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雪崩:国共东北战事演变

2009-06-30

军事文摘 2009年4期
关键词:杜聿明兵力林彪

蔡 伟

作为东北战场最后一个被解放的大城市,如果不是国民党青年军207师在沈阳郊区的顽强抵抗,解放军在1948年秋收复该城几乎算得上是兵不血刃。许多国民党军在城内清点好了人员和武器装备。一排排完好无损的火炮和装甲车曾经的主人,此时在兵营内等待着,甚至主动寻找解放军入城接收。

在辽沈大黑山一带,国民党在东北的最后一支机动兵团——廖耀湘兵团,数日后几乎是在瞬间就被解放军全歼。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在滇缅战场曾打出国威、也曾在东北战场横行一时的国民党王牌部队,竟如阳光下的露水一样被蒸发。

蒋介石的误判

有军事学者认为,国民党在东北的溃败,转折点可追溯到1946年5月30日。那一天,蒋介石和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抵达刚被国民党军队攻占不久的长春。

“得长春者得东北”,“得东北者得天下”。民间的谶语到底对国共双方统帅有多大心理影响不得而知。当天蒋介石问手下将领:共产党军队的战术和江西时代比,有没有什么进步?

当时,林彪的精锐部队没能抵挡新六军、新一军等精锐部队的正面攻势,所以对于蒋介石的提问,国民党将领们回答:无论此前四平之战还是本溪之战,共军并没表现出多少实力。

此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一句真实的谎言。

其实,经历8年敌后残酷抗战洗礼的共产党军队,其战斗力早已被美国政府所洞悉。美国人早就意识到,蒋介石如果发动全面内战,他的政权可能会招致惨败。当时调停国共谈判的马歇尔因此曾竭力阻止蒋介石用武力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当时无论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其实都没有完全掌握对方的真实战斗力。

东北的战略价值

东北的战略价值,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时就已经向全党做了战略性阐述。毛泽东意识到,共产党人虽然在抗战中建立了众多根据地,但这些根据地分散,缺乏工业,基本处于国民党包围中,难以稳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其实情非得已。而东北作为中国当时惟一实现了工业近代化的地区,拥有巨大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潜力,还是国共两党实力的真空地带。“我们要争取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东北的另一个重要战略价值就是紧靠苏联。南可攻,北可退。谁靠近苏联,便能够依靠、或者阻止对方依靠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在地缘战略上,从华北到西北的中国北方国境分别为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集团所控制。一旦国民党控制东北,将彻底切断中苏联系的可能。此后国民党不但在拥有美援之余还能接收东北的日军物资,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强化其中国正统政府的身份,迫使苏联逐步停止对中共提供任何方面的援助。

共产党全国调兵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出向东北进军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抽调超过8个团的兵力共1.3万人率先挺进东北。9月11日,中共中央调山东4个主力师共12个团近3万兵力进东北。9月23日。新四军最精锐的3师7旅,包括其它部队在内共3.5万人,也在黄克诚率领下开赴东北。其余包括从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等多个根据地先后派遣部队,从陆路和海路通过苏军防区进入东北。所有进人东北的共产党武装在当年10月31日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在次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共产党的全国调兵,确切说是一次战略大转移。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调兵东北的同时顺势化解了南方解放区的困境。他利用重庆和谈达成的协议。将出关的部队从华北和山东调入,由此留下的兵力空虚则由江南根据地新四军部队北上山东填补。江南根据地孤悬敌后,生存一直非常困难,毛泽东此举不但在政治上给了国民党一个让步,赢得全国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还将处于江南国民党重兵包围中的新四军主力救出死地。这个战略不但高明,而且隐蔽,所有战略区兵力和领导的交接都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为此,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甚至打扮成商人前往山东,和山东根据地统帅罗荣桓交接,其目的正是为了避免国民党判断出中共一箭双雕的战略意图。

