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思想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2009-04-27梁新颖

学理论·下 2009年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梁新颖

摘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以人为本是主体的中心目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把以人为本思想提到战略指导高度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09—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明确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在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以人为本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种理念。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快越多越好。

(一)

人是社会交往和社会建构的本质。社会系统的建构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人作为具有自由自觉的能动创造本性的存在物,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一方面将自己的需要、本性等内在尺度向外部自然界发出,影响、改变外部自然事物的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使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理与心理结构,提高了人主体能力,优化了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与此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人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在自己的需要、本性的驱动下,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必须彼此之间发生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并将这种交往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有结构、有层次的社会有机系统。人化的自然以及人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都是人按照事物的本性和人的内在本性建构起来的属人的世界。人是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说,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

人是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动力。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唯一能动因素。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不可能发生。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主体性能力的充分发挥是社会财富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创造性结果。马克思曾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的消耗,即不再是工作时间和数量,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阶段,现在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当代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本的增加,更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加。增加智力投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续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和根本途径。人力资源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素质、人格、品质也是社会制度与体制的改革

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人格的塑造,不仅要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和目标的意义来理解,还要从它本身的动力和必要条件来理解。在西方思想史,尽管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试图认识自身,但在中世纪人权被神权教权所遮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与人道价值得到了肯定和弘扬。到了近代,人的本性、本质问题才作为哲学问题被思考和研究。如康德将人性归之为理性和意志自由,黑格尔倾向于从实践、劳动去理解人的本质。但他说的实践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实现自身的方式,人则充当了绝对观念外化和回归自身的工具和手段。康德、黑格尔强调人的理性而忽视人的感性,确认人的精神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也同样没有揭示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第一,人具有自然属性;第二,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本质产生存在于人的相互交往和依存关系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第三,人具有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属性,这是作为人的绝对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他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与人本质等同起来,没有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使自然界成为属人的自然界。

完整的人的本质是在总体性的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展现的。在任何历史时期的具体的实践方式与实践成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但实践的能动创造本性又决定了它对有限的突破、超越和扬弃。与作为人的本质的完整的动态的表现相一致。人的本质从总体上来说,是未定的、开放的和超越的,是一个不断扬弃、超越现存的逐步上升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总体上理解完整人的本质,还要从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层次多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作为社会发展之活动的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人具有多重属性的人,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人的内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动因,也是社会对于人的价值的深刻根据。对于人的需要,有人将其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的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和优先程度是不同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是关系到生命肌体的生存需要,人们对它的追求就越迫切,也就表现得越强烈。低层次需要比高层次需要强烈优先,高层次的需要却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需要、目的与客体的必然性规律性的现实统一。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义的,是在一个过程中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发展。人的现实需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既反映了人的个性的丰富多彩和人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进化的超越现存而趋向理想状态的过程,是一个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理想所决定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这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合理使用使人们能够彻底解放出来,人们的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的各个层次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体现。

(三)

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民为邦本”的思想。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者,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朴素的古代思想,他们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的,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有一位普罗泰格拉的智者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到中世纪,西方的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淹没了。只是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才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自身崇尚。

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有人提出“人本主义”的观念,--这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完全不同的,是对立的。早期的西方人本主义也称“人本学”,泛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是用来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人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它抽去了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主要代表是费尔巴哈。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人本主义”。针对这两人的观点,列宁鲜明地指出,他们主张的人本主义“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诚然,人本主义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它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反对封建特权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作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这就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对立起来了,也同我们党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完全是两码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明体现。它与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与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它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目标来说,是又一次质的飞跃,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归根到底,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根本而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49.

2.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7.

3.李士坤.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批判[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257.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学习出版社,2004:34.

5.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党的十七大学习文件汇编[P].2007(10).

6.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P].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P].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P].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