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阅评制度的学理初探

2009-05-31包东喜徐楚桥

江汉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

包东喜 徐楚桥

摘要:目前,中央、省、地市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制度,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闻阅评是新闻宣传和出版部门立足新闻宏观管理目的,通过对新闻媒介刊登的信息和意见开展阅评,对新闻媒介机构的信息和意见导向进行管理和控制,并表现为“批评”和“表扬”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称。我国的新闻阅评制度无论在性质、组织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评议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新闻阅评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这些指导性原则包括三个维度,即政治维度、公正维度和批判维度。

关键词:新闻阅评制度;新闻宏观管理;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12-0120-04

一、新闻阅评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舆论导向“福祸论”。他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他强调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舆论导向的宏观调控,是指党和国家着眼于全局,对各种新闻传播活动的舆论导向进行调节和控制。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又依赖于社会控制与社会调节。新闻传播系统也是一种社会系统,必须有其秩序,即新闻秩序,没有新闻秩序,新闻舆论导向就必然发生混乱。新闻阅评就是新闻舆论导向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新闻阅评制度化,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导向工作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了快速发展。据2008年《中国新闻年鉴》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底全国出版报纸1938种;期刊9468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8个,共开办广播电视节目3760套;全国网站数量150万个,网页数为84.7亿个。

这无疑令人欣慰,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新闻秩序问题,表现为新闻舆论导向偏差时有发生,各种新闻媒介的新闻宣传不协调行为、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新闻纠纷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情况,客观上需要我们加强新闻事业的管理,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的宏观调控,以优化新闻媒介的整体结构,协调各种新闻关系,提高新闻舆论导向的整体效率。而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制度来予以保障,新闻阅评制度正是适应新闻宣传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发端、建立和完善的。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①。笔者认为,制度是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习惯累积,表现为一系列规则,受一定范围内的人所共同遵守,约束着其适用范围内的人们的行为。它可以是演化的,也可以是建构的。

新闻阅评制度实质上就是在新闻管理活动中逐步演化和建构的一系列约束新闻媒介、宏观调控新闻舆论导向,以优化新闻媒介的整体结构、协调各种新闻关系、提高新闻舆论导向整体效率的一种习惯累积,表现为一系列新闻阅评活动、文本等。当前,新闻阅评已经成为新闻宏观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阅评制度也已成为新闻管理系列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闻阅评制度的实务考察

我国的新闻阅评是由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以1994年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成立为开端,迄今15年,目前,中央、省、地市三级已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小组,形成了日益完善的新闻阅评制度。

1994年,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最初出刊《新闻舆论动向》,后改为《新闻阅评》。由中宣部新闻局负责具体工作。发送范围为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领导和阅评涉及省份的省级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和省级党报党台总编辑等。从《新闻阅评》的总刊期编号看,到目前已刊出阅评文章10000期以上。

1996年8月,中宣部在烟台召开加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建立新闻协调和新闻阅评制度,以利于进一步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1997年,湖南、湖北等省正式建立省级新闻阅评制度,邀请省级党报、广电系统专家和高校专家及部分离退休老新闻工作者共10余人成立新闻阅评小组。新闻阅评通常由中共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具体负责,出版阅评简报,履行本地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职能。

1998年中宣部召开全国新闻阅评工作经验交流会,一批新闻阅评工作制度、机制在全国交流推广。2004年中宣部新闻阅评10周年座谈会提出,“新闻阅评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个贡献”。2005年5月,中宣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省级阅评工作现场会,进一步确立新闻阅评制度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的新闻阅评制度基本上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中宣部和各省、区、市委宣传部的新闻阅评小组为主体的“新闻阅评”制度。这类小组大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在宏观上对新闻媒介的方向性错误予以把握,对格调低下的新闻媒介及其具体产品予以批评、矫正。其具体阅评意见往往会刊登在《新闻阅评》或专门的报刊杂志上,如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在省级,均以红头阅评件出现,如湖北省的《新闻阅评》,湖南省的《阅评简报》等。

二是程序完善的“新闻审读”制度。它一般不参与正常的新闻出版活动,而是从宏观上把握新闻出版活动的整体情况。它通常表现为一种政策性的审读,审读的依据是各项法律、政策,审读的目的是为进行报刊管理及制定政策提供相关的资料。由于它代表国家或一级政府的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因而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舆论导向的导向。

三是各新闻媒介内部设立的专家小组的“新闻评点”习俗。这种媒介内部的“新闻评点”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形式是媒体内部的“编前会”、“评稿会”等。另一种形式是人们常见的媒体内部的“新闻专家小组”。这种小组一般由媒体内部人员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形式的“新闻评点”习俗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媒介自律的特征。但这类阅评小组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政府或基层党组织对新闻媒介的批评监管责任,成为一种“批评的象征”。②

