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疑似温和型猪瘟病的诊治报告

2009-04-01汪保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病理变化鉴别诊断猪瘟

汪保国

摘要从疫情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等方面初步诊断了一起疑似温和型猪瘟病例,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对其病因和各类型猪瘟的发生特点进行讨论,提出免疫建议,以期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关键词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30-03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毒病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 。猪瘟自发现以来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猪瘟流行起源,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认识。报道较多的是该病于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但Hanson认为早在1810年美国的田纳西州就报道了类似猪霍乱样的传染病。还有报道认为该病于1862年首次出现于英格兰,随后传到欧洲大陆。De Schweinitz和Dorset第1次证实,引起类似猪霍乱样疾病的致病因子是滤过性病毒。据世界粮农组织-国际兽疫局-世界卫生组织(FAO-OIE-WHO)《动物卫生年鉴》(1992)公布,全世界现有44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巴尼亚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猪瘟。但到1993年后,一些已宣布消灭了猪瘟的国家和地区又先后出现了猪瘟的复发。目前该病主要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国家与地区。我国关于猪瘟的报道,最初是从东南大学农科系于1925年研究猪瘟免疫血清的记载开始的。近几年我国因各种疾病死亡的生猪占饲养总数的8%~10%,其中1/3由猪瘟致死,每年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的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猪瘟的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2008年7月份在桐城市某养猪场遇到一起疑似温和型猪瘟病例,现报告如下。

1疫情调查

该猪场共有500多头猪,猪舍为全封闭双列式结构,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较小。其中47头猪发病,死亡21头。据了解,猪只于2008年7月4日进行过猪三联苗免疫接种。在对饲喂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监区使用的混合料中,玉米明显霉变。调查得知,玉米在购买过程中由于遭遇雨淋,发生轻微霉变,但饲养人员待玉米干燥后即正常使用,距猪发病已使用20d。在使用过程中未见猪有异常表现。而在距猪发病22d前有一车饲料送来,汽车跨行好几县才到该厂。

2临床症状

病猪的体温升高达40℃,严重时可高达42℃。皮肤常有出血点,但腹下多见淤血,不食,俯卧,头、耳、胸、腹等部位大面积红紫色,严重的猪腹下形成暗红色坏死斑块,后肢瘫痪不能站立,眼结膜潮红,呼吸急促。个别猪粪便稍干结,临死前四肢划动。

3病理变化

对5头症状比较典型的病猪进行了解剖。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其中4个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充血水肿,病程5d以上者,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个别呈扣状溃疡。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胆汁浓稠,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或出血,乃至溃疡。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

4鉴别诊断

温和型猪瘟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该病有时会与猪蓝耳病、猪弓形体病、猪丹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相混淆。

4.1猪蓝耳病

病猪表现发热,体温40.5~41.5℃稽留,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耳尖、乳头、外阴、腹下、尾尖及腿发绀,妊娠母猪流产、早产或死胎、弱仔等。哺乳仔猪症状明显,发病率、死亡率高,其他猪群较低。剖检变化对死亡的仔猪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体表苍白,猪双耳尖端、腹下皮肤呈蓝紫色,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肠道有轻度炎症,肺充血、瘀血,部分或全部呈肉变、肝变,肾有针尖大小。

4.2猪弓形体病

特征性变化是皮肤大面积弥漫性出血,色泽由红变成蓝紫色。多数病例淋巴、肝脏、肾脏、脾脏有大小不等灰黄色或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肺膨胀不全,水肿,间质增宽呈半透明状,切面流出带泡沫样的液体。脾脏表面有丘状出血;猪瘟皮肤的出血斑或出血点是散的,孤立的。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脾脏边缘梗死,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盲肠、结肠,特别是回盲瓣坏死性溃疡。

4.3猪丹毒病

猪发病初期体温高达42~43℃。猪一发病即食欲废绝。病猪皮肤上出现血斑,指压褪色或皮肤上出现方形、菱形或形状不规则的疹块。猪后肢无力,病猪常因关节发炎肿胀而出现跛行。解剖变化患猪丹毒的猪,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胃及小肠充血、出血,特别是胃底部黏膜有大片弥漫性出血,脾脏充血肿大,肾脏呈暗红色,水肿,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肿胀,切面多汁。

