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思路

2009-04-26张革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思路校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研究》(编号:SGSY2009YB125)”

*作者简介:张革,男,籍贯:江苏徐州;现任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讲师,研究生,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党建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在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本身与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两方面提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思路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繁衍的重要场所。一个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不但对于提高全民族和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产生积极、巨大的影响,进而促成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与进步;同时能造就校园特定的文化优势,文化氛围,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从而构成一种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以文养德,以文养才,以文养能,直接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校园文化的内涵,大体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把校园文化仅限于美育,主要内容是浅层的艺术教育和课外文化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物质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内涵中,校园文化即包括办学中的软件的隐形文化,也包括硬件等外显文化;第三种观点介于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之间,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是进步文化,它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又有区别,具有如下特征:

1.规范性与先导性

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塑造师生精神人格的基础。校园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代表社会精神价值的主导流向,始终最先把握时代的脉搏,它以独特的方式、深刻的内涵和超前的意识与志向,引领社会精神的走向,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

2.继承性与超越性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受制于时代发展特点、人们的思维观念、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话动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生源构成及师资质量等,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

3.特色性与一致性

校园文化是在不同的大学校园、在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表现。但是,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每一个学校在这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性是相对的,一致性是主要的方面。

4.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校园文化包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最高目标,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治学态度等,反映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一种对社会的态度。校园文化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把母校的精神、威望印刻在学子身上,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停留在知或行的某一层面,而应该是二者完美的统一。缺乏任何一方面校园文化都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具有片面性。有些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只关系着学生,与教职工无关,认为学生才是主体,对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且很少有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多是自娱自乐性质,缺乏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品位,也就是说校园文化精神核心地位不突出。

2.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校园文化管理不规范。由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等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不规范、不系统,造成校园文化的管理混乱:有的隶属党委宣传部,有的隶属校团委,有的虽然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管理工作不落实;有的措施不完善,与学校整体工作不协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不够。校园文化,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校园的“中介”,它是社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学校,是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不仅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要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随着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中国加入WTO,校园文化面临各种文化冲突,突出表现在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碰撞和较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成为重要的课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深入。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无法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地位、功能达成共识。校园文化建设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价值的校园文化理论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2.高校领导缺乏对校园文化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性未达成共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中来落实,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短期行为。特别是一些具体负责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任务没有硬化。尤其是教师对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教师在培育、营建、传颂校园精神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3.缺乏创新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一成不变,只注重活动形式而不注重举办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即精神层面重视不够。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蓬勃兴起,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广,无疑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校园文化要不断创新。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本身与社会环境方面

1.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作用的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使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而且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2.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制。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突出人的发展,凸显人文关怀精神,重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要使学校制度成为倡导自由、民主宽松气氛的导向体系。首先是健全领导体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真正形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学齐抓共建的格局。其次是搞好协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加强规划,协调配合。再次是要加强管理。为此要引入四个机制。一是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二是激励机制,要调动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不同层面的、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限制和淘汰不受师生欢迎、质量差的社团、活动。四是创新机制,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与时俱进。

3.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处理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面对网络文化所提出的挑战,高校应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采取得力措施,抢占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网络制高点,要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方针,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要抓紧培养一支既懂信息网络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的新型干部队伍。要针对新形势网络文化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加强校园网站的监管、信息化教室的管理、宿舍上网的管理、学生外出上网的管理措施,要建立和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4.导入CIS进一步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形象是指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也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实施CIS,能使公众对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美誉度。现在一些沿海大城市经常举办国际教育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学校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而大力展览自己的教育品牌。可见,教育品牌与经济效益有关,因此在注重教育品牌效益的同时,学校越来越注重广告的宣传作用,品牌形象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5.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6.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文化作用,进行社区共建。要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高校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校外青年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和假日文化生活,使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社会有利的文化资源来弥补学校文化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与社会有关部门开展共创共建活动。高校是社会主义精抻文明的窗口,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现代文化底蕴。通过共建,可以把学校的文化知识和文明传递给社会,影响社会环境,使学校和社会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既可以优化社会环境,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迅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方面

1.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三层面之间的关系。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保障,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校园精神为中心,紧紧围绕校园精神进行建设和开展活动。校园精神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宗旨、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2.校园精神方面要体现个性化、树立品牌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校园精神文化对内要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有利于教育教学环境的组织氛围;对外要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很多高校都认识到校园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致力于在学校培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3.校园活动方面要有创新意识,要全员参与。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它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即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和学习类、科技文化类、文娱体育类、服务成才类。活动文化在活动设计上要做到长规划、短安排,每个时期有重点,活动富有针对性,富有个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利于校园精神的培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相互促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成立大学生科协;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大学生社团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阵地等。同时要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搞好教师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往往忽视了教师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文化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完全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对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学生接近,容易和学生沟通,且思维灵活、观念新,这些就更有助于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学校应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与需要,除了要在政治上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外,还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4.校园环境方面要加大硬件投入。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是一部久读不厌的教科书,能使人身处其中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一种无穷的想像和永恒的激情。因此,优化育人环境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内的所有建筑物设施和环境规划,都应标志着它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包含着哲学启示、科学幻想、道德规范与理想追求等精神因素,因而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区文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l]范洁梅、张智青.《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修课”,《教育双周刊》,2006.4

[2]王青耀.《校园文化:大学发展的强劲动力》,《教育双周刊》,2006.10

[3]张兆响、司千字.《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思路校园文化内涵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我的思路我做主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