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资本主义非物质化趋势评述

2009-05-27胡连生

江汉论坛 2009年4期

胡连生

摘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非物质化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重非物质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完善自我、享受多彩人生。非物质化趋势的物质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达,直接原因是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非物质化趋势具有“解意识形态化”的“同质”性价值,对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非物质化;当代资本主义;物质需求合理化;生态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72-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非物质化发展趋势。接受非物质化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非物质化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对这一发展动向进行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我国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一种代表着生态现代化、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非物质化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法、德、奥等国的学者相继开始对非物质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见仁见智的看法。德国学者施米特·布雷克(F.Schmidt-Bleek)基于对节能陴耗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提出“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可以减少每单位经济产出中能源、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消耗。在他看来,“如果减物质化是从制造者角度来考虑如何驱动可持续发展的话(考虑为提供者),那么相对应的还有消费者一方(考虑为需求),就是非物质化。”而英国学者戴维·利沃思(David Leevers)则从信息化对社会变迁影响的视角探讨了非物质化问题。他认为:“非物质化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社会满足人类需求逐步代替人类对物质产品过多需求的进程。”

综合西方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所谓非物质化(Immaterialisation)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用非物质形式取代有形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其宗旨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非物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都在得以贯彻。

1人们更加注重非物质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人们更加注重挖掘知识资源和信息化中蕴藏的非物质化发展潜力,进而挖掘非物质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清晰地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并非仅仅依赖于对物质资源越来越多的开发、利用和消耗,通过知识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等非物质化因素也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知识和科技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研、设计、咨询、情报、专利等“知识产品”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的经济增长公式测算: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66%,而到20世纪末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80%左右。而产品设计、工程支持、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支持、资讯服务、广告宣传、新闻传播等“知识产业”已占各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众多非物质化“知识产品”在生产中的应用,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大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条件下依然可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非物质化语境下,“创新成为经济和生活的核心内容”。在瑞典这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国家中,专利注册局平均每年受理专利申请竞高达5000项之多。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全面突破,互联网正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根本性变革。“无纸化”办公,“无纸化”交往,电子邮件,网上下载,召开可视的多媒体会议等日益普及。信息化发展意味着部分物质资源可以被信息技术手段所取代,非物质化的发展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此,西方社会开始注重挖掘信息化中蕴藏的非物质化发展潜力。

其次,人们更加注重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非物质化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在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西方国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他们认为工业化社会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大多都和食物、住所和安全等物质需求有关,但是,人们同时还需要尊严和关怀。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西方国家快速发展。

目前。旅游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优势产业和重要支柱之一。以法国为例,到法国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1990年为5250万人,2000年达到7300万人。全国有从事旅游业的职工150万,旅行社多达2.61万个。旅游业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外汇收入(交通费用未计入):1990年为201.9亿美元,1999年为317亿美元。

同旅游业一起构成非物质化经济两翼的是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足球产业、篮球产业、戏剧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等均有可观的发展规模。欧洲足球、美国NBA、法国红磨坊以及美国百老汇、好莱坞、吉尼斯游乐园等持续发展,享誉全球。美国是经济大国,也是文化产业大国。它有4000种专业刊物、8000种娱乐杂志、9000个广播电台、5000个闭路电视系统、2000家出版公司,有666个电视台、6983个电台全天播放节目。这种在几乎不消耗资源、能源条件下带来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非物质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人们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

非物质化生活方式不是拒绝物质享受,而是主张以物质享受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代替无节制使用、消费物质产品的生活方式。非物质化的宗旨是从源头上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消耗,而最大的减量化是降低人们为提高生活水平而线性增长的物质需求。目前,欧洲民众普遍接受了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人们“拒绝功利主义的社会结构,强调工业增长的有限性,主张通过改善生活质量来代替数量上的物质性消费和物质占有,实现人类生活的实际的(即质量上的)增长”。德国最大的市场研究机构GFK调查发现,85%的德国人认为,个人消费会影响世界环境变化,他们对过去无节制的物质主义消费观抱有“负罪感”,因此,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坚持物质需求合理化的消费模式。人们开始注重集约使用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合租住房、写字楼。汽车共享或搭车,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公共书籍和工具书的公共服务功能,多家公司共同使用办公室,降低私车使用频率,多乘地铁出行等日益成为正常生活逻辑。