独霸东北计划的放弃

毛泽东最初试图独占东北,把东北变成最大、最稳固解放区,但通过实战观察,双方兵力和实力对比悬殊,这个意图被迅速放弃。

初战已经向林彪显示,通过强行军抵达的共产党部队极度缺乏武器弹药和被服粮食等物资,其火力根本无法和国民党精锐部队正面对抗。这让杜聿明一度困惑为何找不到共产党主力决战。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林彪意识到他那些缺兵少枪的部队只要和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部队打几次消耗战,便将消耗殆尽。随后,随着杜聿明打通从华北到沈阳的通道,毛泽东试图独占东北的计划很快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准备“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创造强大的根据地”。

共产党避免决战的另一面则是进行一场特殊而重要的军事行动:剿匪。从初入东北到1946年3月,民主联军部队在东北全境共进行较大的剿匪战斗212次。剿匪不仅得到了给养,而且稳定了土改成果,让大批农民加入到民主联军的行列。

隔江对峙和转折点

林彪率军撤到松花江北岸,也是他军事威望的历史低点。毛泽东此时一纸电令,反而将东北党政军大权进一步集于林彪一身。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是毛泽东最厉害的一点。此时国民党东北军事统帅杜聿明却指挥不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后者因为和廖耀湘争功,多次违背杜聿明的作战命令,让林彪得以从四平脱身。杜聿明更想不到,日后蒋介石会让一个无能而自负的陈诚来东北,目的则是接收自己打出来的“成果”。

进入东北初期,杜聿明率领两个军的兵力就从山海关一路向北,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克锦州。半年后,他率领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7个军兵力,却多次攻打本溪失败。虽然最终在他领导下,廖耀湘指挥新六军战术得当,先后攻克本溪和四平,但国民党军已是损失惨重。杜聿明意识到,时间的天平更加有利于共产党一方,而不是自己——每一次喘息,共产党部队的恢复能力都使他们变得更加难以对付。杜聿明的判断是准确的,但追击到松花江畔后他的部队也已是强弩之末。随后15天的协议停战,4个月的实际停战,他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调集8个师共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民主联军“南满”根据地。这是共产党军队当时在东北松花江和长白

山以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其作用是牵制国民党军北进。共产党主力不过第三、第四纵队,实力仅相当于两个师,却在新开岭丘陵地带果断包围孤军冒进、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25师。部队在韩先楚指挥下,不惜以重大伤亡为代价,换取全歼25师这支曾参加过远征军的国民党嫡系主力,创造了在东北战场第一次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师的战例。

对于国共双方来说,东北严酷的气候是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军队无法想像,共产党军队还会在零下30℃~40℃的严寒中长途奔袭。反复渡江作战。林彪亲自渡江指挥部队,进攻怀德小城驻守的国民党新一军一个团。东北民主联军就这样,在艰难中反复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分散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杜聿明的军事机器就这样,开始在1946年的寒冬中一点点被侵蚀。

毛泽东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曾兴奋地展望了林彪集中优势兵力围点打援的战术。“……只要你们能用一切方法,将杜聿明现有力量加以削弱,例如平均每月歼敌一个师以上,一年内歼敌12个师以上,就可能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如此打两三年,就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并建立巩固根据地。”从此后战况看,毛泽东的预期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保守——两三年后已经不是巩固根据地的问题,共产党部队那时已经将蒋介石集团赶往台湾。

战局中的加速转折,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民主联军的英勇善战,也不能不再次提到苏联的援助。到了东北,许多部队才发现日军遗留的装备被苏军控制而不得。1946年撤退到松花江以北的共产党军队开始组建兵工厂,并和苏联接洽,就此大量接收了苏式和日本遗留武器装备。尤其是从苏联获得的大口径火炮,让林彪得以迅速组建一个炮兵纵队。

林彪转守为攻

1946年处于战局困境中的杜聿明,曾和副手郑洞国进行模拟兵棋推演。杜聿明认为,如果林彪从五个方向开始反攻。国民党军的形势将无法逆转。1947年5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果然以杜聿明所预测的五路同时发动攻势,兵力不足的国民党军疲于应付,东北攻守之势开始转换。

