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笔下“武”的特色

2009-03-11唐黎标

少林与太极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武武德武学

唐黎标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生存、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武”、“侠”两者之间,对“侠”的作用的偏重即意味着对“武”的作用的减轻。武侠小说是“武”和“侠”结合的一个文学类型,它虽然是以“侠”而非“武”为主,但是侠的完成需要武的支撑。因此金庸还是重视武侠小说中的这个“手段”的,并且他也是认真地去创造和描写江湖人物的“武”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金庸所描写的“武”不光依赖着剑、刀等“十八般武器”,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开辟出了新的境界。从金庸创造出来的如《书剑恩仇录》中的庖丁解牛掌(源自《庄子·养生主》),《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中的降龙十八掌(源自《周易》),《神雕侠侣》中的黯然销魂掌(源自江淹的《别赋》),《连城诀》中的唐诗剑法(源自唐诗),《天龙八部》中的北冥神功(《源自庄子·逍遥游》)、凌波微步(源自曹植的《洛神赋》和《周易》),《侠客行》中的侠客岛武功(源自李白的《侠客行》)等等武功及招式的命名来看,它们是通过一种文雅的与中国传统诗文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武功招式究竟是什么样的,而且应该怎么练习,我们就无法完全考证了,我们只能体会到经过武艺文学化创造的这些武功招式,以及里面包含的武学文化精神。正因为追求这种似是而非、虚中有实的境界,所以金庸虽然创造了武功招式的名称,但他本人也无法解释其所创造的武功招式的实际动作,而只是给我们留下了武功招式的种种文化精神以及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从虚拟的武功招式中总结一下其中的武学精神。在《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自创的“七十二手空明拳”,是由一个房屋有了中间的空间才能有人住这样一个道理中悟出来的。这个道理就是《老子》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以空而明”的意思,即“无”是“空”的,空的状态才能承载东西。《九阴真经》里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也是与上文一脉相承的。“无”本身就是道家、佛家都追求的境界之一,金庸正是以这种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来解释其创造的武学精神的。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给张无忌传授太极剑时,不是要求他一招一式都清清楚楚地记住,而是要求他把招式忘得干干净净。张三丰所要传授的不是“剑招”而是其中的“剑意”,这就道教所追求的“象外之象”而不是“像”。这种无我之境、有生于无的武学理论,在《笑傲江湖》中也有进一步的解释。风清扬在给令狐冲传授独孤九剑时指出,高手的境界就是达到“无招”境界。我们可以发现金庸武学精神的要旨就是“活学活使”,进而进入“根本无招”的境界,这就表现出他“无招胜有招”的武学精神。独孤求败的剑冢中所提示的最高武学阶段,就是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其次,金庸在他的笔下很强调学武之人的“悟性”。佛教里强调“顿悟”,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着”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金庸也从“顿悟成佛”的思想得出“武岸犹如佛家的禅宗,十年苦参,说不定还不及一夕顿悟”的道理,他把武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创造出“顿悟成高手”的武学理论。对于武学来讲,能否“悟”是能否进入上乘武功境界的必经之路。风清扬嘱咐令孤冲“独孤九剑要旨是在一个‘悟字,绝不在死记硬记”。金庸笔下学武的法门是以悟为主的。

在那么多的作品中,金庸为什么都要强调江湖人学武时“无”和“悟”的思想呢?首先是因为武侠小说虽然是以武和侠为主的文学类型,但是它不是武术教科书,它要通过“武艺的艺术化”来阐释武功的道理和哲学思想,给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其次是因为以上提到的小说角色的成长模式,设定了他要在险恶的江湖上生存就来不及一招一式地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内力帮助和“无招胜有招”、“顿悟成高手”的武学理论,成为作品塑造主人公必要的选择。

另外,在作品中,武功虽然是江湖人的防身之技,但是金庸还很强调学武之人的品德,即在“武德”方面的修养。遵守武德是作为武侠的基本条件,武德是武侠的灵魂。金庸在他的笔下表现出了“以仁为主”的武学道德,强调学武之人的道德修养。江湖人重视的是学武之人的人品,其次才是人的才能。因此,在江湖上偷师窃艺乃是武林中的大忌,比偷窃财物更让人痛恨百倍。凡是不得师授而自行偷学武功者,发现后重则处死,轻则挑断全身筋脉,让之成为废人等,就是一个公认的基本武学道德的表现。强调武学道德也是重视人品思想的表现。

江湖人为什么一方面提倡习武,一方面提倡以仁为主的武德思想呢?因为习武是为善,是为了行侠仗义、伸张正义。江湖中每时每刻都不免要发生打打杀杀的事件,这种现象对于学武的侠客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困扰,武功本身没有善恶之分,金庸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行善则武功愈强愈善,肆恶则武功愈强愈恶。我们再看几个人的表现:洪七公教训裘千仞时说他一生中杀过一百三十一人,都是恶人,从来没有杀过一个好人;袁承志立誓说学会了伏虎掌法之后,决不敢欺压良善,伤害无辜。从这几个人的话中我们可以找到“为什么学武”的一个答案,那就是在江湖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侠客在反对滥杀无辜的前提下同时担负有消除混乱的局面、抑恶扬善、伸张正义、建设新的江湖秩序的任务。总体来看,金庸笔下的武学道德深受传统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并概括出“以仁为主”的武学道德境界。

在江湖上,武是江湖人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志,学武的目的就是抑恶扬善、行侠仗义。但是总体来看,“武”是为“侠”服务的。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虽然以“侠”的塑造作为描写的主要方面,但是“武”的落笔同样重要。金庸深受传统的哲理思想影响,创造了文人化的武功招式,武功的练习过程讲究以内力为主,主张“悟”,在武学思想上追求以“无”为中心的境界。

猜你喜欢

学武武德武学
“双减”政策背景下武术套路课程改革研究
柳学武
诈骗妻子初恋600万,一个渣男最深的套路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逆全球化”?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苍蝇体格 老虎胃口
医院内的“塌方式”腐败
深山支教
梦幻西游