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基因的传承与变异

2009-06-29

科教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花鼓民间舞民间舞蹈

杨 绯 刘 颖

摘要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走进课堂并成为课堂的训练教材后,用表演民间舞代替了“跳”民间舞,损伤了民间舞在感情流露上的自然、真实的感染力。此外,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走进课堂也是一种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传统而珍贵的艺术形式的一种传承与保护;其次,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心里及文化需求的转变,使一些表现形式单一,情绪单调、结构散漫的民间舞在艺术表达上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精神追求,需要发展和创新,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花鼓灯原生态民族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戴爱莲、彭松等在有意地从民族舞蹈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开始整理民间舞蹈文化,1946年在重庆举办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就是其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其中《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巴安弦子》等的表演为民间舞蹈的剧场化预示了先机。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以及1987年中国民间舞在北京舞蹈学院独立建系等等,为中国民间舞蹈走向专业化开辟了的道路。一大批民间舞教育家以北京舞蹈学校为纳精吐气的炉鼎,孜孜不倦探索着民间舞专业化的走向,从原型到素材、从风格到组合、从势态到元素,兢兢业业地规范着民间舞的内涵与形态,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在民间舞专业化的40多年里,北京舞蹈学院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太多变化,教材以汉、藏、蒙、维、朝为主,课堂训练是以正规性、程式化较强的组合为主,教学方法一直是“口传身教”,“口传”包括舞蹈教师在授课时讲解动作的要求、举例启发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身教”指教师做出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不过在实践着民间舞教材教学的三条原则——代表性、系统性、训练性的时候却忽略了民族民间舞本身所蕴涵的“土”的气息。

花鼓灯的舞蹈教材是舞蹈学院几大传统舞蹈课堂教材的元老之一,它是经过几代的舞蹈工作者通过深入民间的采风,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套专业、系统、有代表性、有训练性的一套教材,同样这也是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专业层面上的传承的表现。但是在这种传承的基础上,虽然在一定的条件和程度上保护和发展了花鼓灯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但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花鼓灯本身所具有的那特殊而又珍贵的“土”性气息所剥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淮河流域”赋予花鼓灯的独一无二的民族地域特色,而珍贵就是正是因为有这些“土”性气息的存在才使的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有了“灵魂”。而我们的教材组合却恰恰将这些灵魂性的元素排斥在了专业艺术的门外。例如:

(1)原生态花鼓灯是锣鼓以及灯歌和舞蹈相结合的,而且分大小场,场面较大,学院派的组合与原生态相比较为单一,且花鼓灯组合与灯歌相脱节。

(2)原生态花鼓灯一般是地方用于办事的一种场面,久的会三天三夜,而课堂教材组合只是摘取其中的舞蹈部分加以艺术改进。

(3)原生态花鼓灯的鼓架子的地面土技巧用得广泛,而课堂教材组合中从未涉及过。

(4)原生态花鼓灯是地方热闹的一种特色形式,课堂教材组合注重的是其对学生的训练性。

这种从原生态而来到教材上的变更和改革,在注重代表性、系统性、训练性的时候却忽视了对原生态民间舞本身所具有的生活气息。

真正的民间所表演的花鼓灯,在“兰花”与“鼓架子”的对场戏中,为了配合剧情的发展,“鼓架子”总会表演出一些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动作,而在经过艺术、专业提炼后的课堂教材组合中却只是融入了少数的几个在前辈们所认为的具有浓郁的花鼓灯特色的经典动作而已。而在原生态花鼓灯所赖以生存的民间却拥有着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的步伐,以及别具特色的“另类”动作。

众所周知,在花鼓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灯歌,无疑在花鼓灯的表演中起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发展至今,与花鼓灯相依为命的“灯歌”却越来越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而在教材中,对于花鼓灯组合的伴奏也只是仅仅的锣鼓的节奏而不见灯歌的角色。其实,民族民间舞从原生态走到课堂,不仅仅只是为了对舞者的训练与舞台,剧场表演的需要。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也是一种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的存在”,同样,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走进课堂,并被提炼,改良成课堂教材,也有他的利弊关系。从上面对花鼓灯的分析可以看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走进课堂并成为课堂的训练教材后,其原有的乡土味、山野气息,以及清新、质朴也被“精致”掉了;过重成分的表演,用表演民间舞代替了“跳”民间舞,损伤了民间舞在感情流露上的自然、真实与浓烈的感染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走进课堂也是一种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传统而珍贵的艺术形式的一种传承与保护;而对与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表演的需求(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53页)来说,显然,课堂上的组合所表现、所要求的更为符合要求;其次,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心里及文化需求的转变,使一些表现形式单一,情绪单调、结构散漫的民间舞在艺术表达上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精神追求,需要发展和创新,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但是,只有飞扬着民族风采,浓缩了百姓真情,又具有时代节律的民族民间舞,才真正的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勃勃生机,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民族民间舞。如果我们在谈发展创新的时候,缺少新意,在追寻民族民间舞时,所表现出来的却与其远离,与生活脱节,不仅谈不上继承与发展,反而会损坏民族民间的艺术传流。

诚然,实践之路有千万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探索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是,我们在遵循民族民间舞蹈传播时,不能“食古不化”,在发展创新时,也同样不能丢掉自己的“根”。

猜你喜欢

花鼓民间舞民间舞蹈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