陈明仁回忆他当时在四平城头看到东北民主联军攻城炮火之猛烈,他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竟从未曾见。国民党在东北拥有的火器优势开始不复存在了。兵力优势同样如此。1947年9月,陈诚命令刚从苏北和华北战场抵达的部队进攻锦,州以西的冀热辽根据地时,民主联军的部队已经扩充到9个纵队,共27个师,另有10个独立师和2个骑兵师,还组织了一个炮兵司令部。29万人的主力部队和22.7万人的地方武装,在总兵力上已经和国民党军旗鼓相当。

这个均势不过“保持”了仅半年。1947年林彪的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政委罗荣桓在《教师爷滚蛋了》一文中,几乎是清算了陈诚抵达东北后的损失。5个月时间,陈诚丧失了18座城市、550万人口和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损失了包括30名将官在内的13万部队。仅仅在1947年9月14日到11月5日的50天内,国民党军就损失6.9万人,丧失15座城市。这种溃败用一大雪崩来形容毫不为过。

到蒋介石第三次东北易帅于卫立煌,国共东北版图也发生了改变。国民党军从过去占领松花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变成孤立于沈阳和长春等24座大中城市。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毛泽东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林彪也不给卫立煌喘息之机,持续在零下30℃严寒中发动冬季攻势。待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已经仅存于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孤岛”。

辽沈终曲

1948年的冬季攻势后,东北野战军已从1945年入关时的数万人发展到总兵力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后则跃然百万。替陈诚收拾烂摊子的卫立煌,此时只能率领30万兵力驻守沈阳。国民党在东北的另外两个孤岛,只剩下郑洞国在长春的10万兵力和范汉杰在锦州的15万兵力。总兵力不过55万人的国民党军,此时已经完全丧失和东北野战军进行野战的能力和战略机动能力。

此时蒋介石的战略也从过去要将共产党逐出东北,改为试图将主力撤往关内。不过此时毛泽东已经不满足于夺取东北了,他意识到东北的迅速胜利将会在未来一年内促使全国解放,为此必须阻止卫立煌部队撤回关内,将其全歼于辽沈。而此时辽沈战役的核心问题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国民党这三大军事集团,到底先打哪一个。作为战区统帅,林彪谨慎地选择了长春。以东北野战军的实力,由北向南逐一攻克,不失为稳妥而不败的策略。而毛泽东则督促林彪选择最南的锦州,他的目的是要提前结束全国战争。

早一年或晚一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或许不可逆转,但中国战局不可能不受到国际变化的影响。1950年朝鲜战争便阻隔了中国全国解放的进程,显示毛泽东的担忧多么有远见。选择锦州,怕的正是解放全国的进程夜长梦多。初攻长春不利后,在毛泽东的督促和罗荣桓的建议下,林彪最终选择对长春“长围久困”,同时大军南下,才有锦州守军范汉杰集团在30个小时内的速败和郑洞国困守长春数月的饥饿悲情。锦州的土崩瓦解和郑洞国的投降,最终让沈阳国民党军的最后一个战略机动兵团廖耀湘兵团试图从海上突围。或许是冥冥中有天意,在林彪大军于辽西围歼廖耀湘集团的战斗中。东北解放军三纵七师二十一团三营神奇地抓住国民党3个军接防的疏漏,以一个营的兵力渗透到了国民党军核心阵地。

1948年10月26日凌晨3点到6点,不到3小时,三纵一举摧毁廖耀湘兵团的前线指挥所和3个军部。国民党在东北最后的数十万大军顿时在距港口不过百公里的辽西平原陷于群龙无首。52天的辽沈战役用一场东北3年战争中最大的围歼战,为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崩溃谱写了终曲。此时距1946年5月30日蒋介石抵达长春,不过两年零2个月。

猜你喜欢

杜聿明兵力林彪
美军兵力设计及作战概念跟踪
杜聿明:被特赦第一人
林彪最后一次题词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试论兵力投入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
林彪之病
林彪的衣食住行与性格爱好
小鸟的攻击 ——达里尔(美 国)
我所认为的贵族
杜聿明与廖耀湘的“迂回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