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新型“学困生”成因剖析

2009-04-26田冬芹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成因职业教育学困生

田冬芹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317-02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的,主要注重实践应用的专业技术的学习。学习3-5年就投入社会参加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高级技能人才。虽然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一个职校生的唯一标准,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我多年的专业课教学考核来看,如果不是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许多学生要考到合格是相当困难的。即使这样,还是有10%左右的学生要补考。这些学生到底怎么了,本文把他们称为新型的“学困生”。本文着重剖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希望为改变他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困生;成因

一说到“学困生”好像就是说差生。而本文所探讨的职业学校中新型的学困生是加双引号的。首先定义一下,新型“学困生”有以下几个标准:①智力正常,无学习能力缺陷;②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者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③学习成绩差;④是有能力通过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简单的说新型“学困生”就是有能力学好但由于一些原因不想学或者不能主动学习导致成绩不佳的学生。那么我们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现在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偏差,能有机会上普通高中考大学绝不上职业学校。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行为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毅力和品质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当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学不好。他们之所以考试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高兴学习,不喜欢学习,不主动学习。笔者探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是内在原因。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为什么都变得不高兴学习,不喜欢学习,不肯主动学习了呢?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丧失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那么我们现在的职业学校仍然沿袭老“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先开文化基础课,再开专业基础课,最后开专业课。这种方式对于文化基础好的同学来说问题应该不大。但是,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是不太好的,也没有多大兴趣,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遇到困难,缺乏钻研的精神,逃避,依赖,乃至抄袭他人现象较多。先开文化基础课,抓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实际上等于抓住学生的短处来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想学的学生学起文化课来也非常吃力。硬性的开设这些文化课,学生虽然可能迫于学校的校纪校规来上课,但是如果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便会越学越无趣。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直接导致教学和管理双难的局面。笔者参与了一次《日语》教学观摩课,是学生模拟生活中购物、娱乐、工作、学习等一些场景,全部用日语来表演。整堂课就像是观看一幕情景舞台剧,学生表演的太好了,惟妙惟肖。一句话,有在日本的味道。这样的课学生感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学,促进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二、缺乏学习的动机

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层次不高。由于大多数职校生都是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进入职业学校,因此,他们对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第二是外部影响。当然除了内在因素作用外,还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受到干扰,潜在的学习能力受到限制,极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1.家庭问题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家庭由于经济的困窘形成的沉重压力,还有一些家庭气氛紧张使他们惶惶不安,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而放弃学习。更有一些家庭对于现在“90”后学生出现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以至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导致一些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另外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将小孩送到职业学校,并未指望小孩能学到什么,而是“关一下,等待小孩长大以后再说”。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如对小孩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懒于配合,往往使学校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

2.学校教育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教材内容老化

现在,有些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沿袭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教学计划,有些专业课程设置过细、重复或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所学知识日后很少用或者根本就用不上,有用的课程学校又未开设,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不强

现在的职业学校的教师本身的学历水平不差,都是本科以上。但是面对职业教育实践,如果理论知识过浅或实践能力差,讲课就不能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若教师再对学生态度不好,学生就会对老师及这门课产生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

(3)考试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一般学校考试出题基本上是笔试题,考试方法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表面上看,学生公平竞争,成绩真实,纪律严明。从另一方面考虑,试卷题目过死,使有特长的学生施展不开手脚。再有,考场的肃静严厉使得有些学生一进考场头脑发木,思想僵硬,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害怕考试而厌学。

(4)教学手段的落后

目前,有些老师仍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一本书这“教室四宝”给学生上课。这种教学手段没有新鲜感,不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充分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社会因素

(1)网络问题

①网络影响令人堪忧。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他们上网大多数是寻求刺激、玩游戏和闲聊,甚至观赏不健康网页,为学习查资料而上网的仅占6%。有的学生因迷恋网吧逃课,有的因酷爱上网成绩一降再降,有个别住读生甚至半夜翻墙外出上网,还有极少“网迷”表示,现在已很难远离网吧了。

②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

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尝试过上网交友。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

(2)择业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在这个问题上,职校生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心态。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感觉学好学坏一个样。

(1)依赖退缩。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我在访谈中了解,职校生往往钟情于那些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专业。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俱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紧张焦虑。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思维定势。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的理想职业惊人的一致,都是厂长经理。调查还显示:仅有“凤毛麟角”的职校生期望未来作一个“蓝领工人”。在很多人看来,“当工人”无疑是最没出息的职业,是无可选择的下策,工人这一职业在功利人的眼里已成为没钱没权更没社会地位的代名词。人往高处走,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是人人当科学家、公务员,职业是多样化的。

这些90后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导致面前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深入了解。只有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才有可能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2

[3]王可植.教师职业道德[M].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丛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

猜你喜欢

成因职业教育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