新闻阅评活动围绕新闻阅评件的调研、撰写、编辑、印发、送达、回馈,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规则约束,超出了一般的专家评议的效能,如被阅评批评的新闻媒体,接到新闻阅评后须及时作出回复。由此,新闻阅评在各新闻媒体的报道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

综合上述实务考察,笔者认为新闻阅评在本质上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管理行为,其实质是新闻宏观管理。一方面,它主要是基于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使用而言,行使的是作为政府部门的媒介监管者的新闻管理职能和宣传控制职能,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新闻传播更好地为党和政府服务;另一方面,这类评议具有专业属性,但总的表现为一种强制形态的批评。

三、新闻阅评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新闻阅评作出过正式的定义,笔者从大量文献研究发现,2002年最早出现对新闻阅评定义的表述:“广义地说,新闻阅评有两种,一种是大众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所产生的共鸣、看法、意见、建议,是分散的、无意识的;另一种是新闻管理部门和新闻单位自身组织的、有意识的评说。比较而言,由新闻管理部门组织的阅评,是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宏观监控,其意见更客观、更权威,其反馈更直接、及时。”③将新闻阅评分为广义、狭义两种,特别指出新闻阅评是一种有意识的评说,具有合理性,但它却不是一种规范的、严谨的、定义式的表述,更多的是对新闻阅评进行分类。

有学者认为,研究新闻阅评的定义,必须把它置于整个新闻学的体系中,借助新闻学的理论和概念。新闻阅评有特定的含义,是在新闻宏观管理的实践中产生的。“新闻阅评作为新闻宏观管理的手段,是对新闻报道的有意识的监督和评议”④。这种观点,强调了新闻阅评是新闻宏观管理的手段,但将新闻阅评的对象限定为新闻报道,并不能科学地概括新闻阅评的丰富内涵。也有人将其概括理解为,一切党和政府的宣传、出版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介机构进行管理、控制,并表现为“批评”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称。“新闻阅评”作为一种批评形式在我国由来已久,无论是解放前的新闻审查还是现在的新闻审读,都可视为“新闻阅评”的表现形式。显然,这种定义将事前新闻审查与事后的新闻阅评等同,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中宣部2004年出版的《新闻阅评选》中也对新闻阅评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描述:“新闻阅评是新闻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放在新闻报道之后。”“新闻阅评工作是说长论短的工作。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离开这项工作;要减少噪音,排除干扰,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也离不开这项工作。”这揭示出新闻阅评的一些本质属性,为我们探求什么是新闻阅评奠定了基础。

笔者以为,新闻阅评是新闻宣传和出版部门立足新闻宏观管理目的,通过对新闻媒介刊登的信息和意见开展阅评,对新闻媒介机构的信息和意见导向进行管理和控制,并表现为“批评”和“表扬”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称。这个定义一是明确了新闻阅评的对象,即各种新闻媒体刊播的所有新闻报道、广告信息等。二是表明了新闻阅评事后阅评的特性,是对已刊播的信息特别是新闻报道的阅评。三是表明了新闻阅评是新闻阅评主体(管理部门和媒体)的有意识的行为。四是表明了新闻阅评“阅”、“评”结合的特点。监督和评议是新闻阅评的根本属性。

四、我国新闻阅评制度与西方新闻评议制度

新闻评议制度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最早成立评议会组织的是瑞典,1916年瑞典成立了“报业公正检验委员会”,亦即人们所说的报业荣誉法庭,是世界上第一个报业自律组织,旨在协调报界本身的相互联系,并处理对报业的投诉,仲裁报界与外界的纠纷。另一个北欧国家挪威于1910年建立了“报业仲裁委员会”,1927年改组为报业评议会。1946年,日本成立了新闻协会。荷兰于1948年建立报业荣誉法庭。南非于1950年特设报业调查委员会。1953年7月1日,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英国报业总评议会成立。因其体制完备、收效甚大而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楷模。德国(1956年)、意大利(1959年)、美国(1967年)等一大批国家以英国为榜样,先后建立了报业评议会或类似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构。从各国自律情况来看,实施的主体一般是新闻媒介行业组织,实施的内容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自律组织对一国新闻界的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英国评议会对报业的行为规范作出了贡献,并成为西方其他国家进行新闻自律的榜样,但在英国,它饱受外界的批评,该国报纸经常拒绝在显著位置刊登它的审定结果。于是评议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而彻底转型。效仿英国的很多国家的新闻评议会由于其独立地位得不到认可,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职权不够明确,执行裁决不具权威性等种种原因,活动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无法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我国的新闻阅评制度是一种新闻宏观管理的习惯积累。新闻阅评活动由高校学者、业界专家和负有管理职责的新闻管理部门代表共同完成,具有管理属性和专业属性,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员保障,工作职权明确,执行裁决具有权威性,对于媒体行为具有约束力。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媒体舆论导向正确、及时有效的传播行为和报道内容进行褒扬、肯定;对出现舆论导向偏差的传播行为和报道内容进行提醒;对出现的错误报道内容等进行批评。对于新闻传媒单位来说,它对媒体“把关人”起提醒、引导作用;对新闻宣传的主管领导部门来说,它是进行宏观调控、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宣传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显然,我国的新闻阅评更具有公信度和权威性。

