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009-06-30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7期
关键词:信用评级资产证券化

胡 冰

提要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风波,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着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危机不仅波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其波及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跟10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相比。银行业作为此次金融风暴的“创造者”之一,正处于危机的风口浪尖。本文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入手,研究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次级贷;资产证券化;MBS;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宽松的贷款条件积累了大量的信用风险。2001年新上任的小布什总统采取减税和降低利率的经济政策,用以刺激美国经济,拉动总需求增长。美联储在很短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调低至1%,直接带动美国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

在此时期,房地产贷款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很快得到了满足,那些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成为了房地产金融机构新的目标客户。由于次级贷款相较于优质贷款的收益率更高;且在房地产价值不断升值的环境下,即使出现违约,房地产金融机构收回的抵押品价值也足以弥补损失,淡化了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同时,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风险及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其他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从而导致很多房地产金融机构对次级贷款倍加青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空前火暴。

市场如此繁荣,致使许多抵押贷款公司信用审查不严格,更有甚者,据说很多抵押贷款公司用程序自动办理业务。信贷规模的盲目扩大,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为日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3年美国经济进入复苏期,美国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从2004年6月30日至2006年6月29日,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础利率从1.25%升至5.25%,这期间,次级债市场的按揭利率直线上升;而另一方面,美国房产价格从2006年开始却逐步走低,直接导致次级贷款违约率大大增加,从而最终爆发次贷危机。

(二)抵押贷款证券化造成信用风险的传递。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火暴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为了分散这些风险,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次级抵押贷款以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担保债务凭证)等形式在债券市场上打包出售。由于这些债券的利息率相对于其他债券要高,次级债成为了众多金融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目标,从而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传递到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从根本上加深了这场危机,最终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三)复杂的证券化产品与偏高的信用评级。次级债是资产证券化的结果,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且有些次级债券并不是只经过简单的一次证券化。以CDO为例,就是以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的中间级MBC为基础,进行新一轮的证券化,将不同的MBS分割成不同的组合,CDO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自身结构为自己提供“信用增级”。经过证券化的层层包装,在提高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同时,也使很多投资者难以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只能依赖于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

而在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得到AAA评级的大约有75%,AA的有10%,A的也有8%左右,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但实际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已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四大评级机构从美国按揭贷款评级中获得的收益累计超过30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已经成为信用评级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评级公司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主观上降低信用评级的标准,很难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偏高的信用评级,使得那些完全依赖于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的投资者对次级债出现非理性的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创新是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金融不断创新。次级抵押贷款在20世纪十年代中期至2004年期间经历过快速发展,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1,400亿美元,如今高达8,000亿美元,有力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任何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以资产证券化来说,他对缺乏流动性的基础金融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在分散风险的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投资者遍布各地、各个领域,因此成为传递风险的渠道,一旦爆发危机,便加大了危机波及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防范与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必备的素质。

对于我国来说,金融创新还刚刚开始,应吸取西方金融创新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那些金融创新产品的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而应在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以优质资产作为衍生产品的标的物,不良资产仅作为补充,降低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采取稳健的方式,加以摸索。

(二)加强防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近年来,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特性,很多商业银行都大力发展住房信贷业务,这也是我国近几年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对于住房贷款的审查还比较严格,不存在次级贷款。但由于我国近两年房价持续高涨,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2∶1,房价回归的几率很大,一旦房价逆转,违约风险便会显露出来。与此同时,我国在此类风险的防范方面准备不足,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相对较低,应对能力较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信贷资产本身的质量,并及早做出风险控制。

(三)选择中介机构要谨慎。在高度专业化的金融市场,很多银行的创新金融资产需要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评级和增级。而很多投资者也是依赖于这些评级来决定其投资策略。因此,评级机构的建议,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此次次贷危机中,穆迪、惠誉、标准普尔等著名评级机构,对次级债给予了极高的评级,全球投资者正是由于以此评级为参考,放心地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然而,在2007年7月次级债市场出现异动后,这些评级机构又大范围地调低了次级债的评级。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证券的评级,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类证券列为观望,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证券的评级。大幅降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大量抛售此类债券,导致危机在全球内爆发。8月,欧盟委员会因为怀疑这些评级机构有过多的利益相关,对这些评级机构进行调查。

正是如此,商业银行应竭力避免与独立中介机构间的不当利益共谋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关系。表面上看,商业银行可由于自身的金融资产评级高获取短期利益,但最终却可能损失惨重。

(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谨慎投资。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开放,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投资者想要进行海外投资受到了许多限制,但这次次贷危机中,还是有部分银行受到了一定的损失。截止到2007年6月,根据公布的数据,持有美国次级债最多的中国银行的持有额为96.5亿美元,约占报告期内全部证券投资的3.8%。据初步估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6家中资银行因投资美国次级债券损失已达49亿元人民币。

国际金融市场相对于国内较为封闭、单一的资本市场而言,要复杂得多,很多金融产品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出现,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相当陌生,这就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经验。因此,对于刚刚开始涉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机构来说,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大风险控制,建立各种潜在风险应对措施。同时,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

此外,不要盲目相信所谓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应仅将其作为一种参考,避免出现众多机构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出现的错误。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2]张茂荣,王力.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骨牌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3]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4]陆珉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2.

[5]李阳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信用评级资产证券化
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