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电视节目资源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2009-05-13陈民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语文课堂语文

陈民裕

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是每个家庭很普通的家用电器了,电视节目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此家长总把电视当成影响孩子学习的一大“公害”,生怕不良文化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笔者认为,电视节目是个大型知识资源平台,拉近了人与知识的距离,增多了接触频率。教会学生有选择性地观赏电视节目,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将电视节目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元的节目主持方式,革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阳春假我以烟景,大快假我以文章。”正如山川风物对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一样,电视节目中的许多做法可运用到语文教学上,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电视节目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思维的人:既讲究互动性,又讲究效益。电视节目的形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正因为它们具有相似性,因而电视节目中创新的主持方式,如《夺宝骑兵》中的挑战式,《焦点访谈》中的访谈式,《艺术人生》、《财富人生》中的对话式,《中国文艺》中的讲解式,《法庭内外》中的辩论式,都可运用到我们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如在学《音乐巨人贝多芬》这课时,笔者就以中央一台《艺术人生》的模式开展教学。

第一环节:竞选主持人。各俱乐部派代表上台演讲(一分钟的节目开场白),五分钟后揭晓,学生甲获胜。

第二环节:浏览课文,思考:客人Mr Green拜访贝多芬,请以Mr Green的身份介绍当年访问贝多芬的经过?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地触动了你,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以“贝多芬是一个()的人”的句式概括贝多芬的形象。各俱乐部讨论后,以在座的学生为Mr Green,主持人学生甲根据上述思考的三个问题采访他们。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第三环节:游戏猜人物。先由主持人学生甲宣读外貌特征的片段让学生猜;再让学生人物速写,写好后学生互猜;最后教师建议学生收集当地民间艺人阿陆的资料,请阿陆进课堂,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以《曲苑杂坛》形式开展,对他进行艺术专访。课堂上,学生和阿陆爷爷有说有唱,于是活生生的农村版《曲苑杂坛》再现了。在语文课堂中采用这些“节目模式”,既调动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交际、应变等能力,又体现新课程倡导“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指导”的理念。在提高了学生各方素质修养的同时,更是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呈现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此类设计,学生课堂兴致较高,思维敏捷。当然,在教学中落实“节目模式”要注意:不能教条地模仿,应取其精华,灵活运用;不能只注重个别学生,应全员参与;不能忽视情趣与课堂常规的关系。

多彩的电视节目内容,拓宽初中生知识层面

看电视几乎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知识性强又引人入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收看一些节目,将它演化成学生有效学习的资源之一。如周末的语文家庭作业可设计为至少看两个电视节目,可选择《娱乐和欢》、《三味书林》、《生命节奏》、《幸运五十二》、《道德关注》、《走进科学》、《探索发现》、《文化访谈录》、《名段欣赏》、《百家讲坛》、《中国文艺》等。

《三味书林》栏目介绍中外现当代的著作,有一期节目介绍《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这本书,讲到对人生的思考,讲到人的成功取决于个人奋斗和团队人员的奋斗。这类节目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百家讲坛》栏目对故宫文化知识、李白生命历程、红楼梦的解读等的解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科技博览》栏目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讲解形象而直观,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走进科学》栏目对女娲补天等现象进行科学解说,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见,收看这些节目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学生发现这类节目的趣味性时,再由教师引导,综合利用,既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又能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电视节目内涵,丰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把课文学习与一些电视节目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录制的相关的电视节目,通过视觉画面的刺激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对情节的理解、对细节的感悟、对景色的赏析、对时事的评点等形式,有效地与文本结合起来,“观”中促读,读中促悟,悟中促写,用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香菱学诗》时,通过播放《红楼梦曲》,把学生引入情境;通过介绍《百家讲坛》栏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让学生对《红楼梦》有所了解。

笔者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展示了圆明园毁灭后的图片,并播放《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和两位宇航员顺利回到地面的画面。

师:看了这两个场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生: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外国人不敢对我们中国虎视眈眈了。

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教师恰到好处地安排这一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悟出了文本的社会意义。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说,电视节目。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加以收集,进行必要的剪辑,甚至整合创新利用,就会成为教学中新颖的课堂教学资源。

独特的电视节目策划,开发初中生创新潜能

为提高收视率,各电视节目形式不断革新,呈现优秀的创意以吸引观众。各节目的创新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触动学生的创新神经。如学生习作,有些学生将某些电视节目新颖的形式运用到文章中,使其作文形式新颖;有些学生深受某些电视节目策划意图的影响,构思独特,写作也成了一件愉快的事。

一些节目的策划也让人回味无穷。如以《焦点访谈》为例,它抓住社会中的焦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详实生动的报道,结尾留给观众深深的思考,或留下悬念,或给人以争论。在教学中对节目的策划意图加以灵活运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中,为了深入解读文本,我模仿《人生AB剧》展开探讨“我”能否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万芳是否要送还“我”羚羊木雕;“我”能否取回羚羊木雕等三大问题,学生选择并陈述缘由。这一模式营造了一个没有压力、非常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刺激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对文本多样的解读,效果不错。

心理学知识认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孩子由看情节剧中了解到演员对任务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的表现,无形中学会了表演,学会了评点,而且对表演和主持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先由学生设计教案,再由各俱乐部选出佳作修改,最后选出由学生乙执教。学生乙执教该文时,模仿《人与自然》栏目开展并组织学生表演自然界动植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情景对话,该表演对场景的安排、形象的设计,考虑细致周到,创新意识浓厚,效果良好。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理念。

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其创意和内涵可借鉴的价值还有很多。尚待挖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电视中挖掘节目的价值,创造性地利用节目资源,使之成为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电视媒体去收集材料、运用材料,使未来的语文教学课堂闪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语文课堂语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