化忠于它们习惯的室内环境。十五世纪中国房屋的陈设与十八世纪基本相同;传统的日本房屋,在十六世纪与今天也差别不大;印度也一样,借助最近的图片,我们可以想象从前穆斯林住宅的内部是什么样子。

一、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的文化

1.中国室内设计文化的历史背景

自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以来,在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城市建筑几乎已经完全西化。偶尔能见到一些攒尖式的中国亭子,像帽子一样戴在芝加哥风格的钢框架、玻璃幕墙的摩天楼顶,这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保护中国传统风格的最后努力。但在这些建筑内的装修陈设,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西化,使我们的室内设计亦浸润了欧美文化的色彩。欧美设计风格在中国有不同程度的翻版,“室内设计”这个术语本身就是一个西方词汇。以这个术语为核心的一套观念,取代了传统上描述室内环境的术语和观念,这个转变使我们的趣味不可能再回到明清式的宅院中去。

2.“以人为本”的室内文化观

现在的普通住宅把充满人情味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了,变得单一而模式化。西方在中国出售其商品的同时,也把自身的现代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输入了进来。现代人往往处于一种困惑之中,一方面对传统生活方式仍有怀念,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生活方式津津乐道。在追求经济目标和事业目标的同时,今天的人们已经开始反思,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质量。建筑师陈家刚提出了当代住宅设计的三个文化要素:起居、客厅区域的可变性;餐厅、厨房的体验性;卧室、卫生间的私密性。陈家刚先生认为,三室两厅、四室一厅这类硬性的室内分隔法无形中束缚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随之变得单调。我们应当以可变的区域或空间,贴近人们的使用功能和精神追求,以区域概念取代房间概念。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餐厅不再仅仅是一个解决温饱的场所,它有着更多的享受性;卧室的划分有它的区域性和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设计,而不像现在的三室两厅、四室一厅,只有面积的区分。

概括而言,这些技术细节无非是“以人为本”,人是室内环境的主角,是室内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其实在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1841—1918)的“一切不实用的都是不美的”宣言中,除了表明对装饰的反对,还潜在地透露出转型和变革,设计家欲以现代人的需要作为最高设计原则。1894年,瓦格纳在维也纳帝国艺术学院的就职]说中呼吁,建筑再也不要重复十八、十九世纪的风格,他要求新一代的建筑师造“新建筑”。他们必须拒绝过去的一切,拒绝历史主义,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满足“时代的新需求”。这是欧洲人面对变革的一种态度,惟以现实为准绳,置传统于不顾。中国也面临过,并仍在面临这样的文化选择。而我们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是当今中国尤其需要的。

不光在室内设计领域,国粹派和西化派几乎是当代中国任何一个文化领域都存在的两种对立门派。两派都能提出常识所不能反驳的理由,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国粹派从根本上怀疑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将中、西文化看作完全独立的两套不同体系;而西化派则认为从来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文化体系的内容总是在外界的刺激下不断调整。两派争执的根本,就是以谁家的传统为宗。我们认为,当今的中国社会已在经济上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格局;室内设计中的两种文化趋于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反思室内设计的文化基础,我们应着力于对传统的认真学习;不管是对中国传统还是西方传统,都应悉心研究。

3.中国室内设计文化中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几乎已成陈词滥调,但过去总将“继承”与“创新”当作两个步骤来提,似乎是先有“继承”后有“创新”。其实继承和创新是一体两面,对传统的研究就是继承;在研究和学习之中,新的观念自然出现,是为创新。创新多为无意的创新,创新的缘起却是对传统的学习。在西方文化中,对古希腊和罗马传统的复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到“古典主义”,又看到“新古典主义”,似乎每一次重大的文化兴盛都伴随着对传统的深入广泛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新古典主义”在英文中是“Neo-classicism”而非“New-classicism”,前缀的差别在于前者的“新”是从旧事物中脱胎换骨而来,后者的“新”则是改弦易辙,另起炉灶之“新”。

曾坚先生在其《妄谈我们的室内设计》一文中提到了室内设计的五大走向,其中将“反对传统”也看作室内设计的方向之一,但文中写道:“因为对传统的概念模糊不清,反传统反得不透,搞创新就有点有气无力。所以,一种以传统符号为装饰手法的室内设计,成为我们室内设计的一种模式,虽也有创新,但都是改良性、局部性的,而不是突破性、全面性的。”