对物质产品放弃独占欲,确立共享理念是非物质化方式的重要体现。非物质化强调享受产品性能而非产品。其基本理念是,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拥有产品,而是为了享受它的性能。所以,要实现产品向服务的转换。“产品”是提供服务

的“机器”,服务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的享受。从2007年7月起,巴黎推出了“自行车自由行出租系统”。在全城设立750个自行车出租站,投放2万多辆自行车。一年来出租自行车使用率高达2700万人次,自行车出行率高达70%。和法国略有差异的是,德国兴起了汽车共享模式。全国现有90万家汽车共享协会。人们拼车出行或上班,一辆共享车可代替6-10辆私车。放弃私家轿车,租用自行车或推行汽车共享均是集约使用资源的生动体现。

3人们更注重完善自我、创设丰富多彩的人生。

西方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物质消费和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营养、住所等)无关,而是和满足一些非物质需要(社会地位、个性等)有关。因而放弃以多使用物品为主的物质消费观,建立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修心养性、社会尊重、心情舒畅的非物质化消费观越来越被西方民众所接受。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物质享受合理化的前提下将额外的收入用于完善自我,注重“自我表达、归宿感以及知识和美学的满足”,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

首先,人们以休闲、旅游等丰富、愉悦的生活代替对过多金钱和物质财富的追逐。在北欧,人们最大的满足是在假期到海滩或绿地沐浴阳光或和朋友聚会、与家人度假,这是北欧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享受当下的生活和生活的快乐是人们的一致追求。而在法国,宁可接受一份收入较低的_T作,也不愿意为赚大钱而干得死去活来已成为民众的观念定势。人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旅游和度假。据统计,选择度假和旅游的人占法国人口总数的比例是:1970年为49.2%,1992年为60%,1998年上升到69%。法国人平均用于度假和文化娱乐的开支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是:1970年为6.9%,1990年上升到8.7%,2000年达到9.1%。

其次,人们以慈善活动、艺术欣赏、读书等完善自我的生活代替对物质消费的偏好和炫耀,在欧洲,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徜徉在博物馆、展览馆之间。法国总统府、总理府、国民议会、参议院、巴黎市政府、国防部以及全国各地的文化场所和历史遗迹每年的参观人数高达1000万人之多。为了追求生活的幸福和人生价值,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将休闲时间用于读书。据对法国人的统计,91%的家庭都收藏书籍。34%的人一年阅读1-9本书,23%的人一年阅读10-24本书,14%的人一年中阅读25本以上的书籍。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攀悬崖、搞园艺,出席地方会议,参加慈善活动等自寻乐趣、自我完善的活动。

再次,人们以体育锻炼、健身操、按摩等非物质化方式代替药物保持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大吃大喝以及热衷于各种保健药物的生活方式,开始注重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游泳、冲浪、滑雪、滑冰、登山、长跑、健身操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强身健体成了普遍的人生追求。总之,在物质享受合理化的前提下追求非物质化的幸福人生,摒弃对物欲的过分贪恋是当前西方民众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非物质化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下述三个方面:

1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非物质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持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逐步降低,而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逐步提高。科技进步的神奇作用使人们看到了在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从而找到了推进非物质化的现实基础。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据统计,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都在年人(劳动者)均4.8万美元以上(见表1)。如此之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西方社会在适当降低物质生产速度的条件下也有能力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全面推进非物质化的同时也有能力使经济适度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物质价值的依存程度降低,而对非物质化的关注程度提升。

