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发展的“三个面向”

2009-06-15任培江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任培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其中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始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确定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迎接和适应世界新局势的总对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我国教育质量保障事业发展的指示灯,我们将抓住时代契机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促进我国当代教育的进步,逐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三个面向”;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52—02

改革开放30年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有了巨大腾飞,更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打造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质量”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拓和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这是当代中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要求,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而言,恰恰是三盏富有时代特征的指示灯。

一、面向现代化:适应时代新挑战,与现代社会相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提出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在2020年,全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竞争与挑战,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突出中国特色。这里必须着重提出以下两点:

(一)财政保障

根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性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可是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3.14%到2007年的2.86%正呈逐渐下降趋势,有资料显示,1998年至200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7.74%的平均增速增长,同期的税收以年平均高达16.5%的增速增长。因此,教育投入长期不到位的根源不在于是否有钱,而在于作为我国质量保障体系主体之一的国家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教育投入和经济总量之间应该有一个和谐的比例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学校定位

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客观现实和发展潮流,用市场手段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大学如何经营发展,如何改变质量低、效益差、资源浪费等严重的状况,如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多品种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找到大学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方式,[2]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只有在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评估下科学定位、安于其位,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才能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在质量保障机构的组织下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大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保障大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二、面向世界:扩展国际大视野,有选择地借鉴吸收

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国际竞争的格局,各国通过改革力图形成一种交换和平衡,[3]实施“教育立国”和“人才战略”,较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令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贡献功不可没。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在地包含不同的质量标准、多方的保障主体和完善的保障过程三个方面,[4]与此相对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现状具体提三点:

(一)理念

中国和西方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西方是讲成长,是以裸塑的质量主义为基础,而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在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生产出来符合规格的统一产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部统一标准的塑造,其结果就导致我们的大学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首先就要保证我们的大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多元的质量标准,鼓励高校吐故纳新,实现高等学校“提升质量、改进管理、办出特色”的价值追求,在个性培养之中加入一点国际性气质。

(二)中介机构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教育强国,他们的保障体系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各国实情在国家、社会、高校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组合,建构最优的保证模式。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突出了学校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这些机构主要是指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民间组织或团体,成员来源多样化,可以客观、独立地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相关参考信息,使高校在准确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办学宗旨及目标、制定课程计划并整合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估并收集反映最终结果的各类信息,判断教育活动及相关管理的工作绩效。可以为政府决策等提供建议,能够更有效地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监督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提高管理与教学的质量。

(三)质量输出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高等教育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举个例子,美国高校始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而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15%-20%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只有5%的成果形成产业化。所以说,有预见性地调整高等教育中的“普职比例”,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应需向市场配送人力资源和高校科研出成果以及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一样,都是我国高校“产学研”模式发展中需要质保体系确定保障的重要内容。也只有我们的保障体系确实“有为”,才能使教育真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要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5]这就要求教育要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要求教育改革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成为国家发展创新的持久动力,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统筹兼顾,全面地、协调地、可持续性地发展。

(一)全面性

即保证人才的全面培养和人员的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面就是要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兼修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在通识教育中有专业性的侧重,完成文化的传递与创新的使命。全员参与要求高校的各个部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成员和全体教育管理干部都要增强质量意识,严格地把好各自的质量关。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质量保障要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校还要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听取社会用人部门意见的制度,广泛吸收毕业生和社会用人部门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并经常根据毕业生和社会用人部门的意见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调性

努力统筹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高校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统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中共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通过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当然也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可持续性

高等教育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即社会接纳高等教育“产出”的可能性;二是高等教育“生产能力”的制约。[6]忽视或无视这种客观制约性,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就会变为“越位”,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许多地区和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持续性地大幅度扩张已经超越了高校本身的“生产能力”,使得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难以保障。因此,要尊重办学规律,坚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要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双赢”。现在的普通本科生有1024.4万人,研究生119.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1.3倍和107.6倍,只有把握“适度”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学家们所说的“有效增长”。

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而言,“三个面向”的内容各有侧重,“三个面向”的主体和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是在空间上的扩展与借鉴,“面向未来”是在时间上的延伸与完善。“三个面向”统一于一个目标,就是主动有效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一个过程,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还存在若干问题,可以说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计划体制框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7]面对现代社会给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提高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将以”三个面向”为航标和罗盘,发展“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我保证、中介评估服务、社会需求调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借助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踏实稳步地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促进教育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49.

[2]张风辉.大学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3]Dirk Van Damme.European Approaches to Quality Assurance Models,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0,14(2).pp.10

[4]张正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性略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M].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1.

[6]王玉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

[7]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93.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