4.4猪附红细胞体病

皮肤颜色变化上,有暗紫色淤血,多表现为便秘,粪便带有黏液或鲜红的血液。体温变化上,后期体温可能在39.5℃左右不是很高,剖检变化肾脏也有出血变化,但不是出血点,而是边缘呈锯齿状的出血斑,且颜色也不是土黄色,一侧肾脏为暗紫色,另一侧肾脏为浅的桔黄色,而内脏出血的变化一般没有。

综合以上疫情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鉴别诊断,初步诊断为该猪场爆发一起疑似温和型猪瘟病。

5防治

该猪场及时做出反应,采取了正确合理和实际的措施,及时地发现并扑灭了疫病,防止其扩张和传播,为该猪场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

5.1科学处理病猪

扑杀病猪及同群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出现疫病症状的病猪选用磺胺间钾氧嘧啶钠进行治疗,连用3d后做猪瘟疫苗10倍量(细胞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饲料中使用免疫增强剂腾骏“抗疫键”,以提高免疫效果。

5.2免疫接种

对疫区、受威胁区的健康猪一律采用猪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注射时每头猪换1个针头,并增加剂量至2~5头份。

5.3严格消毒

严格消毒场地、猪舍、用具;污水、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送料车应进行消毒后才可入门,如果经过地段有疫病发生则应绕路而行或在指定点消毒。

6讨论

6.1病因分析

这起疑似温和型猪瘟病例共导致21头育肥猪死亡,11头母猪流产或产弱胎、死胎。究其原因,该猪场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接种猪瘟疫苗时马马虎虎,猪瘟弱毒苗的免疫剂量不足,没有严格按照猪的免疫程序进行,造成猪瘟弱毒苗的免疫程序错误等。注射妊娠母猪可引起胎盘感染,但不造成仔猪死亡,这些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性感染者,可长期带有猪瘟弱毒和排出这种弱毒株,这些猪产生先天免疫耐受,对猪瘟苗的免疫应答水平很低,表现为免疫无能、抗体水平低下、免疫失败。而针头消毒不严则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在对饲喂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监区使用的混合料中,玉米明显霉变,查问得知,玉米在购买过程中由于遭遇雨淋,发生轻微霉变,但饲养人员待玉米干燥后即正常使用,霉变的玉米导致猪抵抗力下降。且该场的消毒设备异常落后。以上原因都可能是该病暴发的原因。猪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致病的弱毒株。在母猪妊娠期注射猪瘟弱毒苗引起胎盘感染,我国猪瘟苗出厂检验标准是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而国际标准是l3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猪瘟抗体滴度不高,有的仔猪呈半免疫状态,发病猪群一般都经1~2次猪瘟疫苗免疫接种,但检测血清中的猪瘟抗体滴度均在保护线以下;发病无规律,病猪时多时少,似乎接触传播可能性不大,长期持续流行,猪场一旦遭受感染,除了出现部分病猪外,还呈现隐性或潜伏感染,不易察觉,代代相传,长期流行,一时难以扑灭等。

6.2各类型猪瘟发生特点

(1)急性猪瘟常见于流行初期,发病较快,病猪突然发热,体温升高到40.0~41.5℃,但精神和食欲不出现异常。高热常稽留至垂死期才急剧下降,往往没有显著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猪在体温上升后,即停止吃食,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开始发病时粪便干硬如栗状,附有血液和黏液,以后出现腹泻。病猪极度衰弱,后肢无力,皮肤上出现小出血点。通常在发病后4~7d死亡,死亡率达90%~95%。

(2)亚急性猪瘟是常见的一种病型。体温在40~41℃。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发炎,有假膜,呈灰白色或黄色的附着物。病猪常于喂料时跑至食槽前,但稍吃几口即离开,钻入垫草,寒战,行走时摇摆,容易倒下。发病初期粪便闭结或成黑色干粪,病的后期下痢或粪中带血。在腹部、两耳、四肢内侧皮肤有点状或弥漫状出血斑点。病猪迅速消瘦和衰弱,有时突然倒地出现痉挛等症状。病程7~10d,也可到2~3周。亚急性者常并发猪肺疫或猪副伤寒。

