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2009-06-01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情境政治教学

陈 灿

摘要:在政治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飞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分析了创设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政治

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此,教师须在教学中创造较大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飞学生的智慧,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实现他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情境教学法正是一种实现这个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情”指洋溢在“境”中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很多同学反映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多”、“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可言”。

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于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使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习,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叶圣陶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句话的主旨就是要实行情境教学。教师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

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1. 情境导入法

即在课堂教学开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做好了铺垫。情境导入法常采用的方式有温故启新式、悬念诱思式、情境切入式。

2. 情境渗透法

情境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导入部分,还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导入部分,我们已经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如果在后面的教学中不能继续刺激学生的欲望,那么学生很快就感到乏味了。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处理每一个大的知识点时,都为我们授课提供了生活化的素材。这些引用的素材,可以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可以是警句谚语、可以是历史故事、可以是事政热点,总之做到了生活情境的提出与课本理论的传授有机结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举例法、小组讨论法、分角色扮演法。

三、应注意的问题

1. “度”的问题。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理论知识。如果教学中只追求情境,可能就偏离了教学的正常轨道。这就要求教师“精”备课,并不是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的,对于那些有必要、内容适合创设情景的知识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精”,不拖泥带水,做到激发兴趣与掌握知识辨证统一。

2. 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变通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本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3.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情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实际上,我们教学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这种做法在情境教学中是有害的。

情境教学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的结合,使知识的吸附和情感的熏陶成为一种力量,并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要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新的经验。

猜你喜欢

情境政治教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