就因为对传统不了解,所以会发生将古典建筑中的构件、符号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现代居室中的事情;而国内室内设计盛行欧陆古典风格的事实,也是对传统缺乏了解的反映。后者更被曾先生大加喝斥:“欧洲古典风的室内,在我国不仅毫无文化价值(因为都是假的),而且是赤裸裸的商业抄作。”

二、现、当代欧美室内设计文化的发展

为追求现代舒适生活的室内设计文化完全取代了西方设计文化中的贵族思想,在此有必要追述一下战后至当代的欧美设计流派。

1.战后美国室内设计的“加利福尼亚风格”

战后,美国在室内设计方面主要有米勒公司和诺尔公司两大设计集团,这两家集团集中了一大批优秀设计师。他们在二战前后曾形成了一种室内有机设计的风格,即没有常规那种固定的陈设,一切强调轻快、功能好,采用弹性结构和组合,室内空间运用非决然性分隔等。这种风格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大影响。

对美国室内设计风格影响至深的另一种风格是西海岸地区兴起的,主张室内空间自由化安排的“加利福尼亚风格”。这种风格主张室内用品与空间安排具有可移动性与设计上的弹性结构,在风格上要求不那么严肃与正规。为了适应设计上的弹性与活动性要求,遂形成了组合式家具与家庭用品组合化的趋向。在建筑上的特征是利用大片玻璃窗、玻璃墙,使室内、外空间变成有机的和可分的两部分。同时要求家具设计不那么正规化,具有轻松与活泼的外形和高度的使用功能,且与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

1940年,伊姆斯与艾罗为了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家具有机设计”竞赛,设计了一套编号为B-3501的组合式家具。这是四五十年代风行西方各国的主要室内设计风格之一,此种设计思想的来源正是“加利福尼亚风格”。

2.意大利的室内设计风格

意大利的室内设计主要集中在米兰与都灵两地,其室内设计风格与美国风格有类似的地方。譬如讲究功能性,线条明快,空间强调有机组合,室内组合上强调紧与疏的对比节奏,结构线细而有力;椅子等家具的外形大多是曲面,室内设计有生动的节奏感。

3.六十年代欧洲的室内设计风格及其文化背景

六十年代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业机构与办公室剧增,这类场合要求室内设计具有正规、冷漠、中性的特点,色彩简朴。六十年代,著名的室内设计师特兰斯·康兰,开设了哈比塔特室内设计与家具店。他认为大部分家庭缺乏完整的室内设计,室内缺乏总体感。因此,他不仅出售设计的现代家具,还出售各种家用纺织品、壁纸、灯具以及所有居家的必需品,且为不同要求的顾客解决家具设计上的问题。这一事件在六十年代为数众多的工业设计师中引起很大反响。因为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分工日细一日;不少工业设计师却只埋头设计自己所擅长的某类产品,而不去注意有时现代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会因产品设计的不合理而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的感觉,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压力。康兰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而不断努力。然而康兰的缺点是过于求全,他的室内设计面面俱到,反而使高消费者觉得不够豪华,中产阶级认为过于保守,平民阶层感到过于昂贵,这说明室内设计还必须有针对性。

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思潮也曾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这一流派反对五十年代那种追求完美、整洁、高雅的设计特征,它主张采用纯度高的大块暖色作为室内主调,墙壁大部分用白色,并大量使用塑料与其它人造的复合材料。

4.七十年代欧美室内设计风格的主流与发展

七十年代在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上占主流的风格是组合化与有机化。在空间的有机利用上,七十年代的重点在于公共场所的设计。七十年代,意大利的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其设计理念是:家具再不是单件的、孤立的、死的产品,而是环境与空间的有机构成之一。美国当代室内设计家都索提倡,所有的工业产品都不带感情色彩,他主张工业化风格。

以上对欧美战后以来室内设计风格的追述,说明新的设计文化逐渐成熟起来;但它不是移植外来文化的结果,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从欧洲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脱胎而成,经过二十世纪初四十余年的转型才趋于成熟。这种新的室内设计文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在文化层面上,也迫使中国的设计家们做出选择。

三、现代室内设计文化的理性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形式因素并不中立,形式依托于文化背景。如果将文化背景抽去,孤立的形式因素将失去生命力;可能获得一时的效果,但失去了文化土壤和根基,生气勃发的新形式也难以产生。对如今的设计师来说,学习中国传统和学习西方传统需要付出同样艰苦的努力。在面对现实的选择无所适从时,转而深入、扎实地学习传统,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应当不失为一种认真的文化选择。

[责任编辑:李志敏]

猜你喜欢

继承以人为本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