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气象医学解读

2009-03-27张其成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秋冬养夏养阳阴气

张其成

《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专门介绍了一年当中的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法。“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春天是温,夏天是热,秋天是凉,冬天是寒,所以也要顺应天时变化来养生。养生的重点是在于调神,即精神、情志的调养。

而一个月、一天的养生,与一年四季的养生是相通的。

结合每个人体质的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让每一刻都变得健康快乐。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该怎么来养?春夏怎么养阳,秋冬怎么养阴?

历代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春夏要失助阳气,“秋冬养阴”是秋冬要扶助阴气;但也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要抑制阳气,“秋冬养阴”指的是秋冬要抑制阴气,因为春夏本来阳就多了,秋冬本来阴就多了,所以要抑制一点。那么哪种说法对?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养生总原则呢?如果理解错误,那么结果也不一样,那是很危险的。

我认为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来确定。养阳和养阴实际上就是调阳和调阴,就是调和阴阳,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主浊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就要去扶助阳气、生发阳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再去升发阳气,就会带来毛病。容易上火,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生疮、牙龈肿痛、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对于这类阳气盛阴气虚的人来说,春夏应该抑制阳气。

具体做法要按照日月的升降、早晚的长短来调整自己的起居。在饮食上要吃一些降火的、抑阳的食物,不能吃扶阳、升发阳气的食物,不然就会造成阳亢阴虚的毛病。

中医有一个治疗方法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本来是指治病的,同样也可以用于养生。热性的人、阳性的人多吃点寒凉的东西;寒性的人、阴性的人多吃点温热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和。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就要去扶助阴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再去扶助阴气,就会带来阴盛阳衰的毛病。所以偏阴的人,阴气太盛,到了秋冬时就要抑制阴气的生长。

这种道理我们要灵活运用,要按照人体不同的体质来运用养生的原则。所以区分一个人的体质是偏阴还是偏阳或者是阴阳平和,是非常重要的。

四气,就是四季之气,四时之气,就是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样一来,养生就变得非常简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四季养生总的原则。要符合天道,顺应天时。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总结,是养生的根本。

大家要记住,生命的根是什么?是阴阳。生命的根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根。

一年养生的关键时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在一年当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的保养,这四个节气分别在阳历的3月、6月、9月和12月,基本上是22日左右,这四个节气的养生以及这4个月的养生又是一年四季养生的关键的时间。在这四个节气、四个月中,夏至和冬至、6月和12月又更加重要。

为什么?因为春分和秋分,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阴阳之气相等。而夏至和冬至都是阴阳最不对等的时候。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阳气最盛就要消减,阴气最弱就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就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最弱就要增加,阴气最盛就要减少,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养肾阳,不要让肾阴过寒。

在四季养生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四季是和五脏配合在一起的。四季和四脏配合,春天是肝,夏天是心,秋天是肺,冬天是肾。

在一个月中应该怎么养生

一个月当中应该怎么来养生呢?同样,要随着月亮的变化来养生。古人早就发现一个月有四种月相变化:晦、朔、弦、望。在一个月当中,月初时月亮开始露出月牙,叫“朔”,到期初八左右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圆,接着月亮渐渐缺了,到二十三左右为下弦月,到三十的时候就是“晦”,月亮全亏了。

月亮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女子月经按月而下,其周期跟一个月盈亏的周期几乎一致,都是在二十八九天。美国有专家研究发现,月经的周期与月亮周期有关联。但是,女子的月经也因人而异,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物节律不同。

还有人发现月满的时候,犯罪率很高,人处于最亢奋状态。《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月升无泄,月满无补。”月亮刚刚开始升起的时候不能泄,你要顺着它;在月满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补。比如治病,如果月满的时候做外科手术,失血量是最多的。

养生也是此理。月开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但到月满的时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则就太过了,月满以后渐渐缺了,这时要适当减少运动量。

在一天中应该怎么养生

每一天的养生和每一个月的养生、一年四季的养生是同样的原理,每一天的养生也有4个最关键的时段,在一天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最重要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时辰。

子时是晚上11~l点,这个时辰好比是冬天,这个时段是阴气与阳气交汇的时候,是阴气到了极点而阳气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练功的最佳时期。当然,如果不练功的人,子时一定要熟睡了,要收藏,一般人亥时就是晚上9~11点就应该睡觉,这个时候应该是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了。练功是一种积极的修行,也可以看成是积极的休息,子时练功,人的阳气会随之往上长。

午时是中午的11~1点,这个时候也需要练功的,这个时段也是阴气与阳气交汇的时候,是阳气到了极点而阴气开始出现的时候,练功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如果不练功的人,要睡午觉,长短也是一样的道理,睡觉的时间要短一点。

与子时的睡觉方法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子午觉”。子时的睡眠要深度睡眠,而午时的睡眠时间要短一点。

卯时和酉时,就好比是春天和秋天。卯时是上午的5~7点,酉时是下午的5~7点。这两个时辰的养生与春秋养生是一致的。这两个时间一般的人都可以锻炼、练功。

一年四季的养生,一月四种月相的养生,一天四个主要时辰的养生,都有相通之处。总的原则就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与天时阴阳变化节律同步。宋代那首非常有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提到四季的气候、时令特征,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关键的就是要无闲事、无是非,也就是要调神,这就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关键之处。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气象因素息息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是相通的。

气象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对一般的气象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所以一般的气象条件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气候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或者是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者是使原有的疾病加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人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的医学气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40%的死亡病例是在气象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当日最低气温从零摄氏度以上降至零度以下,或当日降温幅度大于8摄氏度时,感冒病人就会显著增加。另外,气象条件致病常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季节性。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流感常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并呈流行趋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容易在秋冬寒冷的季节诱发或者加重。

各种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容易在春秋冬季比较寒冷的时间发作或者加重。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高发,因为此时气候寒冷或急剧降温,人体周围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或者容易形成栓子,从而导致以上疾病发作增加。

过高过低的温度和气压刺激,可以诱发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寒冷或者强风刺激可以出现面神经麻痹。冬季寒冷季节容易发生冻疮。溃疡病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在春季暖空气活跃时发作。急性荨麻疹在春季花粉飞扬时易发。日晒性皮炎、中暑多在炎热的夏季发生。

还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都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和气象工作者的重视。

气象对防病治病的指导作用

气象条件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疾病。

首先要加强普及医学气象学知识,定时收听气象预报,根据气象预报的提示,合理的安排衣食住行,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预先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象条件。

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在寒冷季节或温度急剧下降时,要注意及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尽量减少外出。遇到大风大雾天气,要注意戴口罩、帽子、系围巾,避免迎风而行。暑天应减少高温作业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晒。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发时,应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加强房间的通风。过敏体质患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患者在春天花粉较多的时候减少野外活动时间,尤其应当避免有风的天气外出,减少过敏原的刺激。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安排合理的饮食,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热季节宜饮食清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宜进食羊肉、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湿度较低,空气干燥,宜进食梨、百合等滋阴的食物,防止“上火”的发生。

对于疾病的治疗,气象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体现在祖国医学方面。医学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针对病人予以辨证施治。如对于因受寒冷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的关节疼痛患者,主要运用温经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一规律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辨证用药。中医学中“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理论也体现了医学与气象的重要关系,认为在夏季炎热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冬季寒冷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

另外,这些年来一直在各大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工作也是将气象与医疗相结合的产物。选择夏季三伏天炎热时间,配合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冬季多发的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所以,气象条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如何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也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猜你喜欢

秋冬养夏养阳阴气
春夏养阳勿上火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秋冬养阴说起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青梨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