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前阅读到完成设计

2009-04-16居利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石壁莫高窟志向

费 洁 居利锋

一、课前阅读

1浸润到语言中,真切地爱一回

不管是怎样的课文,你都要设法爱上它。这是首先要做到的。经典的写景抒情类课文,文质兼美,要喜欢;写人叙事类课文,形象鲜明,要喜欢;抽象枯燥的议论说明类课文,也要喜欢。喜欢了,你才能找到感觉。怎样喜欢呢?读。读一遍两遍,可能没有感觉;三遍四遍,哦,好像还不错;五遍十遍,嘿!还真是写得好!这时你会发现文字不再是普通的、静止的东西,而是活的了,它背后有声音,有形象,有画面,你能通过它,看到、听到、想到很多东西,你会激动兴奋起来。

那怎么引导学生来学习呢?怎么切入,抓哪几个点呢?别急,还得浸润到语言文字中间去。这时,就要靠教师细腻敏感的心,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教参不能代替你自己,因为教参是别人的东西。你的体会是什么?你要做的还是细读文本,与文中的字词句交朋友,慢慢品,细细体会,浸润其中。一遍又一遍,你就会眼前一亮,对!就是它了!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发现,好词妙句就在显眼处。特别是那看似一般,其实给人非一般感觉的地方。这时你就有了想赶快备课的感觉,把头脑中鲜活的东西赶到纸上去,趁着新鲜,省得忘记。

但我们还要做一次学生,就是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这是教师课前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很多时候,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是一厢情愿的,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待文中的景、文中的人。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课堂上就等着唱独角戏吧!你再怎么煽情,学生也大多无动于衷,你再怎么设计巧妙,看上去也是自作多情。学生一般是重直觉、重感性体验的。解读教材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我是学生,会对这一部分感兴趣吗?现在的学生会理解到什么程度?会读懂吗?这样想了以后,你会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怎么跟自己想得那么近,课会越上越有感觉。

2相关性阅读,我们必做的功课

我们每上一篇课文之前,还必须进行相关性阅读,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弄清课文的知识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中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每一次阅读,都能找到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用自己的灵魂去理解作者的灵魂,受到感动,受到感染,获得愉快。通过这些相关性阅读,你能捕捉到最本质的东西,想到恰如其分的设计。

在上《莫高窟》前,我对敦煌莫高窟不甚了解。为了上好这一课,只要是能找到的有关资料,我都拿来阅读,阅读了从南北朝到清朝有关莫高窟从起到兴、从盛到衰的资料,欣赏了有关莫高窟的文艺作品,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到《丝路花雨》,从中寻找灵感,才有了后来精彩的设计。

课文片段: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这段内容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真正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并能自然表达出来,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敦煌的壁画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它连续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如果把这些壁画连起来办一个1米宽的画展,这个画展就有60多里长。面积之大,实属罕见。画上画了些什么呢?请你把它们读出来。(生读)

师:同学们,就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在那断崖绝壁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凿了700多个洞窟,用他们非凡的智慧画出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何等的不易,你心中是否涌起一种敬仰?请你读一读。(生读)

师:看了这么多精美的壁画,你是否感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不断地画呀,画呀……前一代的作品滋养着后一代人,后一代的作品又绘再后一代的人启示。他们画下了动人的故事、美好的回忆,画下了中华民族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请你意味深长地读这段话。(生读)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到学生已经完完全全被一种“场”包围着,裹挟着。学生在这样的“场”中,身心得到愉悦,语言得到了发展。正是由于我融入了课前相关阅读积淀的东西,学生悟出了文字背后的意蕴,文字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和形象。

二、完成设计

1要长出自己的脑袋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上教案很多,当然可以看,但关键在于吸纳,在于创新。

在设计《孔子游春》教案时,我也看了一些资料,看别人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这篇课文的重点主要是“孔子论水”的一段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如何让学生理解“水的志向”呢?我看到有一份教案是这样设计的:

师:既然选择了前进的方向,哪怕是风雨兼程又何妨?读到这儿,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学生接读)

在烈日炎炎的骄阳下,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学生接读)

在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学生接读)

在雪花飘飞的寒冬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学生接读)

师总结:有道是“人无志而不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一个君子应有的志向!

这个教学设计以时间为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阐述水的志向,读来让人觉得温情脉脉、诗情画意。但我总觉得别扭,水的志向不应该以季节来划分,而应该根据它的流程来划分,给学生展示的应该是一个从小溪流到海洋的过程。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呢?我阅读了有关水的诗歌,从中寻找灵感,从中提炼有关水的本质的东西。于是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水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奔向大海!那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大海是那么让人魂牵梦萦、心驰神往。读到这儿,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这样的画面(配图片、音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水从源头出发。流过峡谷,它——

生:穿岩凿壁。

师:形成涓涓细流。流到悬崖,它——

生:穿岩凿壁。

师:形成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美的瀑布。流经高原,它——

生:穿岩凿壁。

师:汇成那滔滔的大江大河。当水流过那广阔的原野,奔向日思夜想的海洋,心中是那样的欢畅!你看,那卷起的千尺巨浪,就是它不息的生命在涌动、翻滚和歌唱。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流水的志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该如何读出这柔弱的水,竟有那么的刚强!

(生练读、齐读)

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从别人那里受到启发,但,更要有自己的灵魂,长出自己的脑袋来。

2学生要有半张讲台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所以,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对话者之一,教师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个乐队的首席指挥,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采用一种新型的备课方式——“软备课”,也就是在设计教学时,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参上搬下来。这样,课堂教学就更加有的放矢,因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应有半张讲台。

猜你喜欢

石壁莫高窟志向
莫高窟的诞生(上)
谈志向
登剑门关
咒语
争石壁
探访莫高窟
确立适当的志向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石壁民间音乐略述
天鹅de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