(3)急性和亚急性的病猪如果不死,往往转为慢性。体温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食欲不定,大多是便泌和下痢周期性交替发生。病猪消瘦衰竭,步态不稳。患过慢性猪瘟的小猪,往往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剖解时急性的病猪由于突然死亡,剖检常无显著病理变化,或仅可看到黏膜充血或小点出血,肾小点出血及淋巴结轻度肿胀。亚急性的剖检多呈出血性病变。眼角有脓样分泌物,肛门处附有粪便,皮肤苍白色,上有大小不同的出血点和斑,口腔黏膜有出血点,有时可见溃疡,上附灰白色或黄色的假膜。胃出血性有出血点,有时可见溃疡,上附灰白色或黄色的假膜。胃出血性炎,回盲瓣和结肠上段部分出血坏死或有钮扣状溃疡,直肠黏膜有出血点,有时有溃疡。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胆囊黏膜有出血点及溃疡。脾脏边缘有红色针尖状出血点,有时有楔状梗塞。心脏内外膜、喉、膀胱有小点出血。肾脏苍白色,并有小点出血,慢性的除具有急性、亚急性的病变外,最显著的是大肠黏膜,特别是回盲瓣附近有钮扣状溃疡。

(4)温和型猪瘟流行时混合感染和并发症较多。据报道,从猪瘟病料中常可检出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该病发病率不高,致死率较高,发病率通常占易感猪20%左右,病死率达80%以上。该病危害有以下几点: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导致猪只出现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影响养猪业的发展,挫伤养猪者的积极性;导致猪肉品质下降,肉产品废弃率增高;影响出口,外汇收入减少等。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在诊断时,要注意温和型猪瘟与其他病混合感染的防制。例如温和型猪瘟与链球菌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病与温和型猪瘟混合感染、温和型猪瘟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防制。

近年我国由于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猪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温和型猪瘟仍是目前危害较大的疫病,在不断总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应该继续做好防疫工作,减少猪瘟造成的损失。

7建议

7.1科学免疫接种

定期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瘟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结合抗体监测,因地制宜制订一套适合本场使用的个性化免疫程序是预防猪瘟的关键措施。在免疫程序中,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又是一重要环节,虽然一些地方猪瘟病毒发生了变异,但目前,通过猪瘟疫苗剂量的变化使用,证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仍是有效的,依然可以作为预防猪瘟的重要手段。同时保证疫苗使用方法得当、剂量适当、接种次数充足、无疫苗和药物的干扰等,猪瘟的发病率一定会降到最低。

7.2重视免疫监测与免疫效果

定期对猪群开展免疫监测,是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免疫监测,检查猪只抗体水平,可以判断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仔猪可以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从而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7.3免疫程序

猪瘟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本场及本地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的程序有:仔猪出生后吮初乳前接种疫苗,注苗后2h吃初乳,6个月再免疫1次。非疫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60~65d免疫,留作种用的再免疫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20~25d免疫,以后1年1次。疫区,仔猪出生后7~20d首免,30~60d二免,以后1年1次。1年以上无可疑疫情安全地区,35~60日龄结合阉割一起注苗,其中疫点、受威胁区20~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目前已确定猪瘟的母源抗体主要是经初乳传递,为此在吃初乳前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可避免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而达到较好的防疫效果。可考虑推广应用,但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吃初乳的时间,否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7.4免疫剂量

猪瘟的免疫剂量正在被加大,有的养猪场的兽医人员认为用苗剂量越大其保护性越好,据目前生产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监测情况,认为加大在1~4倍范围即可。即一般小猪可用到2头份,大猪可用到4头份。建议在该疫区,尽可能使用单苗,而不用三联苗,以免疫苗剂量不够。

8参考文献

[1] 陈博言.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王新平,周绪斌.瘟病毒间的差异及起源[J].动物医学进展,1997(2):2-5.

[3] 赵方齐,闫平.猪瘟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9):56-57.

[4] 史陶斌.猪瘟的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1988(5):25-27.

[5] 雷梦珍.温和性猪瘟的诊断报告[J].湖南畜牧兽医,1995(3):29.

猜你喜欢

病理变化鉴别诊断猪瘟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日本猪瘟疫情未见缓和,将首次对野猪使用疫苗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鉴别诊断中应用研究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多国发生猪瘟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