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经济性的思考

2009-04-02艾丹丹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经济性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艾丹丹 成 云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院校评估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性,但也存在一些不经济的现象。本文基于此展开了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经济性的思考,并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经济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经济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个充满活力的、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教育部经历了自2004年开始近五年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探索后,于2008年4月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2004年11月安徽等17个省(市)上报的本省高职院校评估安排,截止到2007年底,17个省(市)将完成近80%的高职院校评估工作,2008年底将全面完成第一轮的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纵观全国的高职院校评估工作开展情况,总的来说,评估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方案》中制定的新评估指标体系,使得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的经济性更加明显。本文拟通过在对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究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不经济性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经济性的合理化建议。

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经济性的表现

教育投资加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评估促使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育投入,尤其是在新指标体系下,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更趋于多元化,为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标志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意在通过示范院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已分两批建立了7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但是近几年大学扩招后,地方主管部门的教育投入、学校的硬件建设与教学管理都滞后了一些,教育评估起到了刺激他们改变的作用,如据《联合日报》报道,青岛投资1.2亿建设职教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集中性

从教育投入的运用来看。新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避免了教育资源的分散利用。这一点可从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的指标可以看出来。如学生结构、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支出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等。

经济性显著从评估促动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来看,体现在:(1)从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来看。在新指标体系标准下,高职院校将进一步重视从全方位、全过程加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有51%以上的指标都是直接用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保证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提升,也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输出提供了保障。(2)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来看。在评估工作的促动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双方合作的范围不断拓宽,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由最初简单的由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到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员工培训基地,再到现在较为流行的高职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实施针对某一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以及更细致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如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建设,高职院校选送教师到企业一线实习,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兼教,校企合作研发等),提高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及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使企业有效地降低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及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价值,使企业与高职院校向真正的“双赢”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企合作研发使得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缩短,无论对于企业、高职院校,还是社会,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效益。

负担减轻,效率提高从评估工作本身来看。在新的评估方案中,大部分评估所需资料改为由高职院校自行填写,然后上报,更为清晰、明确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建设及发展情况;专家入校时间缩短,且只重点考察其中的几个项目,专家及高职院校的负担都减轻许多;加之评估所要查阅资料的时间缩短,使得在以往个别高职院校评估中出现的为补充资料(或造假资料)而造成的劳民伤财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资源的节约。

高职院校评估工作不经济性的表现

尽管评估的经济性是值得肯定的,是主流,但同时我们也应从众多的争议中清醒地看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存在的不经济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

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不高,评估走形式,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初衷是:通过评估促使国家、地方及高职院校三方(尤其是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进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但事实上,由于教育本身投入回收期长的特点,决定了个别地方政府出现了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或投入后没有很好地监管教育资源使用情况;加之地方主管部门又是本地区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组织者,难免会出现评估走形式、监督失利、劳民伤财等情况。另外,即使在新评估指标体系下,评估工作仍然是围绕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情况进行,不注意通过评估促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如缺乏对区域内高职院校间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调节或调节滞后,出现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的现象,导致了部分专业人才结构性过剩。高职院校间毫无特色的简单重复建设也直接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搞突击建设,教育资源产出不理想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很好地领会评估的建设意义,更多的是为了达到评估指标要求而搞突击建设,如出现了短期内引入大量教师,无视使用能力及利用率购置或租赁大型教学仪器设备等情况。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体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但从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等来看,有其不经济性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教育经费自筹的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承受了较大的教育投入负担,但教育资源产出并不理想。

校企合作难以双赢从工学结合的角度看,各地区高职院校在评估的促动下更加努力地探索各种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能够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多赢”效果显著的模式出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充分、不够深入,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稳定及毕业生初次就业后的流失,直接给高职院校及企业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给校企合作蒙上了阴影。

提高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经济性的策略思考

高职院校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我们应以高职院校评估为契机,通过追求评估工作由方案内容、评估过程到评估结果全面经济性的提高,切实促成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产出的最大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国家教育部方面的努力继续不断完善评估方案,通过评估鞭策高职院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促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并考虑奖励高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方政府,激励地方政府加大高职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同时,继续做好百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另外,可以考虑依据各年评估结果,建设一个反映全国范围内各行业人才供需情况的、大型的、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平台,指导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适应性。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做好为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服务的工作,应秉持“大评估”理念,即注意对整个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情况进行全局性衡量与评估,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追求教育资源使用的规模效益。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共享方面,地方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间的协调作用,实现区域内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极大好处、但耗资巨大、各高职院校无力独自完成的教学设备购置或大型实验室建设工作,可以考虑采取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高职院校共同筹资,地方政府给予补贴的方式进行建设。

高职院校的努力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正视评估,以评估为契机,加快自身建设。高职院校应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同时服务全国、全行业的视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对外要注意与其他高职院校及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在节约教育资源的同时,注意加强自身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如在选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的同时试行学校内部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实践”的交互培养。这样,既可以使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得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又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栏责任编辑:宋开峰)

猜你喜欢

经济性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居住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经济性分析
含风电的电力系统调度的经济性分析
含风电的电力系统调度的经济性分析
英汉新闻标题的句法经济性对比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