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进城问题经济学分析

2009-06-30杨兴辉高红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7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农民工城镇化

杨兴辉 高红霞

提要农民在做是否进城的决策时,遵循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他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收益。进城的收益自然比较明显,他们可以在城市获得工作岗位,挣钱,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进城成本、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的长期不合理存在,政府对农民工的不够关心,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之下,城市农民工的大量失业等问题都构成了农民进城的巨大成本。我国加速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使得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这样就要加大农民进城的利益,完善制度,以便加速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危机;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村人口相对比重比较大,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是农村城镇化。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不足,农民意识的不足,同时城乡差距很大,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充满着艰辛。

二、农民进城的决策分析

农民是理性的,讲究实际的“经济人”。目前,统计学意义上的中国农民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尚未实现或部分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另一种为已经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以下将分析不同农民的进城决策问题:

(一)尚未实现或部分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这一类农民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土地是其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②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比较传统,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他们来说,在不考虑任何迁移成本的情况下,他们在心理上是愿意进城的。首先,在支出同等劳动的条件下,农民在城市可以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获得比在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其次,进城能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享有较高的文化教育,较好的医疗保障,更齐全的基础设施;再次,还能提高实际上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1、对于前者,即专业农民来说,不愿进城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他们从事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务农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低收入使他们或无法偿付或舍不得支付昂贵的迁移成本。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技能、精神状态等方面的不足,无法进行谋生进而融进城市生活,即他们进城的预期收益为零。一部分农民由于环境闭塞、信息不畅,对城市知之甚少;一部分农民对现有的务农收入已经满足。

2、对于后者,即实现一部分产业转移的农民,他们的现状是既可以获得农闲时机会成本为零的进城务工及其可能的潜在收益,又不要承担太大风险,彻底放弃务农。他们“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通过务农保证基本生存条件,又可以通过从事非农产业改善收入。

(二)已经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这部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乡镇企业职工或业主身份住在农村;第二种是完全脱离农业的农民工;第三种是在城市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农民。

1、对于第一种:这是相对特殊的农民群体,他们一般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城中村,既享受了城市的文明又不失去农民的优势,可谓一箭双雕。在进城同样能找到工作的情况下,他们现在的收益要大于进城的预期收益,进城不仅要面临失业风险,而且要偿付巨额迁移成本,主要表现为:他们通常已经在农村投资几万、几十万元建好了宽敞的住房,享受田园风光;在现行土地制度下,他们的土地特别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蕴藏着巨大的未来收益;农村中有较宽松的计生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发达地方的农民或已经入股的农民,在农村可享受集体福利、分红;已经建立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应该说,这类农民具有永久性迁移进城的最完备的条件,但是除非为了子女教育,否则在现有制度不变情况下,他们进城的动力是很小的。

2、对于第二种:他们具有承担求业风险的能力,他们的预期收益具有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并且要承担过高的迁移成本:他们从事的一般是城市人不愿从事的高强度、高温、高空、有害、有毒的行业和工种,收入不稳定,工作不固定;远离家属子女,要承受精神负担和春运高峰期的高价交通费用等经济负担;他们通常缺乏劳保和社会保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他们进城往往是一个家庭为收入最大化所做的决策,而且,通常是农户为未来创业而准备资本的一种策略。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预期收入,而且也取决于迁移的直接成本。因此,这类农民的进城行为往往也是短期的。

3、对于第三种:他们不仅能支付迁移成本、个体经营成本,而且能够承担经营风险。其特点是:①该种类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经营能力或拥有一定量的自有资本;②在城市不受雇于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成为小商贩、小业主;③从事个体经营活动,面临的较大风险,这不仅源于自身经营的能力,但这类农民进城后,由于收益较大,他们是一定会长久地生存下去。

综上分析,由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即使存在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农民进城的推力仍然不足,而现行的户籍、劳动制度,歧视问题的存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很大,失业人数很多,这些都提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民进城的拉力,这是导致我国城镇化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农民进城动力不足的原因

