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2009-05-27刘纪兴

江汉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建设

刘纪兴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为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坚强政治保障。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力加强三大主体性工程建设:加强文化理论体系建设,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能力;加强宣传舆论体系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121-0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科学总结党在全国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执政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总结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新思想、新理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进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形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努力从全国范围内清除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影响,使国家和人民的一切事业“循着新的轨道向前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体系,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也应当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使人民在紧张劳动后的休息中,得到有高尚趣味的精神上的享受。一切文化建设当然也要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文化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此后,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正是基于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任务,进一步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随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和拓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备的三大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③

党的十五大报告以比较规范的语言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新形势,要求全党同志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并把文化建设的内涵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二是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四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六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涵的重大创新

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的内涵集中表述为四大部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大创新。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三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四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五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二是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四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五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六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七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二是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三是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四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四是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五是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上述四大部分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必将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从现实的发展看,当前文化建设应着重加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生产能力与产业化能力建设,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二是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文化氛围和文化形象;三是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四是文化创新和发展机制建设,提升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力量加强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为提高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影响力奠定物质基础,创造体制机制环境,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

二、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的内涵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我国文化建设当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文化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而文化进步又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综合国力的增强带来文化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旺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迅速增长,用于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并表现出较高的需求弹性。我国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已达到或超过部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相对于文化需求,文化供给还不相适应,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力巨大,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层文化需求,正成为推动文化建设快速前进的巨大动能。

3文化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经过试点到全面推开的数年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显示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巨大活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阻碍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全社会加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创造了体制机制条件。

4文化交流全面展开。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激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中

汲取营养,在同外来文化的碰撞中提炼升华。中华优秀文化历来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有条件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洞察世界文化发展趋向,积极参与同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和经验,使得中华文化在博采众长中获得新鲜营养。当前世界各国了解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日益高涨的趋势,也带来了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有利契机。

5文化产业方兴未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也为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世界市场进军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证明,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最旺盛的时候。文化可以暖心,心暖则经济暖。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局部冲击,但文化产业却呈现整体逆势上扬态势。2008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猛增17%,创历史新高;我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4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400%。因此,必须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机遇必然伴随着挑战。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崭新时代。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元、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和影响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蓬勃生长,同时腐败文化、落后文化、反动文化也没有消失,时时寻求滋生发作的土壤,争夺着思想文化阵地;一些企图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甚至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公然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干涉中国内政;信息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正确舆论的引导能力和社会公众的鉴别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论是数量上形式上还是质量上内容上,都远未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还比较弱小。文化长入经济的途径和贡献度与巨大的文化资源形成较大反差;文化的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欠发达偏远地区、农村基层以及城市背街小巷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当落后,亟待加大投入力度。

所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反映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和相应变化,其建设途径也会因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宣传舆论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机制体系建设这三大主体性工程。

(一)加强文化理论体系建设。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能力

党的十七大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筹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理论支撑。没有文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可能因行动的盲目而迷失方向。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全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系统总结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推进文化理论体系创新。随着文化与社会各领域的交融日渐深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也不断扩大,文化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深层次性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要避免简单化和模式化倾向,防止新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全新的文化创新理论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规律指向,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

3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形成共同奋斗的整体合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形成全体人民的整体合力,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共同奋斗。

4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引导和智力支持作用,提高文化建设的战略思维能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文化建设战略思维能力,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有力武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最根本的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引导和学术支撑,从而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宣传舆论体系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以宣传信息和新闻舆论为主体的社会舆论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加强社会舆论体系建设,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

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新闻宣传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工作,意义更加深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当前,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切实按照“五个必须”的要求加强宣传舆论体系建设。即: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总之,加强新闻宣传舆论体系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三)加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和文化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占我国文化资源的绝大部分,加快其战略性改组,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所在。一是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二是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国有资本在文化部门的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与方式。以组建文化产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为途径,改造公益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形成公有、非公有、股份制等各种经营组织形式并存,资源优势互补的竞争格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国有经营型单位由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落实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三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以及投融资制度改革。

2全面推进文化企业改革,形成集群竞争优势。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生产基地。一是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二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避免一哄而上、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建设。

3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一是加强文化和要素市场整合,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壁垒、市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消除阻滞市场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是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服务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三是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近年来,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及其他国家级和区域性文化产业会展,已经成为展示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宽广平台,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全面开发国内外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四是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有利于文化成果和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良性运作机制。

4加快文化人才培养,着力打造领军团队。当前,文化产业人才数量不足、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懂得市场运作、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更加缺乏。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文化人才偏少,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打破“瓶颈”制约,必须重点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团队和专业人才,包括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各类演艺人才、社科人文理论人才、新闻出版与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人才等文化人才,形成弘扬、传播和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二是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除现有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金鸡奖”等全国性的奖项外,还应该设立面向全世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荣誉奖励项目,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真正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三是不断完善文化投入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能力。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改变以往按人头拨款的财政投入方式,由按人拨款转换为按事拨款,根据公共文化单位为社会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来确定财政拨款的数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促进其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和重点文化项目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机制,促进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色建设
寒露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