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鳖龟良种的培育措施

2009-03-16蒋业林毛栽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种质资源现状

蒋业林 陶 卓 王 玲 毛栽华

摘要分析了我国鳖龟种质资源现状,并针对当前现状提出鳖龟良种的培育措施,以期为鳖龟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指导。

关键词鳖龟;种质资源;现状;良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S9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16-01

鳖龟具有独特的营养、药用、观赏和出口等价值。而我国鳖龟育种基本上停留在按生产性状或感官特征的选育上,加上外来“抄种”盛行,致使引进种源混杂,亲本种群狭小、混杂,出现种质退化现象,如早熟现象、个体小型化、繁殖“四率”(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亲本成活率)下降、品质风味下降等。因此,选育鳖龟新品种(系),为确保我国鳖龟养殖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龟鳖种质资源现状

我国规模化人工养殖鳖龟比养殖其他水产品要晚,养殖技术研究与生产脱节,对鳖龟生物学基础研究尤其是遗传种质与育种研究刚刚起步。再加上鳖龟本身生殖习性、生殖器官的特殊性,即甲壳封闭、卵生、体内授精且精子寿命长,使人工授精杂交难度很大。我国鳖龟育种工作开展不久,虽然目前已建立了广东、湖南、浙江、武汉等4个国家级中华鳖原、良种场,但是鳖龟育种基本上停留在按生产性状或感官特征的选育上,所养殖的鳖龟仍属野生种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培育良种。加上外来苗种及层层“抄种”盛行,致使引进种源混杂、亲本种群狭小、混杂,且缺乏种源交换,造成不少养殖单位近亲繁殖。十几年来,有些养殖单位养殖的鳖龟或多或少出现种质退化现象。

2鳖龟良种培育措施

2.1建立鳖龟类种质天然或人工生态库

鳖龟类主要传统养殖品种为中华鳖与乌龟(草龟),近年全国养殖产量约14万吨左右,但由于设备和技术跟不上,致使养殖环境污染,鳖病流行,并部分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和不同程度的种质混杂与退化。更为严重的是大批外来鳖龟涌入我国,不仅使中华鳖养殖业与市场大幅下滑,并且极大冲击了食用乌龟养殖,几乎挤占了乌龟市场。更令人不安的是巴西彩龟、台湾走私鳖流入珠江、长江、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严重威胁到为量稀少的野生鳖龟生存环境,并可能造成种质混杂。

因此,应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主要养殖鳖龟类种质天然资源库或人工生态库,以有效保存鳖龟优良种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4处国家级鳖龟良种基地(广东绿卡、湖北多福、浙江绍兴、湖南沅江)和省级良种场多处,开始形成鳖龟原良种科学研究中心、良种繁育中心以及濒危种类保护中心。近来山东东营、河北石家庄、广西钦州等也正在申报或已经审批成为黄河中华鳖和黄沙鳖的国家级原种场。在鳖龟原良种繁育场、站,必须保持一定基础群的数量。这个数量应以保证近交系数不大于0.01为宜。并使其保持基础群遗传的多样性,这对于新品种培育尤为重要。只有丰富的基因类型才有可能选育出具有稳定性状的良种。同时对原良种最适生态环境条件及关键性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并在群体、个体水平上保存鳖龟原良种,在可能条件下争取液氮低温保存鳖龟类胚胎,建立真正意义上水产种质资源的胚胎库、细胞库和基因库,这是培育鳖龟类良种的种质基础。

2.2采用遗传种质鉴别与遗传标记技术,编制和完善我国鳖龟类种质标准

由于目前对鳖龟种质及鉴别技术尚无任何国家标准,国家级或省级鳖龟原良种场仍沿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感官特征或经济性状进行人工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用遗传种质鉴别现代设备与技术,编制和逐步完善我国鳖龟类种质标准,作为鳖龟类良种选育与原良种保存的主要依据是非常必要的。

对鳖龟种质及鉴别技术除了形态学分类感官特征、经济数量性状及染色体核型外,近年还有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即多种蛋白质标记技术和DNA标记技术,如RAPD技术、DNA随机扩增技术、SSLP标记技术、mt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A指纹技术和染色体基因定位技术等。随着人类及动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适宜于鳖龟类遗传标记技术将越来越丰富,各种鳖龟种质标准也将应运而生,不断完善。

2.3尽快解决鳖龟类活体采精、精子保存和人工授精

鳖龟类除头尾四肢全身披甲的特殊形态结构和体内受精及精子在体内长存数月保持活性的生理特点,增加了活体采精及人工授精的难度。但“杀鳖龟取精”会毁坏宝贵有雄性鳖龟资源;异种雌雄亲本同放一池,迫其自然杂交,虽然易行,但因无法干预,成功机率小、杂交后代少,且不能即时知道结果。只有进行活体采精、精子保存和人工授精才能克服以上弊端,实现真正的人工有性杂交育种。严格选择并分开养殖雌雄鳖龟亲本,借鉴鱼类、畜禽人工采精、授精的操作经验,选择最佳时机与方法进行采精、授精试验。

2.4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良种选育

利用杂种优势,进行人工有性杂交。通过多代近交、回交、人工单性繁殖等使双亲本遗传逐步纯化,即彼此间遗传差异增大,再进行人工杂交,其杂种后代就有可能获得明显的杂交优势。

3参考文献

[1] 赵春光.我国龟鳖种质的保护与生产[J].渔业致富指南,2004(21):37-38.

[2] 赵春光.我国龟鳖苗种生产现状与对策[J].科学养殖,2004(9):5.

[3] 吴遵霖,曾旭权.中华龟鳖文化博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种质资源现状
云南德宏羊奶果资源收集和评价简报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