农民进城的动力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农民有进城的意愿,但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大量的农民仍局限于在农村中谋生。当前导致农民进城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的就业率。从根本上说,城市的就业概率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民进城的步伐也较快。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和频繁波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强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不景气,给城镇的就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且于2008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低于10个百分点,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据经济学家预测也可能只是接近8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前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对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加速进城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以前的经济增长大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低的劳动力成本,加工出口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出口产品逐渐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逐渐转型,变粗放为集约型,提高科技含量,以技术为后盾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很多技术,很难适应企业的转型,若他们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就纷纷进城,则有很大的失业风险。现阶段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大量加工外向型的企业倒闭关门,很多农民工没工作回家,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比较大,很多企业都在亏损、裁员、减产。这已经说明自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变粗放型的、靠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出口企业为靠技术进步、创新的集约型的企业进展。同时,大量农民工的返乡,也反映了农民工劳动供给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性。这些调整,不仅对我国的企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迁移者求业或创业能力的大小,主要受农民自身人力资本素质和适应力的制约。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市场意识较强,能够通过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而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大大影响了他们进城就业的信心,使他们无法参与或不敢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并时刻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三)制度因素的影响是最深、最具本质性的。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滞后,农民进城一方面可能会冲击农业生产,造成大量土地抛荒;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市职工就业。出于这种担心,一些地区政府设置种种障碍,人为地增加农民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成本,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目前仍维持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在现有制度的影响下,进城农民的子女入托教育难以保证;他们自己则因劳动收入低、时间长、几乎不享受社会保障,而难以保护自身已形成的人力资本和进行人力资本的再投资;容易产生对土地的依恋等,这些给农民进城增加了直接成本和心理压力。

四、解决的方法

城镇化是人口和生产要素集中的过程。加速城镇化进程,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千方百计地减少农民进城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农民进城动力,积极鼓励农民进城。

(一)积极推进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就业率。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效益差,产品科技含量低,地区性结构雷同,国际竞争力弱。我们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大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既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二)认真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有上亿人了,而且随着以后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个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农民工在促进城镇化进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桥梁,同时他们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保障,国家立法还不够健全,现在国家必须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制度,废除户籍限制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给农民工进行技术上的培训,适应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解决农民工的家属子女的上学生活问题;同时,城市人也应该减少对农民工的鄙视态度,把他们当作城市的一部分,减少农民工心理上的障碍,真正减少农民工的转移成本。

(三)当前经济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这次金融危机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稍有风吹草动,农民工的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和收入不稳定性一览无余,因而他们被迫返回农村,同时部分企业裁员减员,导致下岗失业数量庞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当前对于农民工的问题最要紧的是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就业。政府可以根据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依托农村党员夜校、农民培训学校和农村党员领导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开展订单、定向、定点免费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致富本领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同时,动员驻市县区企业充分挖掘本企业资源,专门开辟返乡农民工就业绿色通道,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千方百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增加收入。各职能部门也纷纷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及时掌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用工需求,积极与他们联系,并与其签订劳务输出协议,有组织地输出返乡农民工。

(四)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广大农村居民接受教育层次低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最重要因素。要切实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真正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同时,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加大自身对教育的投资,将子女教育真正当作是具有高效益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非单纯的没有产出的“消费开支”。

(五)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的制度性前提。主要包括:改革传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实现户籍管理上的城乡统一;实行城乡一致的劳动用工制度,缩小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用工成本上的差距;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代替目前土地和农业对兼业农民的保险机制等。同时,加强成都的以“政府主导,集中发展,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群众收益”的一体化探索之路,积累广泛的经验,为城乡统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廖丹清.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1.

[2]樊小钢.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8.

[3]经洪斌.怎么办?——现阶段农民工权益的思考.2005.10.

[4]蔡岭.农业经济导刊,2009.2.

[5]马先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探析.2009.2.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农民工城镇化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