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动心弦的天籁之音

2009-05-13钱爱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名曲卖艺阿炳

钱爱萍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小泽征尔跪拜的是什么?

世间芸芸终生如蝼蚁般密集,谁的喜谁的悲,谁的荣谁的辱,谁的悲谁的痛,在命运面前,如尘埃沙粒,渺小虚无,阿炳犹如一朵和命运抗争的烟花,虚无却并不飘渺。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读《二泉映月》这篇文章,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对乐曲缺乏鉴赏能力,很难理解名曲的内在精神;二是对阿炳生活的年代缺少感知,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这样一篇极具挑战性的文章,特级教师孙双金抓住“听”字,教学中三次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媒体运用简单到极致,却巧妙地将音乐和文字糅合起来,诗意地演绎启智生情的阅读过程,教学熠熠生辉,余韵绵绵,给听课者以启迪和震撼。

第一次听,走近阿炳,转轴拨弦三两声

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二泉映月》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乐曲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全场屏息静气聆听。学生谈初步感受:

生:仿佛听到阿炳一生的苦难。

生:这首曲子非常凄凉、坎坷、悲哀。

生:虽然阿炳的身世凄凉,一生充满坎坷,但是阿炳在抗争。

生:还听出了对亲人的怀念。

学生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开始走进《二泉映月》,对曲子有了一个整体的初步感知,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听,感知苦难,未成曲调先有情

当乐曲第二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学生想象阿炳在街头卖艺的情景。

学生找到“卖艺度日”。

师:你看到过卖艺情景是怎样的?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三十九、四十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样卖艺的?

选择一个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个片段。

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学生沉浸其中,默默想象。

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起琴来。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额头上一颗一颗地滑落。阿炳非常渴,嘴唇都裂了,可他没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地拉琴。他眼睛看不见,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和白眼。

生:一天,阿炳病了,发烧已经到了四十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仍然坚持出去卖艺。卖艺时,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地颤抖,琴声也受到了影响。他克服疾病的干扰,继续拉着拉着……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为什么老天这幺不公啊!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

生:(齐声响亮地)没有!

生:(读书)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可是,他深沉的叹息,有人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听吗?

生:没有!

师: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二泉映月》又一次响起。)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伴随着《二泉映月》,师生动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起初……随着……”

学生的朗读饱含深情,孙老师的深情诵读赢得了全场学生热烈的掌声。

从符号学理论来解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所表示的真正意义,要通过第二次联系才能获得。首次获得的是语言符号的外延意义,第二次联系获得的是内涵意义。内涵意义的获得往往与解码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感情色彩等密切相关。这里,教者利用恰当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通过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巧妙地调动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激发情感,激发体验,帮助学生获取了符合文本的深层内涵。学生边听曲子边读课文,逐渐理解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阿炳的孤独与热爱;理解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靠着坚强的意志,靠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靠着对家乡的爱、对音乐的爱,支撑起苦难的人生。

第三次听,走进心灵,入情入境始与亲

当乐曲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学生思考着小泽征尔为什么要跪下来听。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相,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享有怎样的声誉呢?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这种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样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呢?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困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的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阿炳坎坷的经历、凄惨的经历。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生:(齐读)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被苦难压倒,在凄惨中潦倒,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采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全扬一片肃静,师生沉浸在教学的意境之中。

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f

当《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呢?”“他要跪阿炳坎坷的经历、凄惨的经历。他仅仅跪这吗?”教师如苏格拉底般的追问,点燃了学生熊熊的智慧之火。“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随着师生对话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名曲《二泉映月》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人生更高的境界。“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简短的结束语,如一颗种子撒人心田,成为流淌在学生血液中、驻扎在精神里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媒体运用和文章解读相得益彰。孙老师从“听”入文,凭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文本独到的解读能力,如庖丁解牛,切入文章关键所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感知名曲、欣赏名曲、理解名曲,探究名曲的内在精神;引导学生走进阿炳的苦难人生,感受他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内心世界。孙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好比登山,在“三次昕曲”中,创设问题情境和想象情境,激发思维币日情感,学生一路寻觅、感悟、发现,一次又一次努力攀登,真正过上了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学习生活。

猜你喜欢

名曲卖艺阿炳
十二生肖·蛇
小猴学技能
张帮主
张帮主
张帮主
桥底下的歌声
瞎子阿炳
打造37.2℃爱!屌丝小夫妻辞职“卖艺”游世界
趣填我国古典十大名曲
兄妹卖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