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象似性角度看中国春节文化

2009-05-12

科教导刊 2009年32期
关键词:隐喻

黎 明

摘要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打破了“语言任意性”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春节文化中的隐喻分析,阐释文化、隐喻、隐喻象似性的关系,说明语言具有隐喻象似性。

关键词隐喻 象似性 春节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对隐喻作了系统详细的阐释。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用语言学理论来认识,研究隐喻,强调隐喻是背离语言规则带来的结果。隐喻不仅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方式,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语言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它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含义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隐喻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得一创造并接受的,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它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和差异,反映文化的内容,因此,隐喻又具有文化性。

2 隐喻

2.1 隐喻的基本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 Johnson, 1980)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Lakoff, 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为主的柏拉图学派认为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语言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的本质。进入 20 世纪以来,人们开始用语言学理论来认识、研究隐语,强调隐语是背离语言规则带来的结果。系统功能学派认为隐语是某一事物的词来指相似的另一事物,是一个词用了它的转换意义,因此隐语是意义表达的变异。Lakoff &Johnson(1980)则认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般的语言现象,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此外,Searle, J, Davison, D.以及很多国内学者都对此做过大量研究。

2.2 隐喻象似性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赵艳芳 2004)认知语言学将象似性分为两大类,一是拟象象似性,二是隐喻象似性。拟象象似性指句法结构映照认知结构的现象,即当一语言表达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经验有一致性时, 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质。 隐喻象似性是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 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包括隐喻语言的运用、隐喻概念体系 等(赵艳芳,2004)。

2.3 隐喻的功能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指出隐喻具有多重功能:①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功能。隐喻可以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②诗意化和陌生化的诗歌功能;③填补词汇空缺、转换词类、增加表达的精确性的语言学功能;④隐喻是揭示语言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方式;⑤隐喻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认知经验的认知功能;⑥隐喻对人们的日常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人类认知事物提供新的视角;⑦隐喻是人们获得团体认同、表达委婉和礼貌的工具。莱考夫和约翰逊( 1980: 154)指出: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隐喻是人们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工具。他( 1999:82) 还指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隐喻是一种人类的认知基本方式。

2.4 隐喻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隐喻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隐喻的运用与理解就有所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所折射的世界观不相同,隐语也因此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性。隐喻和文化的关系从语言角度来看,不管持何种观点,隐喻首先应该是语言的,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是用来描写、探索、理解、解释世界的;其次隐喻的理解是依赖语境的,如诗歌中的隐喻是一种话语现象,通过隐喻来造成语言的错位并和情节的升华一起发生来造成一种气势,使信息的突出成为可能。而且人的思维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有限性,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并非都有一一对应的描述方式,所以隐喻的产生也是语言发展的结果。我们每天都在创造和使用着隐喻词汇,因此,隐喻在本质上和语言处于同一系统,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所以隐喻必然会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从思维角度来看,隐喻又和思维紧密关,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日常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基本也是隐喻。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不再是某一具体的语言现象,而是从日常生活经历中以及先前的认知中归纳出来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指导和帮助我们对新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认知 Lakoff用了Argument is war 这一概念隐喻来解释 所以隐喻是语言的更是思想的,生活经历影响人的认知模式而思维方式又通过隐喻反映在生活中思维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思维反映了其所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 隐喻也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

3 中国春节文化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里,文化气氛最浓的是春节。在二千多年的春节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形式和绘画艺术,使春节变得别具一格。下文将以中国传统佳节——春节中的习俗:扫尘,年糕,福到中的隐喻为例,进一步阐述文化,隐喻,隐喻象似性的关系。

3.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象似性角度言,通过扫尘而映射出扫陈,扫除陈旧的东西来迎接新年,折射出了隐喻象似性在春节文化中的运用。

3.2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倒福而传达出福到,语言的象似性不言而喻。

3.3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3.4 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3.5 汤圆

在我国春节吃汤圆,取其谐音“团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美满。

3.6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从压岁而映射出压祟来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寄望。

3.7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3.8 隐喻分析

Lakoff(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1)结构隐喻;(2)方法隐喻;(3)实体隐喻。通过以上对春节习俗的分析, 可以看出分别用尘,到,糕,饺,汤,岁,鱼来隐喻辞旧迎新,福到,步步高升,团聚合欢,吉庆有余。他们都是以具体的概念去隐喻抽象的概念,这样的隐喻叫实体隐喻。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赵艳芳 2004)。另外,在这些隐喻中,有一些是常规隐喻,如将鱼隐喻成繁荣,将红色隐喻成喜庆吉祥。这些是我们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这样的隐喻被称为,常规隐喻。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语言,而且也是人类对世界上的不同范畴的事物强加于一种关联的方式,是简化语言的手段。

4 结语

隐喻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和再精练。它以思维为本源,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其意义源于思维与认知客体的互动。由于认知客体受文化的影响,隐语又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被创造和接受的,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观。中国春节文化展现了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特性。本文通过对中国春节习俗中的隐喻分析,证明语言具有隐喻象似性,即一种概念与另一种概念之间有相互联系。同时,文化的最基本的概念与隐喻的概念系统是一致的。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力,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佟福奇、李 杰. 浅谈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9).

[5]张 蓓. 试论隐喻的认知力和文化阐释功能[J]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2.

[6]谢遐均. 隐语的文化内涵[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1).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