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哲学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2009-04-27刘明海

学理论·下 200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刘明海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洪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标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方法,深入剖析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发展哲学,全面揭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07—02

一、发展的本质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来自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且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原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因此,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使事物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发展是一个国家或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特指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讲,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认清当前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增多;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等等。

二、发展的主体和目的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它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问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重大问题,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1],“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3]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这一核心问题。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的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

三、发展的要求和标准

事物的发展来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固然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规定事物的性质,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是这都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情况下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转化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5]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是针对中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思路。

比如,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还包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推进经济发展时,必须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要让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人们普遍分享发展的成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现代文明程度。

四、发展的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是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6]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就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创造精神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办一些大事情的优越性”。[7]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8]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1.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1.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64.

[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54.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