再次,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丰裕社会”阶段,其人均国民收入已高达3万至4万美元的程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均国民收入高达两三万美元的条件下,维持生存和人身安全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已经解决,而环境保护、自我实现等后物质方面的需求必然凸显出来。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曾指出:“收入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幸福和生活的满意度上升。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强。当超过一定的点时,曲线开始变成水平。当我们从低收入的国家转到高收入的国家时,主观的幸福感大幅度上升。但是当我们达到人均10000美元时,收入的影响开始停止。超过这个点之外,收入和主观上的幸福之间实际上没有任何联系。尽管德国人的财富是爱尔兰人的两倍,但是爱尔兰人比德国人幸福。”这一论断启示我们: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社会拥有的物质财富丰富到一定程度时,后物质价值在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此时,物质生产与非物质化的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2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为非物质化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尽管近些年来西欧各国都在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但横向上覆盖全民、纵向上“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和框架并没有改变。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对西欧民众产生了两点重要影响:其一,它使这些国家的贫富差距缩小。据统计,目前西欧各国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3-0.4的合理区间(如英、法、德、加等国)。尤其是北欧诸国,其2002年的基尼系数,挪威为0.258,瑞典为0.250,芬兰为0.256,均属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的区间。贫富差距的缩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加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致使人们不再过多和过分地关注利润、产值、金钱等与个人直接相关的物质价值领域,而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转向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如环境保护、完善自我、多彩的人生等。其二,它为西欧民众建立了“安全网”,提供了“无风险社会”的制度基础,增强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制度安排促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非物质化的议题上。在当今世界中,西欧各国接受非物质化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民众比例最高。这说明,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推动人们选择非物质化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

3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非物质化被广泛认同的直接原因。

在工业化时代,各国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各类资源,致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频发、地球变暖、淡水危机、森林资源锐减、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据调查,目前地球上的

森林面积每年以18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每年有600公顷的土地沦为荒漠;全球每年排入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达10亿吨以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达2839万平方公里。

面对生态环境的灾难,西方各国民众在反思和寻求对策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无节制地追求经济增长,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来满足人们无止境的物欲是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元凶。例如,1994年美国燃烧矿物燃料向天空的排碳量为13.71亿吨,人均排放量为5.26吨,为世界之首,并占世界20个排放量最大国家排放总量的25%。战后,西德工业发展迅速,但同时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也很大。20世纪70年代西德排放到大气中的毒气占世界总量的1/5,所形成的酸雨降到瑞典的硫酸每年达100多吨。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已十分健全的条件下,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欧各国)的民众开始意识到:物资匮乏、生活难以为继等生存问题已不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保护环境,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有的责任。在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众多沉痛教训面前,西方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只有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很好地处理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才能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民众放弃物质主义价值取向,接受非物质化价值取向是必然的。

非物质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主流社会价值理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改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

1非物质化趋势符合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具有“解意识形态化”的“同质”性价值。

虽然非物质化趋势出现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带有资本主义“印记”,但它解决的不是特定社会制度和特定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问题。它所遵循的不是特定社会制度的特殊发展规律,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非物质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有助于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受益群体是整个社会民众。实践已经证明,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并非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以及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肆意占有和挥霍。实际上,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上。这是世界各国的“同质”性价值,也是人们对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率先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先于其他国家着手解决后工业社会遇到的问题,因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非物质化趋势,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趋向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非物质化趋势的出现提示人们,在当今世界,人们既要面对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问题,也要面对“解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亦存在“解意识形态化”的“同质”性价值;既存在社会制度之间的争斗,亦存在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并行不悖的价值选择:一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对立,维护其意识形态在本国的主导性和影响力,保证国家的政治安全。二是加强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和交流,实现“同质”性价值的借鉴与传承,解决好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此,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抑或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都既要遵循各自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也要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非物质化是人们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

2非物质化从源头上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非物质化引导人们由过多关注物质满足和物质享受转向更多关注精神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由追求生活方式的奢华转向向往生活方式的质朴、恬静;由感性主义消费转向理性主义消费。这有助于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现代化。非物质化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工业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范式。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非物质化趋势为我们深入思考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启示。非物质化趋势表明,衡量一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不仅要看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看非物质方面的生活水平(如文化生活、自然环境)。人们只有达到物质满足和非物质满足的最佳结合,才是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说来,尽管非物质化趋势产生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它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具有“解意识形态化”的“同质”性价值,因此,它对我国走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建设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我国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契合了发达国家的非物质化趋势,同样引领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新世纪,我国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正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循环经济、节能经济、环保经济正在推行,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逐步铺开,一批批新能源汽车开始投入运行,信息产业飞跃性发展,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亚于发达国家。实践证明,我国虽然还处在工业化时期,但由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又敏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而,我国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准确把握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契合了发达国家的非物质化趋势,同样引领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