由于我国的新闻阅评制度无论在性质、组织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评议制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对西方国家新闻评议制度的研究并不能替代对我国新闻阅评制度的研究。

五、新闻阅评制度的理论建构

从宏观方面看,新闻阅评的标准和依据,是看所选事实是否反映了生活的主流与本质,重大事实是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等。从微观上看,具体标准千变万化。很大的原因是,“我国新闻业在社会功能上呈现诸事合体状态:新闻媒体集政报(公报)、党报、历史档案、商业活动诸业于一身。管理体制相应地表现为党、政、事业、企业诸制合一,对各项功能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互相混杂矛盾。”⑤

新闻阅评除了遵循法律法规、党规党纪、宣传纪律以及办报办刊办台宗旨等依据和标准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新闻阅评的指导性原则——即新闻阅评所依据的根本法则或根本标准,包括三个维度:

第一,政治维度。这一维度原则是由新闻阅评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新闻阅评工作具有明确的政治维度,即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中心任务,对新闻宣传进行准确、及时、有效的评点,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用这一指导思想来衡量、检验、判断新闻宣传的方向是否正确,新闻宣传的实际运作和表现是否适度,新闻宣传是否有效。

新闻阅评的政治维度集中体现在对新闻舆论导向的评议上。因为舆论导向关系到党和人民的祸福,也就是关系到最大的政治。通常评议舆论导向的重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二是密切注意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重要信息、情况、表现;三是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报道中的情况和问题;四是关注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和对新闻理论中某些错误观点的批评。有学者认为,新闻阅评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媒体采取不同的标准展开批评。“党报、党刊、党台等,政治色彩鲜明,在舆论导向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其‘喉舌功能上多作要求、严作要求是完全应该的;都市类的报刊、台或者栏目,主要看其生活导向、文化品位,在政治标准上不应与前者要求一致”⑥。

第二,公正维度。这一维度原则要求新闻阅评要站在公正的立场,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即阅评者要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偏好、个人意气甚至个人私利出发来进行新闻阅评。美国自由论坛主席Charles L. Overby曾提出了一个“新闻公正性公式”:A+B+C+D+E=F,即: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Accuracy+Balance+Completeness+Detachment+Ethics=Fairness)。这一公式也适用于新闻阅评的公正性。

同时,阅评者和被阅评的新闻媒体是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而在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标上是完全统一的,都是为了做好党的新闻事业,搞好新闻报道。因此,阅评者在提出阅评意见时要慎用断语,慎下结论,说理充分,批评有据。被阅评的新闻媒体也可发表不同意见。

第三,批判维度。这一维度原则要求新闻阅评要选择那些带普遍性、规律性、趋向性的内容进行评议。新闻阅评面对的是整个新闻媒介的报道,选择什么来评议关系到新闻阅评的质量和效力。新闻阅评要具有典型性。表扬性的新闻阅评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规律性、指导性,反映事物本质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人物进行评议。批评性的新闻阅评要选择那些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方面的问题以及新闻媒体某一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议。批判性是新闻阅评与生俱来的特性。批判性包含了批判的立场、批判的观点、批判的方法等内涵,表现在新闻阅评稿中就是批评性意见。

注释: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② 刘晓程:《论“新闻阅评”之不同于“媒介批评”》,《今传媒》2005年第4期。

③ 蒋祖烜主编《点击传媒——湖南新闻阅评撷英》,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1页。

④ 苏进跃:《新闻阅评定义、规律、原则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⑤ 阚敬侠:《谈我国的新闻法治(摘要)》,《中国新闻杂志》2004年第5期。

⑥ 郭光华:《新闻阅评: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载董天策主编《中外媒介批评》,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作者简介:包东喜,男,1977年生,湖北大悟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任编辑,湖北武汉,430077。徐楚桥,男,1963年生,湖北大悟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
电视新闻编辑舆论导向的新运用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做好高校电视媒体宣传工作
论广播电视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出版产业引领功用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浅析民生新闻也要讲政治
试论网络出版的舆论引导与监督
唤醒和培养少先队员的责任意识的几点实践
新常态下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